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深蓝:大洋深处的大国暗战

原创 星海情报局 2025-01-29 20:48

尽管人类早已经将自己的脚步迈向了太空,宇航员在外太空生活几个月都是稀松平常。但时至今日,大洋深处依旧是人类的禁地——我们所探测到的深海,实际上只有5%左右。


当马斯克争夺火星时,中美日俄正在海底7000米处进行着一场“静默的竞争”。谁能控制包括稀土在内的深海资源,谁就掌控了下一个百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是如何开发海底资源的。


深海资源:人类最后的“矿产边疆”


平时我们总说咱们国家石油、天然气需要大量从外国进口。但这种讨论的前提,是我们并不能高效率地去开发海底资源。而一旦我们能够更好地开采海底资源,中国的能源供给压力就会大幅减轻。


以“可燃冰”为例,1立方米可燃冰相当于164立方米天然气,能源上的潜力巨大——2023年,我们在南海试采中实现了日均2.87万立方米的可燃冰开采量,相当于每天可以生产近5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足够满足1000万个家庭的生活所需。


除了油气能源,海洋中还有大量的金属矿产和稀土资源。


以常规的有色金属来说,在大洋深处,有一种名为“多金属结核矿”的存在——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沉积物,多数位于4000-6000米深的海底,主要由锰、镍、铜、钴等金属组成,通常大小和一颗土豆差不多。

多金属结核矿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海底小土豆”——这种结核内含有多达70余种的元素,包括工业上所需要的铜、钴、镍、锰、铁等金属,其中镍、钴、铜、锰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0%,0.22%,1.00%和25.00%,总储量分别高出陆地相应储量的几十倍到几千倍,铁的品位可达30%左右,有些稀有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也很高,如铍、铈、锗、铌、铀、镭和钍的浓度,要比海水中的浓度高出几千、几万乃至百万倍——开采1吨多金属结核相当于开采30吨陆地矿山。


这些结核主要分布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区),中国已在该区域承包了6.3万平方公里的勘探权。多金属结核的开采不仅能够满足中国对关键金属的需求,还能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海底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
除了有色金属矿藏外,大洋深处还有另一种更为关键的战略资源——稀土。


根据相关科学考察的结果,我们在南海发现的热液区稀土浓度超过陆地矿的300倍,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开采这些资源,则可以极大程度提高我们对稀土资源的安全保障。


日本这些年就一直在忙活对深海矿物资源的开发——由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组成的团队,从2019年开始就在不断调查日本附近海域的稀土泥含量。此外,还将推进研究对冲绳周边海域“热水矿床”的开发。


然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并非易事。实际上,世界各个海洋大国都在想尽办法试图获得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海底资源的开发权——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已颁发了31份勘探合同,中国仅占其中的5份。而与此同时,日本的“深海6500”潜器却常年巡航于太平洋矿区。


中国深海黑科技


毫无疑问,海洋大国们都在积极进行准备,只为了在未来的深海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东方大国,在海洋科技中的布局落子是全方位、饱和式的。


想要开发深海资源,先要有能够潜入深海的先进装备。于是,我们就有了“蛟龙探海”工程——“蛟龙号”作为7000米级的资源侦察兵,其技术突破令人瞩目。“蛟龙号”钛合金载人舱设计使其能够承受深海极端压力,而俄罗斯同类型潜器的最大潜深仅为6000米。

“蛟龙号”深潜器
仅仅只是能扛住海底强大的水压还远远不够,“蛟龙号”还是一个强大的工作平台——“蛟龙号”能够定点悬停作业,科学家可以亲临海底,直接观测、直接测绘、直接取样,对海底某个点进行“解剖麻雀”式精细化研究。


有了“蛟龙号”,不仅标志着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也为后续的深海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蛟龙号”是海底资源的侦察兵,那么下面这个装备就是海底的“巡逻队”——“海斗一号”则是中国深海科技的又一里程碑。


“海斗一号”潜水器
“海斗一号”是一种具备多模式航行能力的潜水器:在无缆自主(AUV)模式下,潜水器可以在海底自由穿梭,想去哪儿看就去哪儿看。而在遥控(ROV)模式下,潜水器通过光纤微缆与母船连接,通信效率极高,可以执行复杂指令,能够在万米水下进行极为精细的机械手作业并回传高清图像。而在自主遥控混合(ARV)模式下,潜水器通过光纤与母船连接,既可以大范围自主巡航观测,又可以进行定点精细观测、采样作业和实时影像回传,观测与作业模式可以像“汽车换挡”一样灵活切换,更好地满足科学家们对于深渊科考的需求。

除了“蛟龙号”和“海斗一号”这些可以在海里游动的装备外,我们还有固定的装备——以上海海洋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的“彩虹鱼”团队开发的万米级着陆器为例,它可以像哨兵一样,扎根在万米水下进行蹲点调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深海矿车——2024年7月,“开拓二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首次出战便实现了多项突破:不仅能够在4000米的水下进行采矿作业,还可以在海底复杂的地形中快速机动;不仅可以钻采不同的矿石,还可以自己智能规划作业路径,精细执行开采任务,躲开危险和障碍。


“开拓二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
这些深海装备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人类对海洋开发的认知边界。


《蛟龙行动》:深海科技的银幕狂想曲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海洋产业开发领域的这种硬核的、集群的突破,其影响力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产业界,甚至已经在文化层面产生了投射效应。
正如上世纪阿波罗登月计划滋养了《2001太空漫游》——重型的科幻电影、工业电影,虽然都是文艺作品,但在本质上其实是现实科技在电影世界里的“镜像”。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一个国家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强大的工业和科技水平,那么这个国家就没办法拍出来足够让人信服的电影大片。

以潜艇海战题材的电影来说,欧美可以拍《从海底出击》和《猎杀红十月》,但我们却一直都没有这种选题的电影。为什么?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海洋工业、海洋科学上的成就还不足够支撑我们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但现在,时代变了,咱们的海洋科学和产业实力赶上来了,各种新锐武器、各种技术装备也都投入使用了。咱们也就可以拍一部可以与他们比肩的潜艇大片了——以最近上映的《蛟龙行动》来说,这个电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反映上述原理的典型案例。


《蛟龙行动》的诞生本质上是中国深海科技实力溢出到文化领域的产物。


正如电影开篇所展现的,中国钻井平台发现了敌人的无人潜航器,随后敌军特种部队蛙人劫持平台的紧张场景,不仅是对现实深海资源争夺的艺术化再现,更是中国深海科技实力的银幕投射——影片中,蛟龙小队利用火箭背包飞抵平台、与敌人的特种部队展开激烈交火的画面,正是中国深海装备技术和特种作战能力的生动体现。


这种硬核的、充满科技感的叙事,正是基于中国在深海探测和军事技术上的现实突破。


现实中的094核潜艇
如果我们没有094核潜艇,电影里的“龙鲸号”大家看上去就会觉得没有真实感。

如果我们没有能够感知万米水深的探测器,电影里潜艇放出的地形探测器就显得非常虚无。

如果我们没有包括海洋声学在内的各种科学突破,电影里的强大声呐和智能鱼雷就只能看作是“小说家言”。
......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


“龙鲸号”作为中国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运用独有的超导磁流体推进技术,完美隐匿在海洋噪声之中。


在海底火山带与强敌“猎杀级”潜艇对决的时候,哪怕敌人使用了超空泡鱼雷、反鱼雷鱼雷等尖端技术来攻击我方,但“龙鲸号”最终仍凭借着先进的技术性能实现了“反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先进海洋装备,恐怕也就很难拍出如此真实且科技含量极高的水下对决。


《蛟龙行动》中张涵予饰演的
“龙鲸号”艇长赵启航

影片中,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最终的果断判断,背后是他在声呐训练室熬夜研究敌人声纹特征的不懈努力——当敌人再次试图用声音诱饵误导我方判断的时候,声呐兵借助智能分析系统可以准确定位真正的敌军潜艇。

如果我们在人工智能和算法领域没有现在这样深厚的造诣和成就,显然也就很难单凭某一两个人的杰出能力而获得胜利。


《蛟龙行动》中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曹弘浪
影片中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是现实科技的投影,展现了中国在深海装备领域的强大实力。


更深层来说,《蛟龙行动》这样的硬核重工业电影的出现,也代表着中国正在打破好莱坞对深海科幻美学的垄断——因为我们现在,也有了各种“大国重器”——《蛟龙行动》不仅让观众为“龙鲸号”热血沸腾,更激活了他们对“福建舰下水”“嫦娥探月”等现实成就的集体记忆。


这种情感共鸣的工业化底色,正是中国深海科技实力的文化投射。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视觉效果,更在于其背后的科技实力和文化自信。


深海,不仅是战场,更是未来
甚至,电影拍的比现实还要保守。


当“龙鲸号”潜艇在IMAX巨幕上缓缓向观众们驶来的时候,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激烈的海底战场,更是中国工业的雄心壮志——核潜艇、探测器、无人机、跨介质飞行器......这些大国重器,让我们把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片之中的幻想,变成了习以为常的现实。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今天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只能对着美国大片里的航母、战机展开幻想了;今天的孩子们,能够通过银幕看到咱们自己的055大型驱逐舰、新型战机。


从这个角度来说,《蛟龙行动》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面向普通大众的“中国海洋科技宣传片”——在电影院里,当“龙鲸号”首次登场时候的时候,我听到了身后小男孩发出的惊叹声。虽然他年纪还小,可能还看不懂剧情,但中国核潜艇的力量感、蛟龙小队装备的先进性,一定都会在这个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星海情报局 关注国产替代和中国品牌出海,每年写100个中国品牌案例,见证中国产业崛起!
评论 (0)
  • 在电路板Layout设计时,有时候会遇到高速差分信号对间或者对内需要交叉走线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Layout困难,而且交叉走线导致的via增加和绕线也会影响高速信号的信号质量。鉴于这个问题,一些高速差分信号在标准中就定义了其可以对内或者对间交叉连接,而不影响数据对接。现根据标准定义,将各个高速差分信号是否支持对间或对内翻转列出来,供设计参考。注:1. 列出的高速差分信号不全,后续陆续补充;2. 具体使用时,还需要咨询芯片供应商是否支持。USB2.0不支持对间和对内翻转USB3.0支持对内极性翻转
    durid 2025-02-14 08:23 193浏览
  • 我跟EET的相识,起源于一次国际电子工程会议,当时我是为了去听国际行业趋势和新技术产品,以公司海外英文名报名参加的,在非常不经意间,我在会场的群里发表了少许观点,没想到当场就有很多人加我微信,微信加得手软,有位VIP席位上的美国有排名的科学家(她当时在上海中科院任职)约了与我共进午餐,隔年这位美国科学家还带来了国际合作,我们公司与亚洲最大的技术顾问公司签了战略合作及一些实际合作项目。所以,我挺早就在EET面包板上了,只不过那些年我所在的公司的国际业务繁忙,还要忙着参加美国分公司的筹备,于是下班后
    牛言喵语 2025-02-14 02:15 227浏览
  • 一、前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庞大的测试数据和复杂的场景需求为性能与安全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高效管理海量数据、挖掘关键场景,并满足以Euro NCAP(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为代表的严格评估标准,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乎技术研发的效率与精度,更是智能驾驶车辆进入市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前提。本文我们将围绕如何应对海量数据所带来的挑战进行探讨,分享提高场景测试与性能安全评估的见解。二、 场
    康谋 2025-02-13 10:44 185浏览
  • 文心一言准备免费,说实话,这个是好事情,但是他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对技术的发展还是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心新苑为什么要免费呢?无非就是市场的原因,绝对不是文心一言不想利用这个AI赚钱。我分析下原因:1、市场竞争: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AI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DEEPSEEK的出现,真是的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作为同类产品,文心一言非常无奈的被迫的选择全面免费策略,旨在迅速提高用户量,争夺市场份额。通过免费使用,文心一言能够吸引更多用户,形成网络效应,进而提升
    curton 2025-02-14 10:30 320浏览
  • 文心一言免费对于创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加油!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好处还是很大的。文心一言的免费开放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使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在以往,创业者若想在项目中融入AI技术,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研发或授权费用。而现在,他们可以直接利用文心一言的强大功能,如语言理解、生成能力、深度搜索等,来构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显著降低创业成本。文心一言的全面免费开放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创业者可以基于文心一言开发出各种创新的应用和服务,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利
    curton 2025-02-14 13:37 205浏览
  • ​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设备广泛采用该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并推动了其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关键行业如汽车制造和基础设施,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被视为基本准则,GNSS作为提供“绝对位置”信息的关键传感器,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尤为关键。为此,中国已为汽车行业制定了详细的GNSS定位规范和行业标准。GNSS模拟器解决方案支持:BD 420005—2015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导航单元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BD 420023—2019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RTK
    德思特测试测量 2025-02-13 15:35 232浏览
  • 今日,长虹官宣旗下AI TV正式接入DeepSeek,并支持在“深度思考(满血R1)”和“快速响应”两个版本间自由切换,这意味着行业首个能深度思考的AI TV智能体已全面上线。据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长虹电视用户终端的升级工作已全部结束,所有搭载了沧海智能体的长虹AI TV均已正式接入DeepSeek。通过深度融合DeepSeek的模型能力,持续升级用户的智能交互体验,真正做到让用户一次购买,就能享受产品的持续进化,让电视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永无最终形态的进化进程中。据了解,用户无需复杂的操作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2-13 12:00 595浏览
  • 案例概况ABB能源自动化公司通过宏集Cogent DataHub软件将电厂设施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公司办公室,实现了OPC隧道/镜像解决方案,在电厂和公司网络之间建立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高度安全,减少入侵风险。(一)应用背景1.确保电厂与公司办公室之间的安全数据传输ABB能源自动化公司为发电厂提供软件和控制系统,确保发电厂设备在最佳速度和效率下运行。在近期的项目中,ABB发现若能直接在公司办公室监控电厂的运行情况,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于是ABB项目工程师Michele开始寻找一种可
    宏集科技 2025-02-13 16:38 160浏览
  • 前言最近正好想要做一个定位器,正好可以用嘉立创的STM32F407的板子,还要淘晶驰的串口屏配合NEO-6M做一个GPS实时定位感觉设计到的知识点还是挺全面的,包括串口通信,还要定时器硬件NEO-6M采用串口通信,默认9600(可以通过软件改115200)搭配有源天线,在室外定位很好用淘晶驰很火的串口屏,通过自带的软件可以随便画界面,还是很方便的可通过 USART HMI 软件进行全界面可视化编辑、支持 “C 语言代码” 和 “0 代码” 双模式编程,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智能串口
    小恶魔owo 2025-02-13 23:05 186浏览
  • 前言基于 ESP32 设计开发的智能流动环境检测车,旨在克服传统固定监测方式的不足。该车能够在不同环境场景下灵活移动,深入到各个角落进行环境数据采集,大大拓展了环境监测的范围和灵活性。通过集成多种先进的传感器,如 BMP280 用于精确采集温湿度和气压数据,ESP32cam 摄像头能够捕捉直观的图像信息,再结合网络 API 获取的天气预报信息,实现了多源数据的综合采集与分析,为全面、准确地了解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展示整车展示APP展示云端展示功能1.除草(12v割草机)2.环境检测3.
    小恶魔owo 2025-02-13 11:43 516浏览
  • 《哪吒2》票房破百亿背后的科技密码:解码中国动画产业的技术跃迁与制造底气2024年夏季,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院线,不仅成为中国影史第二部票房突破百亿的现象级作品,更以多项技术突破刷新行业纪录。这些成就背后,不仅是中国动画工业的崛起,更是中国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协同突破的缩影。作为深耕PCB行业多年的捷多邦小编,今天带您从技术视角,解读这场银幕奇迹背后的制造密码。一、从“数字造神”到“算力革命”:动画技术背后的硬核突破《哪吒2》的视觉革命始于AI工业化管道的深度应用。影片中大量
    捷多邦 2025-02-15 17:57 233浏览
  • 文:杜杰编辑:孙聪颖如果说2024年是手机的AI元年,三星应该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同意的,毕竟在ChatGPT热热闹闹的同时,三星S24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在经过了一年的AI试水之后,今年开年三星就率先在海外发布了进一步重构AI的S25,而今天该系列的国行版正式发布,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这部搭载原生AI的S25在国内的表现到底如何。无感的AI与去年S24小打小闹不同,今年S25在AI方面堪称是全面化、本地化,而从软硬件整合方面来看,显然AI已经成为S25的灵魂。经过这两年各路AI应用的训练,大家或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2-13 19:30 223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