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星标我/
比大部分人早一步看见未来
当前,AI智算正以燎原之势重构云计算产业生态。
据IDC报告,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 EFLOPS,同比增长74.1%,预计2025年将突破1000 EFLOPS。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大型政企数智化转型与中小企业上云需求的双重驱动。前者如能源、金融等行业对超大规模模型训练的迫切需求,后者则聚焦于轻量化AI工具的普惠化应用。
在这场算力革命中,云计算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巨头如阿里云、腾讯云通过开源大模型(如通义千问、混元Turbo)降低技术门槛,互联网厂商则依托场景化服务(如百度智能云的工业质检方案)抢占垂直市场。与此同时,独立云服务商如青云科技通过混合云架构切入行业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
而中国移动(移动云)作为云计算领域的国家队,正以战略升级的姿态加速布局AI智算市场,推动云计算向"云智算"全面升级,实现云计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算力、模型、数据、生态、应用及工具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体系。
- 01 -
移动云从 “云” 到 “智” 的进阶
面对行业变局,中国移动(移动云)以“由云向智”为核心战略,开启了从基础设施服务商向智能算力运营商的转型。2024年,移动云全年收入突破1004亿元,同比增长20.4%,IaaS+PaaS收入稳居业界前五,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在算力布局上,移动云落实“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全国性算力网络。算网大脑实现全国商用,达成了“通、智、超、量”四算并网。京津冀等区域13个智算中心投产,自建智算规模达29.2 EFLOPS(FP16),呼和浩特、哈尔滨万卡级智算中心也成功上线。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算力资源的均衡分布,强化了其技术与规模领先优势,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撑,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践行。
技术创新是移动云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计算与存储领域,移动云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改企业”考核获国资委“标杆”评级;量子计算云平台实现商用,算网大脑荣获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这些成果充分印证了移动云在技术端的强大实力。
移动云在赋能行业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它服务百万政企客户,推动政务、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例如,联合中石油打造7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构建苏新享・AI + 政企服务助手、助力南京医药数据库迁移、布局汤原县智慧农业等。通过这些行业解决方案,移动云在生态端深化赋能,实现了“云落千行”,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 02 -
移动云的差异化竞争逻辑
在战略定位上,移动云肩负国云使命,推进全球化布局。移动云以“国云之名”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在MWC25等国际盛会中,移动云积极提出“5G - A×AI”融合倡议,大力推动算力、技术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其自主研发的私有云全栈算力底座已经在巴基斯坦、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落地应用,为中资企业“出海”提供了贴合当地需求的云服务,助力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在技术生态上,移动云坚持全栈自研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秉持“技术自主可控 + 生态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在自主研发方面,借助COCA异构计算架构,成功突破芯片及互联技术瓶颈,像呼和浩特智算中心实现了国产化率100%。在开放合作领域,移动云携手DeepSeek、海光信息等合作伙伴,实现模型适配与算力优化。例如云南移动借助合作成果,让DeepSeek - R1满血版大模型推理性能提升了40%。
在行业深耕上,移动云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推出“应用巢”平台。该平台极大提升了算网应用开发效率,开发者仅需10分钟就能完成开发,同时降低成本30%,效率提升4倍。在工业领域,移动云的解决方案也成效显著。野马电池工厂引入AI视觉检测技术后,缺陷识别率从70%提高到90%,每年节省成本达数百万元。
- 03 -
未来之路,怎么走?
在AI智算的浪潮中,中国移动正以“算力网络+大模型+行业生态”的三重引擎,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其战略路径清晰可见:通过国家战略赋能夯实基础设施,依托技术创新突破构建核心能力,以场景化服务深化行业渗透。
中国移动在AI智算领域的布局已初显成效,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如何进一步优化算力成本、提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深化行业赋能、拓展全球化布局,是中国移动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答案就在即将召开的“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
据了解,在这场大会上,中国移动将展示其在AI智算领域的最新成果,分享战略升级的前沿思考,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探讨AI智算未来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中国移动展示肌肉的机会,更是整个行业洞察趋势、把握机遇的重要窗口。
值得期待。
若想了解参会信息,请垂询移动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