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传言,谷歌突然抽走了技术共享的梯子——这个统治移动互联网17年的巨人,可能要有步骤地,把安卓从开源转向闭源。
传闻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科技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全球超过80%智能设备的底层支撑,安卓生态的任何变动都牵动着产业神经。
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消息的理解上,一方认为这个举动是安卓要闭源的前奏,手机厂商们的天要塌了,谷歌这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另一方是辟谣派,表示谷歌根本没有要闭源的意思,只是在节省开发成本,开源还会维持下去,说安卓要闭源是严重的造谣。
而实际的答案是:这两方都有一部分说对了,但是都没完全说对。安卓的确没有闭源,但逐渐封闭的趋势早就显而易见,从车机系统到智能手表,从工业设备到家用电器,数百万开发者或许很快会发现:
那个曾许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放世界,正在被改写成"人人为谷歌"的付费剧本。
传闻的源头,是一则来自海外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的报道,报道称谷歌计划做出重大调整,停止维护安卓开源项目(AOSP)的公开分支 ,将所有开发工作转移至内部分支。
长期以来,谷歌同时维护着两个安卓主要分支:一个是面向公众开放的 “安卓开源项目分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这个分支任何人都能访问,众多开发者都是基于这个分支进行创新的,我们所说的“安卓是开源的”,其实说的是这个开源分支,而不是整个安卓。
因为安卓还有另一个重要分支,就是谷歌内部使用的 “内部开发分支”。AOSP只提供基础功能和系统的框架,比如Wifi和蓝牙等链接协议等;内部开发分支则提供各种成熟的安卓组件和服务,比如音乐、相机、键盘、搜索、地图、Gmail等。
技术上讲起来太复杂,你可以理解为毛坯房和精装修。AOSP的图纸上,你可以添加不同材质的窗户和门,建筑不同结构的房子;而内部分支的图纸上,你就不光可以添加窗户,还能添加智能马桶,中央空调,水槽洗碗机……
AOSP是免费的开源分支,但谷歌的内部分支则是付费才能看到的,这些搜索、地图等谷歌移动服务(GMS)都是收费模组,给钱才能调用。
两个分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开源与商业利益,而谷歌既要“开源好名声”,又要“赚得盆满钵满”,付出的代价,就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两个分支的同步开发进度。
比如很多看上去特别简单的功能,因为两个分支之间的冲突,常常需要谷歌 “打补丁”做修复才能合并代码。
而这一次引起轩然大波的消息,就是谷歌决定以后只开发内部分支,不做AOSP的维护和实时的修复了。开发完一个内部大版本,再把源代码公开给你们。
例如,在今年晚些时候计划发布的 Android 16,其源代码依旧会按惯例公开,但在Android 17发布之前,AOSP相关功能不会随着内部版本的开发进度得到调整了。
你说它开没开源?开了。谷歌也明确强调,安卓不会成为闭源系统,仍会继续发布新安卓版本的源代码。
但这个源开得有点鸡贼。
就像一个菜谱,开源就是我把菜谱公布出来,所有人都可以拿去用,但条件是:只要你在这个菜谱上做了改良,你也必须得公开。
如果你改良得好,就会有很多人用,如果你改良的不到位,还会有很多人在你的基础上做新的改良。而如果有一个大厨,对这个菜谱的改良很多,被采纳得也多,那么我们就说它贡献很大,这就是开源社区里的“贡献度”指标。
举个例子,在安卓的开源分支里,华为的贡献度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排在第一位,远超包括谷歌在内的其他开发者。
但如果谷歌只做内部开发,再公布版本发布,那么整个技术演进的过程就变成了黑盒,贡献度有时候都不好评判了。
以前的开源是群策群力,走的是群众智慧路线。你是使用者,也是改良者,你能享受所有人的开发成果,所有人也都能享受你的开发成果,最终达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效果。
现在的开源不好说了,有可能走的是谷歌白嫖群众智慧路线,你是使用者,也是改良者,但谷歌一个大版本发出来,所有人享受的都是谷歌的开发成果。很难讲最后是人人为我,还是人人为谷歌了。
开源的核心在于分享想法和成果,这个想法甚至未必是成熟的,但它可以由不同的人去完善,最终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并且所有人都能看到有谁在其中做了贡献,做了多大的贡献。
但谷歌这一操作,有些事就多少有点变味了。
从影响上来看,手机厂商们的天,当然是塌不了的,但推演未来操作系统可能带来的进一步掣肘,也很难说有多乐观。
这些厂商大多早就已与谷歌签订了各类授权合作协议 ,新政策不会影响他们获取最新的Android 源代码,进行系统更新与迭代的开发,C端用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但从长远来看,此次调整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谷歌长达十五年战略的延续:
从2010年,谷歌在Google Play推出语音操作功能,并AOSP中停止了搜索功能的更新开始,这种策略就已经在实施了。那之后,相机、音乐、键盘等一系列原先作为基础功能,在AOSP上更新的组件,纷纷被分割出来,更是一个信号。
谷歌将开发力量全面转向内部分支,意味着这种策略的推行,达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安卓已经从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变成了一个“受控的商业工具”。也许以后安卓还会“开源”,但此开源就非彼开源了,谷歌的主导性会越来越强,厂商的自主性则会越来越弱。大型厂商需要警惕对安卓的过分依赖,任由安卓这样下去,可能未来会被卡得非常难受。
对安卓的脱敏和脱钩,寻求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实现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已经到了必须提上日程的节点。
而比大型厂商更加迫切需要改变的,是普通开发者和中小硬件系统厂商。
由于开源代码要在 Android 大版本发布之后才公布,第三方开发者无法及时跟进系统的新特性,可用代码将始终滞后数周甚至数月。这使得他们在开发过程中,制作出来的系统、软件、功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开发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简而言之,过去依赖AOSP开发低价设备系统的厂商,比如各种录音笔,电视,可穿戴设备如眼镜、手环、小家电等设备的厂商,将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系统更新可能会断供,安全补丁可能会之后,产品竞争力和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大打折扣。
固然谷歌这次举动的实际影响范围暂时还有限,但也已经反映出了谷歌对未来的判断,和产业重心转移的趋势。
当前这一调整,每年可为谷歌节省数千万美元的代码合并成本。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利润空间的提升,谷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更多资源集中到更具商业价值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AI。
通过将开发工具链内迁,谷歌迫使车机、电视等硬件厂商付费接入内部开发分支。这一策略也不新鲜,同样的故事早就上演过。
我们以前专门写过,微软早年放任 Windows 盗版,以此获取庞大市场份额,等到中国对Windows产生了依赖,微软一招蓝屏,镰刀落下,就收割了个盆满钵满。
谷歌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安卓生态系统的控制,将更多厂商纳入自己的商业体系中,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安卓占据全球移动设备 80% 份额后,谷歌的研发重心已悄然转向 Gemini 等 AI 系统。
在谷歌看来,移动操作系统已从曾经的增长引擎,转变为现金牛业务,走向相对封闭的策略,可有效提升存量业务的利润率。就像曾经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在业务成熟后,通过调整策略,巩固自身优势,谷歌无疑在为迎接 AI 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全球操作系统大变局
如今,在全球操作系统很可能将要迎来一波许久未有的机会窗口。
移动设备端,安卓2024 年第四季度全球市场份额为 74% ;iOS同期市占率为 22% ,另外的4%是鸿蒙。而在中国市场,鸿蒙已经超越 iOS,成为第二大操作系统,市场份额达 17% 。
谷歌对安卓开发模式的调整,虽使其生态有走向封闭的趋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行业变革提供了契机。正所谓 “谷歌不做的事,有人会做”,OpenHarmony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是华为的开源项目,目前已经被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基金会。如果简单理解,你可以把OpenHarmony当成鸿蒙系统的AOSP,只不过OpenHarmony捐赠出去之后,已经不是华为说了算,它的运营被交给了开放原子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一家非盈利组织,致力于解决我国开源软件社区和生态问题。即便是未来华为想要把OpenHarmony转变成商业工具也很难操作。
这是华为一早想好的,给开发者们的“投名状”,就是为了让开源开到底,让开发者少点后顾之忧。
而谷歌的转向,对于OpenHarmony来说,简直就是来送人头的。
以前我们苦于你用长期开源构建出来的生态壁垒,现在你自己把开源生态砍成了半残,开发者就算只是要找Plan B,都会多看两眼OpenHarmony。
更何况,鸿蒙的技术,在物联网时代,本就有相当大的优势。不光是手机,平板,PC这类高价设备,上面提到的,这一轮技术调整中受到更大影响的各种低价设备、可穿戴设备系统,也很适合在OpenHarmony进行开发。
目前,OpenHarmony 已实现分布式架构突破,设备协同延迟控制在 5ms 以内,已经跟安卓20ms的投屏延迟,拉出了明显的技术代差。
截至 2023 年,鸿蒙生态设备数突破 8 亿,成为成长最快的 IoT 操作系统。像美的、九阳等家电厂商也推出了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进一步扩大了鸿蒙的市场份额。
众多开发者基于鸿蒙系统开发出了丰富多样的应用,涵盖便捷生活、出行文旅、金融理财、社交资讯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完善了鸿蒙的应用生态。
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参与到鸿蒙生态建设人才的培养中,目前已有 300 多家高校共同培育相关人才,135 + 高校开设鸿蒙公开课,希望为鸿蒙生态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现在,谷歌对安卓开发路线的转向,更是直接打开了机会窗口。属于是渴了有人递水,饿了有人送点心,万事俱备只差东风,如今东风就来了。国运来了确实是挡也挡不住。
只不过,在操作系统级大型项目推进管控经验上,中国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华为在推进鸿蒙的过程中,也踩过不少坑,开源社区的治理也同样需要维护良好健康的氛围。
这些都会成为阻碍中国操作系统走向成熟的阻碍,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来维持和提高社区的活跃度和开发者的参与度。在代码管理、版本控制、开发者沟通等方面,都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
这场由AOSP开发模式调整引发的"半闭源化"争议,恰似数字时代的历史轮回:Windows用盗版培育出中国PC时代的依附性生态,安卓正以相似剧本试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控制边界。
但这次,开源鸿蒙的分布式架构已为万物智联时代埋下技术锚点,135门高校课程构建的人才矩阵蓄势待发,原子基金会的治理确保开源生态安全,当谷歌忙于收割安卓存量红利时,中国开发者正在用代码书写新的开源宪章。
同样的剧情在年初已经上演过一次,DeepSeek对OpenAI的反攻,也是开源对闭源的一种阶段性胜利,机遇当前,用开源对抗封闭,以生态破局垄断,用开放的态度和眼界,对抗零和博弈的收割与非此即彼,或许才是未来竞争中,中国真正的"国运"命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