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和豆包、DeepSeek闲聊扯咸蛋,已经失去了新鲜感了吧?也到了把使用大模型的姿势升维一下的时候了——“大模型+专业知识库”。升维以后,可以大大减少幻觉担心了。
早上宗老板在群里转了篇文章,并感慨到,商业火箭的创业氛围都这么不友好了,怎么又冒出了一堆初创的火箭公司,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完全不一样,大家“都疯了吗?”

今天我们就用大模型知识库的模式,初步建一个商业航天领域的知识库。专业人士可以勘误一下,检验一下专业领域问答的准确性。(一字未改,请大家勘误)

问题:蓝箭、东方空间、天兵、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中科宇航、深蓝航天、零壹空间、箭元,这几家火箭公司的技术有什么差异?
(腾讯IMA+DeepSeek)嗯,好的,我需要分析这几家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的技术差异。首先,我得回忆一下每家公司的主要火箭型号和使用的发动机类型,以及它们的进展和特点。可能有重复使用技术、燃料类型、运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让我慢慢理清思路。
首先,蓝箭航天,我知道他们的朱雀二号使用的是液氧甲烷发动机,朱雀三号是可重复使用的,并且用了不锈钢箭体。然后是东方空间,引力一号是固体火箭,但他们在研发引力二号和三号,可能使用液氧煤油或甲烷。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用的是液氧煤油,可能是补燃循环,重复使用技术可能还在测试。
星河动力主要发射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但智神星一号是液体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发动机。星际荣耀有双曲线系列,其中双曲线二号用的是液氧甲烷,可能尝试过回收技术。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是固体火箭,力箭二号可能转向液体。
深蓝航天在测试星云一号,使用液氧煤油,并进行了公里级垂直回收试验。零壹空间主要做固体火箭,比如OS-系列,似乎没有液体发动机的消息。箭元科技可能专注于不锈钢箭体和液氧甲烷发动机,可能与SpaceX的星舰类似,但进展不太清楚。
关键差异可能在发动机技术(液氧甲烷 vs. 液氧煤油)、可回收技术(是否实现,回收方式)、箭体材料(不锈钢 vs. 铝合金)、运载能力等。比如蓝箭和星际荣耀使用甲烷,而天兵、星河动力使用煤油。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是大型固体火箭,而其他公司可能在液体火箭上有更多投入。
还需要注意每家的进展阶段,比如蓝箭的朱雀二号已经成功入轨,而其他公司可能还在测试。深蓝已经做了回收试验,但尚未完全成功。中科宇航作为国家队背景,可能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可能会有重复的地方,比如多家都在研发可回收火箭,但方法和进度不同。需要具体对比各家的发动机型号、技术路线、测试成功情况以及未来的规划。可能还要考虑融资情况和技术合作伙伴,比如是否与国有机构合作,或者自主研发。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技术差异分析如下,按关键维度分类对比:
1.推进剂类型
- 液氧甲烷:蓝箭航天(天鹊系列)、星际荣耀(焦点系列)、箭元科技
- 液氧煤油:天兵科技(天火系列)、中科宇航(规划)
- 固液混合: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固发+未来液发)、星河动力(谷神星固发+智神星液氧煤油)
- 全固体:零壹空间(OS系列)
2.可回收技术
- 已实现试验验证: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VTVL-1验证箭,10公里级VTVL)
- 深蓝航天(星云-M箭,完成公里级回收)
- 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测试箭,复用发动机测试)
- 研发中: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计划复用)
- 东方空间(引力三号规划复用)
- 暂未涉足:零壹空间、中科宇航(现役型号)
3.典型型号性能
- 大运力:东方空间引力一号(LEO 6.5吨,全球最大固体火箭)
- 液氧甲烷首飞:蓝箭朱雀二号(首款入轨甲烷火箭)
- 快速响应: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年发射10次,小型固体)
- 不锈钢箭体:蓝箭(朱雀三号)、箭元科技(与九州云箭合作)
4.发动机技术
- 燃气发生器循环:天兵科技(天火-12)
- 补燃循环:蓝箭(天鹊-12改进型)
- 推力覆盖:
- 百吨级:星际荣耀JD-2(105吨真空推力)
- 10吨级:九州云箭凌云(匹配箭元箭体)
5.研发主体背景
- 国家队背景:中科宇航(中科院力学所核心团队)
- 纯民营发展:蓝箭、星际荣耀、零壹等
- 军民融合:天兵科技(技术源自航天科技体系)
6.战略定位
- 星座组网:星河动力(高频次固体发射)
- 重型运载:东方空间(引力三号LEO 15吨)
- 深空探索:蓝箭(朱雀系列大运力甲烷火箭)
7.关键技术突破
- 3D打印应用:深蓝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
- 动态密封:蓝箭(涡轮泵密封技术)
- 快速迭代:星际荣耀(双曲线系列发动机一年三试)
8.未来规划(2024-2025)
- 复用入轨:蓝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深蓝星云一号(高空回收测试)
- 十吨级液体箭:天兵天龙三号、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
- 商业应用突破:东方空间引力二号(液体首飞)、箭元科技(不锈钢箭体发射)
总结:各公司差异化竞争策略明显,蓝箭在液氧甲烷和复用技术上领先,东方空间专注大载荷,星河动力聚焦高频发射,深蓝押注垂直回收,国家队背景企业侧重技术稳健性。未来技术收敛点或在于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全面普及和复用技术的实用化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