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3月21日中午,“芯”学者说沙龙第十期在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大厦306会议室举办。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微纳系统系青年教师、预聘副教授卢奕鹏老师与集成电路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等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活动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委赵浩然同学主持。
嘉宾介绍:卢奕鹏老师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与伯克利传感器与执行器中心,2015–2022年在美国高通先进技术研发部门任职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高级主任工程师,2022年加入北大集成电路学院,现任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卢老师主要开展压电MEMS、超声MEMS、传感器与执行器的设计、加工以及系统集成相关技术研究,在压电微型超声传感器(PMUT)的机理、关键工艺、微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他实现了CMOS集成的PMUT阵列并将其应用于超声指纹识别传感器,在高通主导开发的全球首例微型超声指纹传感器芯片已实现大规模量产,累计出货量突破数亿颗。他的科研成果发表在集成微纳系统和传感器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包括JMEMS、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MEMS、ISSCC等,谷歌学术引用近3000次,H指数30。
活动开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舒老师首先介绍了“芯”学者说系列活动的意义和发展概况,向本次活动的嘉宾卢奕鹏老师以及参与活动同学们表达了感谢。
卢奕鹏老师首先讨论了他的工作背景与经历,介绍了从MEMS产业界回到学术界的原因,基于他自己的跨学科背景,说明专业并不是确定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在交流环节中,对于一些同学提到工业界和学术界工作思维方式不太一致的问题,卢奕鹏老师提倡在保持经验的同时,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同时在忙于日常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更大的目标和背景。
卢奕鹏老师还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成果,详细阐述了集成微纳系统的基本概念。针对做MEMS传感器读出电路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卢老师认为读出电路应该与特定的传感器相结合,满足特定的创新点和需求。对于感算一体和三维集成技术,卢奕鹏老师认为未来可以利用MEMS进行更多探索,但需要持续性投入和满足实际需求,特别要利用能效方面的优势。
在对同学们的建议方面,对于本科生,卢奕鹏老师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但兴趣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的培养和探索;同时卢奕鹏老师还强调了拓宽视野,接触不同文化,寻找优质研究团队的重要性。一位清华大学来旁听的同学表示这种与老师交流的机会非常宝贵,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卢奕鹏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产业经验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产研互鉴,创芯报国,卢奕鹏老师生动还原了从产业研发到学术研究的转型历程,深入阐释了MEMS在智能感知时代的技术突破方向。针对学生发展,他建议科研探索既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要保持学术敏锐度,在感算一体、三维集成等前沿领域持续深耕以满足实际需求。与会同学纷纷表示,这种产研结合的思维范式为学术道路提供了崭新视角,激励着大家以系统思维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