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RTX 5070、AMD RX 9070系列几乎同步登场,而且是直接竞争关系,来了个火星撞地球,但两者的供货、价格情况却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说瑞典最大零售商之一Inet.se公开表示,RTX 5070开卖前,他们手里一块卡都没有,后边也只能到一块就卖一块,暂时没法上量。
甚至,充满信仰的RTX 5070公版卡,也缺席了首发,预计要到月底才会上架。
RTX 5090首发的时候,英国顶级零售商OCUK曾声称极度紧缺(Mega Tight),手里只有几块卡,预计开卖之后最多不过十来块。
但是这次到了RX 9070系列,还是OCUK,直接晒出仓库现场图,蓝宝石的RX 9070 XT Pulse脉动版堆积成山,官方称已经到货了1000多块!
要知道,这还只是一家零售商的一个品牌的一个型号。
OCUK还确认,技嘉、华硕等的RX 9070系列也到了几百块。
更关键的是,OCUK的产品其实一直不便宜,但这次他们都计划按正常价格销售,原价的就卖原价,因为没人需要去抢。
在国内,RX 9070系列的原价版几乎每个品牌都第一时间上架,包括但不限于:
撼讯的Reaper游荡者、蓝宝石的Pluse脉动、华硕的PRIME大师、华擎的Steel Legend钢铁传奇、瀚铠的超合金、讯景的战狼、盈通的樱瞳花嫁/樱瞳水着。
尤其是RX 9070,几乎所有型号都是原价,最贵的也没有超过5000元,也都是都比RX 9070 XT要便宜。
目前,RX 9070系列还处于预售状态(今晚22点开卖),各大品牌各种型号的第一批货基本都被定光了,京东平台上显示预售量从几十块到七八百块的都有。
比如讯景的RX 9070 XT OC海外版Pro,定价5999元,却非常抢手,已经预售805块,而且依然可以随时下单付定金!
看着不是很多,但京东并不是唯一的销售平台,甚至已经不是最热的,所以对首发而言这个数量级还算可以。
RTX 5070这边,NVIDIA官方发文表示,RTX 5070显卡拥有专为下一代游戏打造的神经网络渲染技术,支持全景光线追踪并拥有AI所带来的更高性能,其出色的超频能力可进阶提升性能,是追求高性价比游戏玩家和创作者的升级首选。
已上架的华硕PRIME、微星Shadow 2X OC、影驰FIRE、七彩虹战斧豪华版、技嘉风魔OC、耕升追风、映众曜夜、万丽星云、索泰XGAMING等基础款,售价均为4599元,目前京东平台已经全部缺货。
华硕TUF、七彩虹RTX 5070 Ultra W OC、耕升踏雪OC、微星神龙VANGUARD SOC等部分产品定位更高一些,售价在5099元-6099元区间,多数都还有货。
RTX 5070 Ti已发售多日,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6299元的原价版非常稀少,而且同样无货,高配版也不是很充裕。
搞笑的是,因为RTX 5090系列确实货源稀少,一些商家将其捆绑销售也能理解,但是近日在中国台湾的MOMO购物网上,却出现了一款令人咋舌的RTX 5090捆绑套餐。
德源电脑推出的这一套餐,要求消费者购买技嘉GeForce RTX 5090 GAMING OC显卡时,必须同时购买40块技嘉H610M-K-DDR4主板,整个套餐的售价高达191500新台币(约42327元人民币)。
40块2022年上市的H610主板,单买一块仅需2490新台币,捆绑销售的价格却比显卡本身还贵7700新台币。
虽然显卡的价格看起来还算合理,但想买还是得付双倍的钱,而且一次性购买40块H610主板着实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这些主板不仅跟不上现代装机需求,二手市场也难以出手,普通玩家购买后可能面临无处安放的尴尬。
有分析称,这种捆绑销售现象在亚洲多个市场都存在,不少人对“买显卡必须带周边”的规则已习以为常,但像台湾这次将入门主板按麻袋卖的做法,确实刷新了行业认知。
另外,图形行业权威机构Jon Peddie Research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GPU行业报告,全平台总出货量7800万,而同期PC处理器出货量为7200万。
对比来看,全球GPU出货量比上年略增了1%,其中笔记本增长2%,桌面则下降3%。
JPR预计,2024年到2028年,GPU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是-1%,也就是持续小幅走低,而到了2028年底,全球GPU保有量预计约为30.08亿。
未来五年,独立显卡的渗透率将只有大约15%。
单看2024年第四季度,GPU出货量环比增加了8%,高于过往10年的平均增幅5.6%。
其中,AMD增长14%,Intel增长6%,NVIDIA的没说但必然在下降。
市场份额方面,最大头依然是Intel,略微增加了0.8个百分点,份额还是65%,AMD增加了1个百分点来到了18%。
NVIDIA则成为最大输家,丢掉了1.8个百分点,只剩下16%。
JPR评论指出,全球政治波动叠加关税太高,同样限制了GPU市场,尤其是NVIDIA独立显卡近期缺货严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拖累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大力推广的AI PC恐怕也无法真正长期刺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