在春意盎然的2025年3月28日,为期3日的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结束。本届展会不仅成为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展示前沿创新技术的竞技场,更是一次技术成果交流与碰撞的盛宴。作为官方媒体合作伙伴,线束中国亲临现场,全方位、多角度地捕捉了展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您呈现了一场场集深度与广度于一体的专业报道。
在这场行业盛会上,我们见证了众多参展商如何通过他们的创新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描绘出未来电子制造业的发展蓝图。从精密的线束加工设备到智能化的生产系统,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体现了我国电子生产领域的强劲动力和无限潜力。
随着展会的圆满落幕,我们相信,这些展示的创新技术和理念将激发更多企业的创新热情,推动整个电子生产设备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升级。线束中国将继续关注行业动态,与您一同见证我国线束制造业的辉煌成就。
现场采访视频
采访亮点
Q:首先,能否请您带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宏晟智能?
赵总:广东银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始于2006年,专注于线束加工智能装备领域,历经19年发展,成为具备研、产、销、服及供应链整合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总部位于“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省东莞市,拥有员工300+名,其中专业的技术服务及工程研发人员100余名,占员工总数的33%以上,核心专利及著作权100余项,拥有2个生产基地和1个技术研发总部,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
本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践行“品质第一、服务至上”的企业核心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唯一方针,荣获了诸多荣誉。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IS09001:2015管理体系认证、现有产品200余种、服务客户3000多家,主要为:新能源、汽车、ICT、电子电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各类线束加工提供智能装备及整线解决方案,是行业内产品种类相对齐全,技术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之一。
Q:银钢扎根行业近20年,研发成果令人印象深刻。那么本次展会银钢带来了哪些重磅产品?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有何优势与亮点?
赵总:在本届展会上,银钢主要以展示线束加工尾端的智能化整线技术为主,集中展示银钢近年来在新能源高压线束加工及FAKRA互联网通讯线束加工领域的整线装备以及成熟的围绕线束加工周边的配套设备。
在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我们在本次展会首次亮相的“高压线束磁悬浮智能整线”。该设备是一条应用于新能源高压线束加工智能化生产线,可以实现:自动整圆剥外皮+自动切铝箔+链式屏蔽环压接+旋转CCD检测+自动切编织网+自动翻编织网+残留清理+自动缠胶布+剥内皮+自动端子压接+旋转CCD检测+高压检测+载具升降工站+自动下料带不良品分离等16项+功能,生产线除了采用了银钢在高压线束整线装备应用成熟的:模块化设计,CCD视觉检测技术、可视化智能操控系统外,首次采用磁悬浮输送的方式,通用性强,分成多段连接而成,载具采用磁悬浮不间断运送,夹爪夹线后从头到尾不换夹,日在每个工站可做多段运行。
相对比同类产品,该产线具有易操作、模块化的设计可以实现柔性生产,快速换型、精度高、节省人工成本(仅需1名工人即可完成上料及成品取出工作)、自动分离不良品、因采用磁悬浮技术,减少可物料在传送时的震动,提高了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了产线的加工精度及良率。
Q: 随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高压电气系统的发展对线束技术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您的企业有哪些解决方案来满足这些要求?
赵总:广东银钢在很早就关注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并很早就开始布局新能源相关的线束加工领域,针对该领域线束加工:尺寸精度、焊接工艺、外皮处理、端子压接、壳体组装、安全性能等需求进行攻关突破,针对性的开发出适配的加工设备及智能整线解决方案。银钢在多年的线束加工设备领域钻研的基础上,提出智能整线模组化的概念,用以实现更高效柔性生产,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耕并实现线束加工生产快速换型柔性生产的配方化、远程化,以实现无缝对接线束加工领域的数字化工厂。
Q:“卷”是2024年汽车线束行业的普遍认知,在线束设备领域,“卷”的现象是否严重?未来3 - 5 年,这一现象能否有所改善?
赵总:当前,汽车线束设备行业的“内卷”现象较为显著,但未来3-5年存在改善的可能,具体分析如下:
现状:行业“内卷”的驱动因素
1、需求结构性变化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对线束的复杂度、轻量化要求显著提升,驱动设备升级需求。传统设备厂商被迫加速技术迭代,同时新进入者涌入,导致技术竞争加剧。
2、产能过剩与价格战
国内设备厂商数量多且同质化严重,尤其在低端市场,企业通过降价争夺订单,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叠加全球经济波动,部分车企资本开支收缩,加剧供需失衡。
3、供应链成本压力
进口零部件价格波动及芯片短缺等供应链问题,倒逼设备厂商通过规模化或工艺优化降本,中小厂商生存压力加大。
未来3-5年改善的可能性
1、技术升级重塑竞争格局
●智能化与自动化:高精度自动化设备(如AI质检、机器人布线)将成为主流,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可跳出价格战,转向高附加值领域。
●模块化设计需求:电动车平台化趋势推动线束设备向柔性化、模块化转型,研发能力强的厂商将占据优势。
2、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小厂商在技术迭代和成本压力下可能被并购或退出,头部企业通过整合扩大份额,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无序竞争有望缓解。
3、政策与市场增量驱动
●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全球电动车渗透率预计2025年超20%,带动高端线束设备需求,差异化竞争取代低价策略。
●区域市场分化: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汽车产能扩张带来增量需求,厂商可转向新兴市场缓解国内竞争压力。
4、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
头部企业通过海外设厂或与车企深度绑定,形成技术协同优势,提升议价能力。
结论:
短期内(1-2年)行业“内卷”仍将持续,但随技术分水岭出现、市场出清及需求结构优化,未来3-5年竞争将逐步转向技术、服务与全球化能力。具备核心技术创新(如高压线束设备、自动化解决方案)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行业整体“内卷”程度或将缓解。
Q: 在您看来,当前线束设备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市场又蕴含着哪些发展机遇呢?
赵总:当前线束设备行业处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的关键阶段,企业面临多重压力与机遇交织的局面。以下从困境与机遇两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当前面临的核心困境:
1. 技术迭代压力与研发能力不足
●技术断层:新能源车(尤其是800V高压平台)对线束设备的精度、柔性化生产要求远超传统燃油车。例如,高压线束需满足耐高温、抗电磁干扰等特性,而多数企业仍依赖传统工艺设备,难以快速升级。
●研发投入与回报失衡:设备研发周期长,但市场需求变化快,中小厂商难以承担试错成本,陷入“不研发等死,研发可能找死”的困境。
2. 供应链波动与成本失控
●关键部件“卡脖子”:高端设备依赖进口核心部件,供应链中断风险高。
3. 市场需求结构性分化
●传统燃油车业务萎缩:全球燃油车销量增速放缓,而新能源车需求尚未完全填补缺口,导致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
●客户集中度过高:依赖少数大客户(如绑定某车企),议价能力弱,且面临主机厂压价、账期延长等风险。
4. 全球化竞争加剧
●外资品牌挤压:欧美日企业(如Komax、Schleuniger)在高端市场垄断,国内企业难以突破技术壁垒和客户信任瓶颈。
●新兴市场壁垒:东南亚、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更倾向本地化采购政策,海外拓展需重资产投入,风险陡增。
二、市场蕴含的关键机遇:
1. 新能源车技术革命驱动增量需求
●高压线束设备爆发:800V高压平台普及催生耐高压、高密封性线束加工设备需求。例如,高压连接器自动化装配设备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50亿元(CAGR 25%+)。
●智能化与轻量化升级:域控制器架构推动线束集成度提升,FPC(柔性印刷电路)替代传统线束的设备需求增长,如激光焊接、微米级精密成型设备。
2. 政策与产业链协同红利
●国产替代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主化政策推动下,主机厂(如比亚迪、蔚来)倾向国产设备供应商,降低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区域市场转移:东南亚、南美等地承接全球汽车产能转移(如泰国电动车产能规划),本土化设备需求为出海企业提供新增长点。
3. 技术跨界融合创新
●AI与工业互联网赋能:AI质检系统可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提升客户粘性。
●模块化与柔性生产:支持多车型混线的模块化设备成为主机厂刚需,头部企业可通过定制化服务获取溢价。
总结:
当前线束设备企业的困境本质是技术升级速度与市场需求脱节,而机遇则隐藏在新能源技术重构、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失衡中。未来3年,行业将加速分化: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可能被淘汰,而抓住高压/智能化赛道、实现服务化转型的企业将占据新一轮增长制高点。
Q: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还有什么想对本次展览或行业同仁讲的吗?
赵总:感谢本次展览为行业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借此机会,我想向同行传递两点思考与倡议:
1、 告别“内卷”:从竞争走向竞合
2、 技术开放:生态共赢优于零和博弈
结语:
行业的未来不在“价格战红海”,而在技术深水区与全球化蓝海。期待与同仁们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与其在存量市场厮杀,不如共同把产业蛋糕做大。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 专业回收呆滞库存!线束!汽车导线,继电器!保险丝!胶带!进口连接器!价格高,有需要处理的联系,中介丰厚茶水,电话13722953319景总
● 扬州立特依尔科技有限公司:定制设计交流充电枪收卷线装置、各类充电桩枪用轻量化线缆,确保品质的同时为您降低采购成本。电话:17368921488范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