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细分领域,智能传感器产业是人工智能、物联网、5G、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核心和先导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9年,郑州高新区发布了覆盖范围3平方公里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整体规划,与深圳昊博集团共同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推动河南加速形成“一谷多点”的产业布局。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有哪些功能和定位,目前建设情况怎样?2025年2月5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实探项目建设进展。
双创基地正在建设中,计划8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经过近三十余年发展,郑州高新区在智能传感器及终端产业化方面已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形成了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网)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及批量生产能力,涵盖了环境、工业、农业、电力等诸多领域,已集聚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中有600多家与传感器产业相关,奠定了高新区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郑州高新区高标准谋划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作为河南省、郑州市、郑州高新区重点规划的首个智能传感产业落地项目,传感谷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创新为核、绿色协同”的发展理念,通过政产学研的积极创新,打造智能传感器领域的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
据了解,传感谷启动区规划总占地面积275亩,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建设创业孵化大厦、产学研基地、企业总部基地、产业集聚区及飞地孵化基地,满足企业科技研发、中试、展示展览、生活休闲服务需求。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招商运营中心总监申攀告诉记者,目前,传感谷一期双创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8月份完成竣备,达到企业入驻标准。2025年年底,完成首批企业入驻工作。
未来2~3年内形成创新集聚,推动区域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在基础建设方面,传感谷秉承国际化生态设计理念,致力于打造传感产业生态之谷、创新之谷、活力之谷。
在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传感谷一方面以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为立足点,深入探索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高层次人才引培等核心功能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构筑“一基地多园区”优势产业生态布局、“三院四平台”创新内驱体系,“一基金一服务”资本赋能架构,强力打造“平台、标准、技术、应用”于一体、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专注产业链核心资源整合,发挥产业网络龙头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传感谷充分发挥区域科研及人才资源优势,与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苏州仿生纳米所等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产业智库,助力企业腾飞。
据申攀介绍,传感谷统筹高端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承担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与引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科技创新使命,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大产业集群,聚合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三个特色产业链,推动区域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
“通过产业空间布局和企业集聚,打造智能传感谷发展先行区、智能传感产业引领区、创新科技转化示范区、智能传感物联应用体验区,形成围绕‘智慧产业、智慧社会’建设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人才聚集的科技生态圈。”申攀说。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作为郑州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将协调业内众多科技型企业加速集聚,在未来2~3年内形成引领物联网、智能传感产业的创新集聚,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跨越发展,赋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助力郑州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