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网络与数据安全新媒体
特斯拉FSD开始入华;奔驰中国回应裁员;奇瑞汽车正式递表港将重组管理层;极星汽车回应将退出中国市场传闻;理想汽车官宣首款纯电SUV……「谈思汽车」整理了一周(2月24日-3月2日)的车圈热点,欢迎大家收看!
政策动态
01
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以下统称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总体要求,明确汽车生产企业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产品准入和召回管理,进一步规范OTA升级活动。二是细化产品准入与召回管理要求,深化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健全事件事故报告与研判机制,加强产品认证服务和管理。三是规范汽车企业OTA升级活动,开展OTA升级活动分类管理,加强管理协同,建立汽车OTA升级活动备案信息共享机制。四是保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有关标准规范制修订,夯实能力建设。
国际新闻
02
Lucid迎来6年首次CEO更替
近日,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Motors宣布,其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彼得・罗林森将辞去职务,并离开董事会。这是该公司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首次高层变动。Lucid任命首席运营官马克・温特霍夫为临时CEO,罗林森将以“战略技术顾问”身份继续为董事会提供支持,直至2027年2月。
罗林森自2013年加入Lucid,带领公司从一家专注于电池技术的初创企业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出行技术的领军者。他曾担任特斯拉工程副总、Model S总工程师,被业内称为“Model S之父”。2012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一战成名后,他加入Atieva(Lucid 前身)担任CTO,2016年Atieva更名为Lucid Motors,带领公司完成上市交易,正式成为Lucid CEO。
此次人事变动正值Lucid的关键时刻。尽管其首款车型Air轿车销量未达预期,但公司对新推出的Gravity SUV寄予厚望。2024年,Lucid交付了10241辆电动汽车,较2023年大幅增长,收入也增至8.08亿美元,但全年亏损仍高达27亿美元。Lucid计划在2025年将产量提升至约20000辆。
03
特斯拉FSD开始入华
2月25日,特斯拉FSD向中国市场的部分车型分批推送FSD软件升级。据了解,此次主要升级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其中包括路口识别交通信号灯进行直行,左转,右转,掉头等动作,并根据速度和路线自动进行变道动作等。
此次功能解锁仅向支付64000元人民币购买FSD套件的用户开放,且初期限定部分车型。特斯拉特别在更新说明中嵌入免责条款,强调功能实现的时空有效性可能因车辆配置产生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数据合规等影响,此次推送的FSD与美国版的FSD不同,国内的“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处于L2+的级别,与目前国内各大车企的智能驾驶属于同等级别。
04
日产管理层将重组,内田诚或将留任
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与本田汽车合作告吹后,日产董事正在衡量潜在候选人的兴趣,以接替自2019年底以来担任日产首席执行官的内田诚。如果内田诚离任,本田将重启与日产的谈判,因为本田更愿意与一位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内部反对意见的日产首席执行官重新展开谈判。
2月13日,本田、日产、三菱曾发布联合公告,同意终止关于考虑三方合作架构的谅解备忘录,因本田和日产已正式取消合并谈判。合并终止后,三家公司将继续保持战略伙伴关系,并在电池、自动驾驶、软件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内部研发方面展开合作。
另一知情人士指出,日产汽车将于3月12日宣布管理层精简计划,不过预计内田诚不会辞职。在连续两个季度业绩惨淡,产陷入更深危机以来,内田诚的未来已成为外界猜测的焦点。对此,日产发言人拒绝置评。
05
极星汽车回应将退出中国市场传闻
近日,针对“极星将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极星方面回应称,作为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成立的合资公司,极星科技目前运营正常。公司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运营效率。在此期间,车主的相关权益不受影响,车辆服务也保持正常,极星汽车及其股东方星纪魅族将持续支持极星品牌在中国的发展。
此前有消息称,自2月起,总部位于南京的极星科技进入最后交接阶段,高层和人事将在3月中旬离职。春节后,极星科技已开始裁员,涉及约50人,包括销售和运营人员,被裁员工可获得N+1赔偿。极星中国作为交接方,目前仅剩少数人员负责品牌维护。此外,为避免高额关税,极星已开始将部分制造业务移出中国,预计2025年下半年在韩国生产极星4,紧凑型SUV极星7将在欧洲生产。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共有三款车型在售:Polestar 2、3、4,售价区间为29.98万-79.8万元。在中国市场,极星2021年至2023年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2024年上半年销量为1612辆。目前,极星在中国的产品均来自杭州湾工厂,其中极星4因销量不佳已停产,采用生产一批卖一批的形式,最新一批生产日期为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
国内新闻
06
理想汽车官宣首款纯电SUV
2月25日,理想汽车公布全新纯电动SUV首车i8,据了解,i系列是理想汽车全新的纯电SUV系列,与L系列、MEGA并列,3个产品系列共同构成完整的车型矩阵。许久不曾公开露面的理想汽车CEO李想本人也发文揭秘了L系和i系的命名规则。李想称:增程SUV的“L”代表“Leading”,纯电SUV的“i”代表“intelligence”。而直接翻译可知,L系代表着“领先”,i系代表着“智慧”,有趣的是,二者相结合的Li,也就是理想汽车的名字(Li Auto)。
据此前新出行CEO贺磊透露,理想i8属于6座纯电大车,支持5C快充加超低能耗等特性。除理想i8之外,理想i6、i7、i9后续也会逐步亮相。根据理想汽车的产品规划,到2025年,理想汽车将推出包括5款增程车型、1款超级旗舰(MEGA)和5款纯电车型,理想i8也计划于今年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汤靖近日在微博上多次发文谈及技术起名问题,他称有车企把别人的电池、底盘拿过来起个山海经,北欧神话,希腊神话的名字就算自己技术的突破。
07
传奔驰中国裁员15%
据行业媒体报道,2月26日,奔驰中国约谈了部分员工,并立即启动裁员,裁员比例约为15%。本轮裁员主要涉及销售、汽车金融两个体系,公司主体主要是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研发体系暂未涉及。据悉,被裁员工可获得N+9的补偿,若未来两个月未入职新公司,还可拿到3月和4月的工资。
2月27日,针对“奔驰中国大比例裁员”等传闻,奔驰中国发表声明称,业务的整合或削减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部分员工的工作安排。奔驰中国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秉承坦诚协商、友好负责任的态度,为相关员工提供尽可能合情合理合法的跟进方案。
奔驰中国同时表示,将更加深入地应用新的数字化技术赋能业务运营,提升运营效率,精简业务流程。“我们也将根据业务需求,调整岗位设置并与员工一起学习掌握新技能,并整合或削减冗余重复的岗位。”
08
江淮汽车回应尊界暴力测试迈巴赫致车辆受损
2月25日晚,针对日前“迈巴赫车主称车被尊界官方暴力测试”一事,江汽集团发布声明回应。声明指出,相关测试车辆通过正规第三方租赁渠道获取,已提前向租赁渠道明确用途。声明还表示,尊界S800相关测试以严谨专业的方式,展现车辆在极端条件下的卓越性能,测试全程遵循严苛行业规范与标准,所有数据真实可靠。企业对相关方带来的困扰表示遗憾,称正积极沟通协商解决。
日前,一位自称是尊界汽车S800发布会上“失控”的迈巴赫S680车主发布视频称,在没有被告知和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车被尊界官方拿去做暴力驾驶和测试。车被拖回后,便立刻去了成都的奔驰4S店做了各方面检查,发现该车的车头和轮毂均有受损痕迹。
09
SU7 Ultra发布,2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
2月28日凌晨,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SU7 Ultra开售2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达成一个关键目标。按照规划,小米SU7 Ultra全年销售目标为1万辆。“(小米SU7)Ultra产品力很强,我们团队信心十足,1万辆的全年销量目标已有九成把握。”雷军称。
2月27日晚间,小米SU7 Ultra正式上市,推出标准版和纽北限量版车型,售价分别为52.99万元和81.49万元。其中,小米SU7 Ultra标准版上市即交付,而小米SU7 Ultra纽北限量版则将在纽北挑战赛结束后上市。雷军表示:“我们不觉得高价有面子,而是说这个价值要贵的有道理,要喜欢这辆车的人真的买得起!”
雷军表示,制造小米SU7 Ultra的初衷,是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豪车,“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豪华媲美BBA”。此前,小米SU7 Ultra量产车于2024年10月29日开启小定,预售价81.49万元,意向金10000元,正式发售后随时可退。
10
奇瑞汽车正式递表港交所
2月28日,港交所文件显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中金、华泰及广发为联席保荐人。奇瑞汽车称,计划将港股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研发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提升其生产设施以及用于营运资金补充。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1-9月,奇瑞营收分别为926.18亿、1632.05亿、1821.54亿元人民币。同期公司实现利润分别为58.06亿元、104.44亿元、71.37亿元及113.12亿元。
官方数据显示,奇瑞集团2024年全年销售汽车达到历史性的2603916辆,同比增长38.4%,创造了年销量的历史新高。 其中出口汽车1144588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年营收首次达到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文章综合自:中国汽车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第一财经、腾讯汽车、雷锋网
- THE END -
精品活动推荐
AutoSec 中国行系列沙龙
专业社群
部分入群专家来自:
新势力车企:
特斯拉、合众新能源-哪吒、理想、极氪、小米、宾理汽车、极越、零跑汽车、阿维塔汽车、智己汽车、小鹏汽车、岚图汽车、蔚来汽车、吉祥汽车、赛力斯......
外资传统主流车企代表:
大众中国、大众酷翼、奥迪汽车、宝马、福特、戴姆勒-奔驰、通用、保时捷、沃尔沃、现代汽车、日产汽车、捷豹路虎、斯堪尼亚......
内资传统主流车企:
吉利汽车、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上汽大众、长安汽车、北京汽车、东风汽车、广汽、比亚迪、一汽集团、一汽解放、东风商用、上汽商用......
全球领先一级供应商:
博世、大陆集团、联合汽车电子、安波福、采埃孚、科世达、舍弗勒、霍尼韦尔、大疆、日立、哈曼、华为、百度、联想、联发科、普瑞均胜、德赛西威、蜂巢转向、均联智行、武汉光庭、星纪魅族、中车集团、赢彻科技、潍柴集团、地平线、紫光同芯、字节跳动、......
二级供应商(500+以上):
Upstream、ETAS、Synopsys、NXP、TUV、上海软件中心、Deloitte、奇安信、为辰信安、云驰未来、信大捷安、信长城、泽鹿安全、纽创信安、复旦微电子、天融信、奇虎360、中汽中心、中国汽研、上海汽检、软安科技、浙江大学......
人员占比
公司类型占比
因文章部分文字及图片涉及到引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17316577586,我们将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