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RISC-V架构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以及越来越多国内外企业的加入。RISC-V在AIoT时代被寄予厚望,国内外新兴RISC-V企业和原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卡位,RISC-V生态已逐渐成型。2024年,随着RISC-V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批量应用,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根据德勤数据预测,2024年全球RISC-V指令集(IP授权和处理器设计收入等)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市场CAGR达50%-60%,2030年将突破900亿美元。
因而,随着国产RISC-V芯片的崛起,并在桌面计算、服务器、人工智能等领域迅速发展,RISC-V正向X86和ARM发起强烈的挑战,未来或将成为继第三大主流芯片架构。
我们知道,目前全球芯片架构中,英特尔的X86垄断了全球90%的PC和服务器市场,但封闭授权模式限制定制化,且能效比劣势明显。而ARM则占据移动端市场99%份额,但授权费高昂,据业内消息ARM2025年计划涨价300%,且对先进IP核限制出口。
但随着美国加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中国正全面转向RISC-V架构,成为RISC-V最重要的市场。如包括华为、阿里云、紫光展锐、华米科技等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都在全力推动RISC-V在国内的生态建设。同时,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驱动下,芯片巨头如苹果、英特尔、高通及瑞萨等均加速布局RISC-V产品。
因而,在国际形势倒逼之下,芯片国产替代的大潮之下,中国手机、物联网芯片厂商正加速“去ARM化”。华为、紫光展锐已推出RISC-V基带芯片;兆易创新RISC-V MCU出货量超10亿颗,直接替代ARM Cortex-M系列。若中国全面转向RISC-V,ARM年收入或损失超50亿美元,也就是说其失去年度总营收30%左右,也意味着ARM授权帝国开始坍塌了。
随着ARM推出PC芯片,英特尔和AMD正腹背受敌,PC和服务器芯片正受到ARM的强烈的挑战;另外,阿里发布的玄铁C930性能已达X86入门服务器水平(SPECint15/GHz),结合开源生态成本优势,未来3年或抢占全球10%的数据中心市场。英特尔在中国服务器芯片份额可能从80%骤降至60%以下。
而RISC-V架构开源、免费、模块化、可扩展的特点无缝衔接AI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需求;RISC-V支持定制AI加速器(如玄铁C908X支持4096位矢量扩展),可直接集成NPU模块,威胁英伟达GPU在边缘AI市场的垄断地位。中国AI芯片企业燧原、海光基于RISC-V的解决方案,已在单位算力成本上比英伟达H100低40%。
也就是说,RISC-V依托物联网发展及开源优势和在中国的强力举托之下,产业生态布局日益完备,未来将成为中国半导体“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同时,这也意味着,英特尔、ARM、英伟达等半导体巨头面临着不仅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同时也动摇了其在全球的统治地位。
因此,中国推动RISC-V全国化,本质是一场“供应链起义”。RISC-V开源架构将不再是小众替代品,而是重构价值链的核“芯”力量。正如倪光南所言:“RISC-V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场全球化变革。”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正从规则的遵守者,蜕变为规则的制定者——而这,或许才是中国芯片真正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