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邮储银行一则公告颇受市场关注:拟以6.32元/股的发行价,向财政部、中国移动及中国船舶定向增发205.7亿股A股,募集资金1300亿元,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其中,中国移动以78.5亿元的认购金额成为第二大出资方。
事实上,此次以78.5亿元注资邮储银行,是中国移动继2023年450亿元战略入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资本联动。我认为,这种通信运营商巨头与国有大行的深度绑定,标志着央企协同模式从传统的"资金输血"向"数据+场景+资本"三位一体模式跃迁。
- 01 -
从财务数据看,邮储银行2024年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6%,虽高于监管红线7.5%,但相较工行12.2%、建行14.48%仍显薄弱。此次注资完成后,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预计提升1.2个百分点,释放超万亿信贷空间。但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中国移动超10亿移动用户与邮储银行6.5亿个人客户的交叉渗透,可构建覆盖城乡的"通信+金融"数字生态。特别是邮储银行近4万个县域网点,与中国移动5G基站下沉战略形成空间耦合,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此次投资隐含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卡位。显然,中国移动是瞄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开发""人工智能风控建模"等前沿领域。双方协同的突破点可能在于——
一是数据资产化,中国移动的通信行为数据与银行征信数据融合,可建立更精准的农户信用评估模型;
二是场景货币化,通过运营商积分体系与银行信用卡积分的双向兑换,构建新型消费金融生态;
三是技术商业化,将中国移动的云计算能力(移动云市场份额已跻身国内TOP5)与银行核心系统深度整合。
- 02 -
而从更深层次看,此次合作反映了国有资本管理从"保值增值"向"战略价值定价"的转变。中国移动2023年首次入股邮储银行时,6.64元/股的定增价较当日收盘价溢价42.8%,但五年锁定期内已通过分红实现年化5.2%收益率。此次78.5亿元注资延续"长期主义"逻辑,与其说看重短期财务回报,不如说是对数据要素时代银行估值体系的重构押注。
而更具想象空间的是,中国船舶集团同步注资45.6亿元,暴露了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作为军工央企,其与邮储银行在船舶融资租赁、军工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早有合作基础。三方协同可能催生"5G+卫星通信+海洋金融"的新业态:中国移动的卫星互联网技术与邮储银行船舶抵押贷款结合,实现远洋航运实时风控;中国船舶的军工订单数据与银行授信系统对接,构建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智能融资平台;三方共同开发涉海数据资产交易产品,探索蓝色经济证券化路径。
- 03 -
此次交易本质是国有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深化实践。财政部持股比例从0%跃升至15.54%,形成"邮政集团(52%)+财政部(15.54%)+产业资本"的新型控制结构。这种设计既避免混改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又通过引入产业资本提升治理效能。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移动通过"两步走"累计持有邮储银行7.28%股权(2023年6.83%+本次0.45%),恰规避《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对主要股东持股5%以上的特别审批要求。这种"化整为零"的注资策略,为后续央企参与金融混改提供了合规性样本。
中国移动的78.5亿注资,本质上是对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本-产业"三角关系的重新定义。当通信巨头的用户流量、数据资产与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深度融合,催生的不仅是财务收益,更是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底层能力。这种跨越产业鸿沟的资本联姻,或许将开启国有企业从规模竞争转向生态竞争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