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走到了残酷的下半场,从智驾平权引发的一系列平权浪潮,中国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让我们看到最直接的变化,产品力的落后到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让合资品牌站在了悬崖边缘。
我们尝试去剖析合资品牌当前的困境与应对策略,总结目前的应对措施,包括智能化技术的补齐、价格策略的调整以及销售渠道的改革,同时探讨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底牌及其未来意义。
这也算是对中国汽车产业上半场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下半场展望!
合资品牌的自救措施有哪些?答案是。智能化补齐、价格调整与渠道改革。
面对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快速突破,合资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冲击。为扭转颓势,在全球总部拿不出方案的时候,得到放权的合资车企正在采取多维度自救措施:
2025年比亚迪开启了智能驾驶平权,这一波自主品牌(吉利、奇瑞、广汽、极氪)的组合拳下来,全中国的消费者都意识到,智能化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智能化短板是市场失速的关键原因。
不管是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中国都是跑在了世界的前面。
为此,许多合资品牌开始放下技术自研的固有模式,转而与中国本土智驾供应商深度合作,以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
合资品牌正通过“借力”中国智驾供应链,加速补齐技术短板,提升产品在智能化领域的吸引力。
当然并非所有合资品牌都能迅速适应这一趋势,东风本田S7虽然搭载了Honda CONNECT 4.0和华为智驾方案,但未配备激光雷达,在25.99万-30.99万元的价位区间内,与配备更高阶智驾配置的自主品牌车型相比,仍显竞争力不足。不同的品牌对于产品的需求,在智能化转型上的步伐是不一致的。
在价格策略上,部分合资品牌开始放弃传统的品牌溢价模式,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以应对自主品牌的“价格战”。
以广汽丰田铂智3X为例,其售价区间为10.98万-15.98万元,顶配车型配备激光雷达和全场景智驾功能,置换补贴后价格低至13.98万元。铂智3X的价格不仅在合资品牌中极具竞争力,甚至对标部分自主品牌车型,展现出明显的“接地气”姿态。
相比之下,东风本田S7的定价高达25.99万-30.99万元,在同价位段内,其智能化配置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这确实全球公司对合资企业的掌控力是不同的,结果也不一样。不放弃品牌溢价,现实就会教育大家。
为提升消费者购车体验并优化渠道效率,合资品牌还尝试改革传统销售模式,其中“一口价”策略成为重要突破口。
上汽通用别克率先在合资阵营中全面推行“一口价”模式,即全国统一价,增强价格透明度,减少消费者议价困扰。例如,别克昂科威Plus和君越在推行限时“一口价”后,销量显著提升,2024年12月昂科威家族月销超2万辆,君越销量同比增长105.5%。
这一模式帮助上汽通用消化了23.8万辆库存车,广汽丰田、一汽大众等品牌也纷纷加入“一口价”行列,试图通过价格稳定和渠道重构重获市场信任。当然这里很明显看出来,不是每台车每个车企都能从“一口价”中获益的。
我们分析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底牌,主要是过往累积的老客户和老客户中的品牌影响力。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为其转型奠定了基础。
合资品牌在老客户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和大众、丰田等强势品牌,还是有自己的历史口碑。
合资品牌背靠跨国集团,拥有全球化的供应链和研发网络,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有钱,有其他市场赚的钱,这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转型提供了资源支持。
2025年作为战略反攻的关键年,合资品牌若能成功转型,不仅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还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贡献力量,很喜欢现代讲的一句话“in China,for China ,to Global”。
在过去几十年中,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扮演了技术输入者和市场开拓者的关键角色。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丰田、本田等品牌通过与中国车企合资建厂,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例如,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成立,不仅提升了国内汽车制造水平,还培养了大批产业人才。
合资品牌丰富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促进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到2014年之前,合资品牌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在70%以上,足见其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深远影响。
当前,合资车企正面临市场份额快速下滑的严峻挑战。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达65.2%,而合资品牌的德系、日系等销量普遍下降10%以上。
为应对这一局面,合资车企加速自救,加大在电动化、智能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投入,合资车企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变革,努力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新需求。
本土化是当前自救的核心方向。丰田中国坦言,其全球研发体系已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必须依靠本土智慧和合作伙伴,本土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合作上,还包括生产和决策的本地化。
展望未来,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将从技术输入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随着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的成熟,合资品牌需更深入融入本土生态,与中国企业共同构建智能化体系。
未来,合资车企的意义在于通过本土化研发和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借助中国市场的经验和技术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中国的技术通过合资企业和外资品牌在全球的积累去拓展全球市场。
小结
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自救之路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机遇。通过补齐智能化短板、调整价格策略和改革销售渠道,合资品牌正在努力扭转颓势,其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和全球资源为其提供了坚实的转型基础。
从过去的技术输入者,到现在的自救转型者,再到未来的生态共建者,合资车企在中国的角色不断演变。合资车企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本土化战略,有望在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时代重塑定位。
2025年,从合资企业的角度来看,新一轮发牌的机会,改写格局的反击战已全面打响,是否能走通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