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举办的SEMICON China 2025国际半导体展十分热闹。官方数据显示,本次活动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1400多家企业参展,展位数量5000个,现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参展人数可能会超过15万人次。
而根据展会同期的SEMI中国英才计划领袖峰会数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总规模至2023年底为61.4万人,也就是说,约近1/4的业内人士参加了SEMICON?当然不会,15万人次中重复进出场馆的人数不少,如果按人均三次进入场馆计算,那么至少也有5万名观众,而根据上述数据的细分,中国半导体制造、封测与设备材料类人才约为36.4万人(制造18万人、封测12万人,设备与材料6.4万人),考虑到制造与封测的很多工程师出不来,哪怕只有5万业内人士观展,这个参与度也够高了。
当然,观展的观众不一定是“业内人士”。虽然半导体投资已经不比往年,但还是涌入了相当多的一、二级市场投资人,甚至有业内人士抱怨,现场只看到了同行与投资机构,几乎没有看到客户。
但不管有多少种“悲观”的分析方法,都难以掩盖SEMICON China的成功。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顶流展会,SEMICON China不仅吸引了来自制造、封测、设备到材料的行业观众与投资者,也对展商“挑三拣四”,想获得SEMICON China的展位,不是有钱就可以的,而需要遵循SEMI制定的规则,获得了一定的积分之后,才进入可参展名单。因而近两三年,每年SEMICON China的展会都是早早卖光,如果有渠道能拿到展位,甚至都可以加价倒卖。而SEMICON China的展位并不便宜,9平米的标展价格接近9000美元,以5000个展位来计算,一次SEMICON China展会,毛收入不会低于3亿元人民币。
以至于一位朋友叹息道:“钱都被SEMI赚走了。”这位朋友还问了我一个灵魂问题,为什么没有中国的“SEMI”?
我当时的回答略为简单,我说分两种,一种是虽然有心气但是没实力,每天挣扎在生存边缘,怎么可能有精力发展提高,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去做中国的SEMI;一种是有实力但耽溺于赚快钱,扎扎实实做好企业服务多辛苦,哪有倒卖兜售一下“行业资源”来钱快。
事实上,三五年前,我还真自不量力地提出过做“中国版SEMI”,并拿这个概念去问了一圈认识的投资人,自然碰了一鼻子灰,当然现在看并非坏事,假如真有不开眼的投资人投了我们,在这两三年行业走下坡路的大背景下,我们未必能安全降落。
但是,我仍然坚信,产业的崛起不只是实体企业的兴盛,围绕产业的服务型企业的能力也要跟上,我们不可能一直用外资机构的行业数据来证明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发展繁荣,不可能一直在外资机构的展会上展示自己最新的技术成果。
什么时候,中国半导体的设备、材料类企业不再为拿不到SEMI的展位而发愁,也许就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行研与展会机构真正获得了产业的认可。我判断,至少还要花五到十年时间,才有可能有真正全行业影响力的中国半导体行业研究与产业服务的机构出现。
以上,与在半导体行业研究与产业服务这条路上努力的诸君共勉,期待这个方向有超出我预期的表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