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破冰、技术博弈与生态重构
随着全球汽车智能化浪潮席卷,电子后视镜(CMS)正从“概念产品”逐步迈向量产落地。尽管国内市场渗透率仍不足1%,但千亿级市场潜力已吸引车企与供应链加速布局。本文从政策、技术、产业链视角,解析国内外CMS后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
一、政策驱动:国内破冰,海外先行
国内政策:
2023年7月,中国新国标GB15084-2022正式实施,允许CMS替代传统后视镜。然而,该标准并非强制性法规,车企选装动力不足。目前国内CMS渗透率不足1%,远低于欧洲和日本市场。
海外政策:
欧盟(EU Regulation No.2020/740)和日本法规开放较早,已推动奔驰、奥迪等品牌量产CMS车型。欧洲市场渗透率已达5%-8%,日本商用车CMS普及率更高。
政策差异影响:
国内车企更倾向于高端车型试水(如阿维塔12、路特斯Eletre),而海外已向中端车型渗透。这导致中国CMS市场增速滞后,但2025年后或迎来拐点。
二、市场现状:国内低渗透,海外高增长
国内市场:
• 车型布局:已有8款量产车型搭载CMS,包括阿维塔12、享界S9等,但选装率不足20%。
• 用户痛点:消费者对电子后视镜接受度低,选装成本高(5000-1.6万元/套),且担心系统故障风险。
• 供应链动态:华阳集团、欧菲光等国产厂商已量产CMS模组,但核心芯片依赖进口(如索尼、安森美)。
海外市场:
• 高端车型主导:奔驰EQS、奥迪e-tron等车型标配CMS,特斯拉Cybertruck、比亚迪仰望U8等全球化车型加速推广。
• 商用车爆发:欧洲商用车CMS渗透率超15%,用于解决盲区监测与油耗优化问题,物流车市场增速显著。
三、技术挑战:性能瓶颈与国产突围
核心痛点:
1. 成像稳定性:雨雪、强光环境下画面模糊,延迟需控制在50ms以内(国内部分产品仍超0.1秒)。
2. 系统冗余设计:防止摄像头或显示屏故障导致“黑屏”,需通过ASIL B级安全认证。
3. 成本高昂:CMS单车成本是传统后视镜的15倍,国产方案(如华为LCOS)仍需压缩至2000元以下。
国产技术路径:
• SOC方案(上海豫兴电子):低成本、高集成度,适配中低端车型;
• FPGA方案(深圳自行科技):低延迟、高动态范围,瞄准高端市场;
• AI融合方案(欧冶半导体):集成行人识别、盲区预警,与AR-HUD协同。
四、生态协同:降本增效与用户教育
产业链整合:
• 模块化设计:统一接口标准,降低车型适配成本20%(如福耀玻璃与光羿科技合作调光玻璃集成方案)。
• 国产替代:华为昇腾芯片、万顺新材ITO导电膜加速替代进口部件,供应链成本有望降低15%。
用户教育策略:
• 体验式营销:通过VR试驾、短视频直观展示CMS广角视野与夜视增强功能;
• 后装市场培育:开发通用型CMS套件,吸引改装用户(如特斯拉Cybertruck改装需求旺盛)。
五、未来趋势:从“替代品”到智能驾驶入口
1. 技术融合:CMS将与ADAS深度整合,实现盲区行人预警、车道偏离提示等功能。
2. 形态创新:柔性显示屏、复合材料替代玻璃,减重30%并适配曲面车身设计。
3. 场景外延:商用车CMS集成货物状态监测,乘用车与AR-HUD联动实现全场景信息覆盖(如宝马i系列)。
市场预测:
• 2026年:中国CMS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全球配套量达500万套;
• 2030年:渗透率或达30%,形成千亿级市场,国产供应链份额将提升至50%。
中国供应链的“换道超车”机遇
CMS的普及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生态协同与用户心智的重构之战。尽管短期内国内市场面临成本与习惯的双重阻力,但华为、华阳等企业的技术突破,以及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正为中国供应链打开“换道超车”的窗口。在这场万亿蓝海的角逐中,谁能率先突破性能与成本的平衡点,谁将定义下一代智能驾驶的视觉标准。
END.
本文源自LANCI澜社汽车
往期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52RD转载是为分享该信息或观点,不能代表对观点的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