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2025年,各家车企都跟智驾杠上了。
特斯拉FSD开始在中国铺开,比亚迪喊出智驾平权,长安、吉利、广汽等车企都对外公布了自己的智驾战略和新的进展……
而以往并不算特别重视智能化的奇瑞,这次直接来了一手“暗渡陈仓”:用“油电同智”的口号,宣布不只是电车能玩智驾,油车也能!
奇瑞旗下的车型也将不分动力形式,不管是高端纯电星纪元ET/ES、中高端插混风云A9、还是燃油车捷途旅行者,都将全系搭载奇瑞自研的端到端猎鹰智驾:
这就有意思了——
掐指一算,奇瑞应该是第一个要给燃油车全系搭载智驾的车企。那么在这之前,究竟是油车没能力做好智能化,还是根本不想做好智能化?奇瑞又是怎么做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油车做智驾,难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油车智能化拉胯”的说法。
确实,现阶段的燃油车使用的,大都是落后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
它和新能源车的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相比,不仅信号传输速度慢,想要打通各个零部件之间、协同实现某些功能也很难。不夸张地讲,落后两代都不止。
(至于为什么,可以戳这篇了解:《“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来了!电子电气架构,竟然比机械素质更重要?》
早在2009年、特斯拉Model S还是一台概念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概念都还只是个雏形的时候,谷歌旗下的新项目Waymo,就已经开始着手自动驾驶的研发。
当时,谷歌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人可以驾驶,那么为什么车不能模拟人的操作,替人类“自动驾驶”呢!这要是实现了,相当于能拿下整个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
于是乎,Waymo开始了漫长的研发之路。
一开始,车队由6台魔改的丰田普锐斯和1台奥迪TT组成;在规模扩大、资金充裕之后,也逐步换成了雷克萨斯RX和克莱斯勒大捷龙。
(至于为什么几乎都是混动,聪明的小伙伴肯定在之前的内容中找到答案了)
当时的Waymo,在一台普锐斯的车顶上加装了激光雷达,配合前视摄像头、前后超声波雷达、轮速传感器和GPS来监测车辆的位置和动态数据,并传回后备厢的计算机进行处理,来测试自动驾驶功能。
这也就意味着,燃油车搞自动驾驶,其实比电动车还要早!
更不用说早在2023年,奔驰S级就已经把全球首个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量产落地了:
在高速路出现拥堵,车流时速低于60km/h之后,Drive Pilot可以从L2升至L3,车主可以双手放开方向盘、视线也无须关注路况。
只要不睡觉、不躺平,做什么都可以!
如果车流速度超过60km/h,或是进入了施工区域、遇到救护车/消防车等情况,系统依然会留出10秒接管时间。
车主没有接管的话,系统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靠边停车,并呼叫紧急救援。
因此所谓的油车不做智驾,其实是个伪命题: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02. 油车智驾,谁来买单?
纵观100多年的汽车发展史,新技术往往遵循着“从赛场到市场”、“从高端到入门”的发展趋势。而且在燃油车时代,新技术普及的时间线往往拉得非常之长:
这背后的逻辑,一方面是新技术迭代需要巨量的研发经费,车企需要权衡成本、售价和利润之间的“不可能三角”,才能赚到钱。
另一方面,供应链只有在“巨量订单、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再获订单”的良性循环里才能迅速发展起来,把新技术下放到老百姓都买得起的家用车上。
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新鲜的体验,一定要从豪华车做起,卖出最高的溢价。等到用户有呼声了、配套的供应链也起来了,再逐步全民普及。
所以距离奔驰的L3落地已经过去了2年时间,依然只有在EQS这类旗舰级车型上才会搭载,而且是付费选装;不少品牌也只有高配车型,才会配备智驾系统。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不讲武德”的电动车们彻底换了新的玩法:技术下放无关乎产品定位,更无关乎价格。
哪怕研发成本极高,只要能摊到每一台车上,就不算亏本卖!
因此,我们能在只卖10万块出头的零跑B10上,看到最新的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也能在50万的小米SU7 Ultra上,看到1548匹的炸裂马力。
更不用说20万就能普及的电四驱系统,和半小时(接近)充满的5C电池了。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技术下放的进程大大提前,燃油车上泾渭分明的权威体系,正在逐渐瓦解。以成本而非以体验定价的策略,正在成为主流。
在这一背景下,燃油车的高阶智驾,也算是乘上了新能源的东风——
既然全民智驾时代已经开启,供应链乃至人才都是现成的,照葫芦画瓢可以说是有手就行。因而市面上的所有车型,很快都在智驾功能上有了突飞猛进般的进展。
就比如丰田卡罗拉这类入门级合资家用车,就已经全系标配了智驾功能;大众帕萨特这类稍微高级些的,也有了“L2++”级的高阶智驾。
更有甚者,车企也在为自家的燃油车研发新一代的智能电子电气架构,提供软件支持。
就比如宝马,就为下一代的燃油车、混动车、电动车乃至氢燃料车做足了准备。在超级大脑的控制下,不仅集成了100多项车辆功能,还能支持AI和自动驾驶。
03. 奇瑞先吃螃蟹?
从数据来看,2024年奇瑞销量260万辆,其中燃油车202万辆,是绝对的大头。
因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不够高,奇瑞近些年的宣传其实并不算高调。
但到了今年,全民智驾时代开启,让奇瑞不能再放任不管。
毕竟在许多人眼里,智驾四舍五入就是新能源的代名词。于情于理,奇瑞都需要声明燃油车也能搞智能化来以正视听,稳住自己燃油车的基本盘。
况且,奇瑞在智能化上的布局并不算晚。
早在2016年,奇瑞就已经在乌镇亮相无人驾驶车队了。当时的车辆还是奇瑞eQ1,小蚂蚁的前身:
到现在,奇瑞不仅和华为、阿里、科大讯飞、地平线、英伟达、博世、文远智行等一线伙伴达成合作,还拥有基础算力2000 Pflops、联合算力14000 Pflops的天穹智算中心。
在此基础之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新车标配了智驾。最新推出的猎鹰智驾系统,也能实现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记忆泊车等功能。
至于玩法,也跟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类似——
猎鹰智驾系列共分三套产品,猎鹰500、猎鹰700、猎鹰900,根据算力、传感器数量的不同,各自对应不同价位的车型。
这一次,奇瑞将高阶智驾车的门槛又往下压了一步——
6.59万元的奇瑞小蚂蚁智驾版,凭借22个传感器(无激光雷达),能实现包括高速领航NOA、自适应巡航ACC、智能领航辅助ICA在内的23项智驾功能。
而作为连续22年蝉联国内汽车出口冠军的车企,奇瑞在全球化方面也有点自己的思考。
就比如智驾方面,奇瑞将验证的范围推广到了全球,海外验证超过了1000万公里;
至于智能座舱,考虑到奇瑞中东用户的需求,他们专门设计了一个“礼拜指南针”的功能,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都能准确指向麦加圣地的方向,并且准点播放礼拜的音乐。
在南非市场,奇瑞于常规的安卓auto和carplay之外,还专门为传音手机进行了包括抢网、入网、导航等1000多条功能的测试。
这些都是标准的本地化操作,也就是奇瑞所说的“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即在研发阶段就考虑到海外市场的应用情况,为当地用户提供更适配的智能化功能。
03. 写在最后
或许,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走出国门,也乘着电气化和智能化的东风,让世界看到华系车的风貌。
也或许,在全球智能化时代到来之后,燃油车和电动车之间的区别只剩下驱动形式的不同。那些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到当下最智能的用车体验。
新的时代,就要来了。
点击一下👇不错过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