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25年3月28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冯芒将参加《第68期“见微知著”培训课程: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并进行授课,具体信息如下:
授课主题:基于离子阱系统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及应用
授课老师简介:
冯芒,博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199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至2005年在德国、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多个欧洲国家的研究所和国立大学担任客座科学家和研究学者。他长期从事原子分子物理、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超冷离子体系的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基础性研究和量子技术的应用,曾两次参与欧盟委员会资助的量子计算项目。迄今为止,他已发表SCI收录的文章320余篇,他人引用超过7500次。他的量子科研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曾多次被新华社报道;曾三度被美国物理学会作为研究亮点撰文评价;曾被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期刊评为2012-2013年度最高质量等级(Q1)论文。他是Phys. Rev. Lett.等国际著名物理学杂志的审稿人,也是《中国物理B》、《中国物理快报》的特约评审员。
授课背景及内容:
离子阱(Ion Trap)是一种利用电磁场将离子(通常采用带电原子)俘获和囚禁在一定范围内的装置。离子阱系统因其高精度控制、长相干时间、高灵活性、强适应性等特点,成为现代量子技术和精密测量的重要工具,是目前最有希望展现量子技术优越性的物理系统之一。通过精准操控势阱内稳定囚禁的离子的运动状态和自旋量子态,能够在原子层面上快速处理量子信息和准确测量各种物理量,也能获得外部电磁场的准确信息。相对于中性原子阱(例如磁光阱),离子阱的势能更大(通常多达数电子伏特)。同时,离子阱不依赖具体的离子能级结构,使其适用范围更广,不仅可用于多种物理量测量,还可作为实现量子计算机的物理系统之一。本课程首先介绍离子阱系统及其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的应用,然后重点讲授基于离子探针的电场/磁场/摩擦力/角速度测量,最后探讨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化前景。
基于微加工的离子阱芯片
一种离子阱量子传感器
课程提纲:
1. 离子阱概念及离子阱系统原理;
2. 基于离子阱系统的量子精密测量;
3. 基于离子探针的交变电场和磁场精密探测;
4. 基于离子探针的摩擦力精密探测;
5. 基于离子量子态的陀螺仪;
6. 基于离子阱系统的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化前景探讨。
培训详情:
https://www.memstraining.com/training-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