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冀
上海电驱前瞻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在电驱动领域做了十几年了,来到这里遇见一个十年前的同事一打听他也在做电驱,只能互相说一声真不容易。特别对电驱的Tier1来说想做一些新的东西也非常困难,所以今天这个话题想说一些安全的方向,因为安全是永恒的话题。
分为几方面按照惯例先说一下多合一系统的背景,很明显现在是“3+3+X”,3+3就是大三电加小三电,X就是BMS,对Tier1来说BMS、VCU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今天主要说大三电加小三电这种最基础的六合一,这种多合一的系统。
特征也很明显,现在这种内卷的形式不能说惨烈了,只能说卷出了新境界,但对Tier1来说是比较被动的因为我们占比在这方面并不高,功率等级有非常明显的区分。在中功率之间,车型A0/A为主。现在大部分看到的物理集成为主,有深度集成,还是处在过渡的阶段。我们内部称为1.5,未来深度集成2.0。
我自己稍微归纳了一下,跟安全相关有五方面:
1、结构安全。
我们知道多合一系统的体积是增大的,箱盖面积就更大。要解决重量、NVH这些问题。
2、热安全。
电机、电控、OBC等集成在一个系统里面,又要做到紧凑,发热情况尤其严重。
3、电磁安全。
对于电控来说基本上是10k,对电源来说100k以上,多频段互相的干扰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4、功能安全。
虽然已经非常成熟,在多合一系统要考虑耦合的功能邻域怎么样做整体系统设计,实际上还是一个课题,需要去解决。
5、网络安全。
架构上的网络安全,在一定意义的设计部分能够减少我们的开销和成本。
我们先说一下结构安全,一些比较小的点,说一说。
共壳体设计,体积更大,对支撑强度和刚性有新的要求。共壳体设计,降低重量的同时增加整体刚度,提高模态,降低振动和噪声。我们做了一些探索,设计之后发现总成质量、体积和效率都有明显的提升。
这是箱盖一个非常小的点,我们现在做的传统三合一铝合金做得比较多,做多合一嘛,对箱盖有非常多的要求,对有关一些新的带屏蔽塑料箱盖,有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值得探索。
我们自己做了一个新材料的复合盖板,做了一些实物振动实验,确实有所改善。另外,成本降低也很明显。
防凝露,对于多合一的系统来说,因为是多箱体设计,热的传导不光是MCU自己的事情,涉及到电源,电源又在前端,电源坏了有更高的故障率,预防措施比较简单,迷宫气道、阻隔或者减缓热对流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新的点。
热安全方面,我放了这几张图。当电机、逆变器以及DCDC同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最高,这没有疑问。架构上可以做很多工作,我们也是做了很多探索,逆变器、DCDC和OBC水冷、电机油冷,水冷板双面散热,一些复合冷却的措施。对于电机来说,可以采取端部喷油、甩油、油浴式冷却各种方式,转子开孔,增加冷却通道。
逆变器双面散热,灌环氧、增加导热垫、SIC/IGBT结温估算,稳态精度正负5度。薄膜电容,底部增加导热垫,电容温度估算,稳态精度正负3度。
电磁安全,传统三合一,单体带载运行,有一些海外客户要求比较高,零部件相对隔离,对多合一系统来说,多部间同时带载运行,有一些频段非常严重,要求对Class5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于几个部件来说,逆变器、DCDC、OBC有不同的EMC方面的问题,或者说不同的干扰。OBC共模差模混合干扰更严重,所以有很多单独的设计去抑制或者屏蔽的方法,作为整个系统来说,要做整体的考虑。
一种是传统的正向设计,我们去做一些电路建模、三维建模、寄生参数提取、仿真图谱分析是可以的。EMC是一个黑科技/黑艺术,靠一些正向设计远远不够,还有一些靠经验。
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在集成化、模块化和低成本方面,都做了一些探索。这是其中一个点,滤波器是实现高品质EMC最直接的方式。滤波器本身做了一些探索,用立绕的方式实现高质量,基本上能够在比较低的成本方式下,实现比较好的EMC的性能。
结构方面,分腔设计以及一些主动屏蔽,把每个电磁场限制在分腔体内部,切断传播路径。
功能安全,在不同的部件功能安全有不同的等级。对于MCU来说,做ASIL和D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电驱动前几年在产品认证方面已经过了ASIL D,DCDC方面现在最高是C,OBCA和B已经过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要考虑的东西更复杂。因为是存在功能的邻域。
有哪些举措呢?我们共同的邻域能做一些ASIL的提升,比如共同的电源监控,低等级肯定也涉及到往高等级做提升。对于芯片来说,因为是做供芯片的,在这个核里面也要做ASIL的提升,内部的存储空间要做单向的阻隔。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共域,比如说高压监控,可以复用,就可以采取一套冗余的方式,不用再单独做,也可以节省成本。多合一还是有一些方面能够节省成本的。
在硬件安全方面,架构也有很大的改变。我们使用单颗ASIL-D SBC安全芯片来做监控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方便。一些供电网络、监控都可以实现更高的安全等级。
在软件方面,除了比较经典的开发流程以外,说比较火的DevOps平台,我们也在逐步建立这个平台的持续迭代能力。因为这对工程师来说,能够减去很多负担。比如我有这个需求,下单的时候把这个需求提交到平台上,第二天来输结果,就非常方便了。因为我们的工程师大部分时间还在做测试,这样有更多的时间聚焦于自己的开发,聚焦于客户的需求。
在传统的电控方面,有一些软件算法是可以做的。比如说提升控制的稳定性方面,电流环设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能够实现载波比5:1的稳定控制,还有一些动态弱磁,快速适配电机自身及运行环境的变化。
还有一个提高安全控制的点位扩大电压的余量,最简单的过调制嘛。实际上过调制我们知道1区和2区还是存在一些NVH问题,特别是在2区,我们也在做一些标量和矢量共同结合的方式,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NVH。
AI技术,对电驱来说做AI技术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异步电机,已经有专家在大数据自学习方面采取了BP神经网络,把转子温度的估算精度提升5度。我们知道做这个非常依赖于工具,根据客户的需求做一些配置,这种方式非常容易被替代。我们现在做了一个逆反射技术,自己去算一下时间,工具配置时间由人工配是200分钟,用我们这个工具5分钟搞定,而且质量有保证。我们判断出来之后,内部比较紧张,觉得以后的日子不太好过,都被工具取代了。
网络安全,整个目前我们电控领域做网络安全的整体架构,绿色是Tier1要做的事情,最主要是支撑上面的三个法规要求。对零部件来说,155、156,对整车来说157。
电驱动在网络安全方面,做得也比较早,目前21434L2已经过了,在公司的制度层面,TISAX也已经过了,这都是进入欧洲市场必备的门槛。
在实施方面,要实现比较高等级的开发,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一块我们应该是已经攻克了,自己可以去开发HSM的驱动,因为大部分时机下通过供应商的方式,基本上实现了自主开发HSM,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还有一些软件加密度,还有OEM自己加密的算法,我们也在建立这样的能力。一些基础设施跟产线息息相关,PKS漏洞+产线安全验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
电驱动建立的网络安全的监控平台目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时候,能够实现安全监控,在出现网络安全事件的时候,能够做快速迭代,能够弥补这些漏洞。
最后说一下网络安全的融合,在3.1和4.0之间有关于网络安全,最新释放到4.0,好像没有放进去,放了一个硬件的设计。对整体来说,特别是我们在接受客户来现场评审的时候,问的最多的问题,里面为什么有两套系统,实际上是能做融合的。我们接到这个信息之后,内部做了很多部署和努力,把一些公共域集成到一起,去做一些工具,做一些融合的过程,一些持续改进和持续接受审查的要求。
对多合一系统的网络安全来说,我认为变得更简单了。因为对于传统的多合一定义的物理集成,两个是挂在总线程。MCU和DCDC,你做深度集成的时候,实际上在一个芯片里头,对外来说只有一个总线。从外部网络安全的攻击来说,路径就变得更少。针对这个可以大量节省外购工具成本以及相关开发资源。
关于我所归纳的这五个安全方面,实际上需要各领域的工程师共同协作,从架构、系统方面集成融合的合作,它不是个非常快速的过程,但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电动车千人会 ● | 扫码关注智能汽车 ● EVH1000智能汽车 ● |
欢迎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社群”
即可获取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