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大神的逆转局——JimKeller自述芯片设计职业生涯

原创 TechSugar 2025-01-29 19:18


这是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omputer History Museum,简称CHM)对Jim Keller的视频采访,采访者为Douglas Fairbair,Doug是CHM半导体组的负责人。在其 40 多年的硅谷职业生涯中,Doug担任过多个工程和管理职位。1971 年,Doug从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就职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1980 年,Doug协助创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公司(VLSI Technology),并在那里担任负责ASIC开发的高级副总裁。1990 年,他创立了Redwood Design Automation并担任首席执行官,该公司于 1994 年被Cadence收购。自 1998 年起,Doug以顾问和董事会成员的身份,为多家公司提供服务。


因为是圈内人,所以Doug对Jim的采访驾轻就熟,双方不需要铺垫基础知识,在这个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Jim完整讲述了自己的职业经历,从一个小时候有阅读障碍,大学一开始也是普通学生的半学渣,到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并开始努力学习,逐渐在职场崭露头角,Jim的主要工作经历在DEC->AMD->SiByte(Broadcom)->P.A.Semi->苹果->AMD->特斯拉->英特尔,到最后加入创业公司Tenstorrent,Jim的职业生涯经历了美国处理器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例如从32位处理器向64位转变,例如参与苹果处理器的早期研发,例如全力投入RISC-V生态等,在不断升级打怪过程中,Jim自己也成长为处理器设计领域的大神。


以下是各节的视频及简介,感谢CHM对Jim的采访。


第一节

从阅读障碍到大学毕业


第一节:从阅读障碍到大学毕业


Jim Keller是工程师父亲+教师母亲的家庭组合,其父母6个孩子中的老二,从小有阅读障碍,小学二年级还不能阅读,到三四年级才逐渐开窍。


高中毕业考到宾州大学,是因为看到一个心仪的女孩子去了宾大,高中成绩都是B,在大学里一开始也延续这一优良传统,修双学位被哲学系主任给劝退,把精力集中在电子工程上以后,又一次开窍,成绩从全B跃升到全A。IBM当时给宾大捐了一条2寸线,所以Jim在大学里就开始自己制作晶体管了。不过那时候他的电磁场学得好,觉得自己会是一个RF工程师,第一份工作职位是逻辑电路设计工程师,但去了之后做的最多的工作是修电路板,修公司里各种出了问题的电路板,这也让Jim具备了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高速电路板的深刻理解。


在1982年(加入DEC的时间)以前,他就做了一块40MHz的PCB。虽然一直在修电路板,但是这些技能却也让他误打误撞进入了DEC。


第二节

在DEC开始处理器研发工作

第二节:在DEC开始处理器研发工作


Jim凭借开发电路板的能力进入了DEC。这一节是Jim在DEC的工作回顾,在DEC,他跟对了老板,整个项目组都对这个勤学好问的小老弟有好感,在DEC他既做逻辑设计,又做板级开发,甚至还自己动手写CAD工具。因为CAD不是他的本职工作,所以只好晚上花时间来写CAD。在DEC的各位技术大拿的带领下,Jim成长很快。DEC当时开发的第一代Alpha(EV4)芯片,时钟频率166MHz-200MHz,比市场上其他处理器的速度快三四倍。Jim大概是从第二代Alpha芯片,也即代号EV5的项目,真正有所贡献的。此后又完成了EV6的开发,到EV7流片时,他已经离开了DEC。


Jim谈到的在DEC的几个趣事:

  1. 为了debug EV5,他们几个核心组员在实验室住了1年。

  2. 虽然最后量产的芯片性能表现优异。但作为架构师,且参与了从寄存器级到板级开发任务的Jim,还是觉得这颗产品到处有bug,到处有妥协。

  3. 在开发EV6时,Jim同事的性能模型代码量有三万多行,但是这个同事说可以把代码压缩到1100行,然后Jim就做了一个1000行代码的性能模型,并且运行得很好。最后那个同事才说,其实他并没有做出1100行的性能模型,但他知道Jim有致命的好胜欲,所以被激将法触动的Jim爆发出了强大的产出能力。


第三节

Jim初进AMD

第二节:Jim初进AMD


这一节主要是讲述Jim在AMD的工作经历。上节说到,Jim Keller追随自己在DEC的上司跳到了AMD,在AMD,Jim参与了K7的开发,并主导了K8项目,Jim认为,他的AMD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合作制定了x86-64位规范以及HyperTransport 规范。Jim在AMD待了三年,然后就在互联网泡沫期冲入了初创公司。


他在AMD几个亮点:

  1. Jim认为AMD的286、386和486 basically were mask copies of Intel processors. 到K5才有自己真正的设计。

  2. K7大量借鉴了DEC EV6的设计

  3. 那个时代是美国处理器架构百花齐放的时期,Power、PA RISC和Sun等各领风骚

  4. AMD的stand cell methodology 当时就很好了


第四节

SiByte与Broadcom

第四节:SiByte与Broadcom


这一节讲述Jim加入创业公司SiByte,以及SiByte被Broadcom收购以后,在Broadcom工作的经历。在1999年泡沫期,Jim离开AMD,追随他的上司加入创业公司SiByte,该公司主要业务是网路专用处理器(network-oriented processor),用现在的术语那就是NPU,SiByte里面源自于DEC的人很多,他们开发了PCIe PHY等技术。在SiByte,Jim开始接触客户,并享受与客户的交流,通过和客户交流,他能够挖掘出客户的真正需求,以及客户正在做什么产品。这段时间,Jim系统设计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也认识到芯片规格制定要多与用户交流,而不能闭门造车。


SiByte很幸运地在泡沫末期卖给了Broadcom(2000年11月),在Broadcom,Jim对Henry Samueli非常折服,Samueli才气横溢,狂傲不羁。


Jim 和Henry一起跑客户,开始产品介绍由Jim来做,但是三天以后Henry忍不了就说我来吧,结果Jim发现Henry讲得比他自己之前讲的好太多。


采访者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大公司和小公司对Jim有何影响?Jim认为,即使在DEC和AMD,虽然公司人很多,但他在的项目组人都不多,大概也就100多人。Jim说,在当时他有一个理论,而且有数据佐证,开发一个计算机(芯片)项目,400人需4年,300人需3年,200人需2年,100人需1年半。所以Jim当时的看法是,在基本人员数量之上,芯片开发并不是人越多时间就越少,实际上反而会因为增加人手而降低效率,超过400人,甚至项目(因为内部沟通合作之损耗)都无法完成。

所以,当时英特尔的Itanium项目有800人,而且按时完成了开发任务,曾经让Jim惊叹不已。


当然,随着芯片规模不断加大,合理团队规模还是扩大了,Jim二进宫AMD时,所在CPU团队人数就超过了500人。


这一节其他几个亮点:

  1. Jim刚入行时处理器时钟频率是几十到百兆赫,在博通第一次见到10GHz示波器时非常惊讶:最早做100MHz都很难,到现在10GHz都实现了。回顾这一路走来,Jim认为工程师们创造了太多奇迹, 将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2. Jim(2000年-2004年在Broadcom)问Henry Samueli,何时可实现Gbps无线网络,Henry当时就给Jim演算起来,他通盘考虑了工艺进步、晶体管尺寸、封装和所需资金,对Jim说,如果当下就想实现千兆无线网,要花1万亿美元,但如可以等五年,就只要花1000亿美元。Henry预测5G在2018年可以实现,结果预言成真。

  3. 1980年代,摩尔定律还未人所皆知。但优秀人才通过优化各种因素,可用0.5微米工艺实现200MHz的处理器


第五节

P.A.Semi

第五节:P.A.Semi


这一节讲的是Jim从Broadcom出来加入创业公司P.A.Semi的经历。2004年,Jim加入P.A.Semi任工程副总裁,P.A.Semi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SiByte人员的二次创业,SiByte的三位核心人员Dan Dobberpuhl, Amarjit Gill和Leo Joseph创立了P.A.Semi,Jim和另外五个人算是联创。


P.A.Semi开发了一款处理器,采用乱序执行的 PowerPC 内核,在架构设计上更为激进,能实现数据的流畅传输。为了让性能得以发挥,数据必须从 10 千兆端口流入,进入片上缓存或内存,无需再访问主存就能完成处理,然后进行一些关键操作,再将其发送出去。所以,从架构角度来看,这是一款更具突破性的产品。在设计的某些方面,它划分出了处理器区域、前端模块、内存控制器、PCI Express 以及通用的网络模块,此外还有网络加速模块。我们打造的这款产品,有两种投产方式。一种是作为面向思科等企业的网络处理器,另一种是将其作为独立产品,它本可以成为苹果个人电脑的组件。


在这款产品流片之后,Jim就加入了苹果(2008年),不过他在苹果的一次机会,促成了苹果收购P.A.Semi。那时候三星在与苹果合作开发一款1GHz运行频率的Arm核处理器,当时的工程师搞不定,就来请教Jim,Jim说我已经在苹果工作了,这个问题你可以请教P.A.Semi的Dan,Dan能够帮你解决,Jim让苹果工程师去请教Dan是为了给P.A.Semi找个大客户。Dan弄清楚了情况之后,就直接给乔布斯打了个电话,说服乔布斯收购了P.A.Semi


第六节

苹果处理器与乔布斯

第六节:苹果处理器与乔布斯


这一节,是Jim在苹果工作的经历。又是他在DEC的老同事拉他进入苹果。在这一节有苹果芯片早期开发的趣事。苹果第一代芯片的架构师,就像IP使用者,给大家的文档就是一份IP清单,这份清单通过后交给三星,由三星集成开发生产出来,居然也能工作。不过,内存延迟严重,性能也弱,软件几乎难以运行,但软件团队的人很厉害,他们把 OSX 系统大力精简后,让其能在这款芯片上运行。通过对软件进行优化并尽可能压缩,软件人员功力大增,后来他们得到更快的芯片时,软件就能真正发挥了。Jim认同:iOS 和安卓最大区别在于,安卓被移植到芯片上时,手机芯片已经相当不错,所以它从未像 iOS 那样进行深度精简。


Jim参与了 H2 项目,任H3项目的共同架构师,此后在H4、H5与H6的开发中也担重任。当时的苹果,在创新上非常激进,率先采用 64 位技术,率先实现高分辨率显示屏。在 H4 芯片中,其集成的 GPU 规模是其他竞品GPU 的五倍。这其中部分理念源自乔布斯和Mike Culbert。乔布斯认为,要打造最出色的技术,就得用最好的组件;要做出最棒的产品,就要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质的组件。后来,苹果团队在涉足触摸屏和视觉应用程序领域时,便大力投入到高分辨率、强大图形处理性能等方面。


苹果公司在芯片设计上的独创性,在Jim看来,团队新反而是好事。随着苹果设计团队不断壮大,成员来自五湖四海 :英伟达、英特尔、AMD以及一些小公司。他们在研究设计方法学时,并没有因循守旧地沿用资深工程师过去一直在用的设计方法,而是思考 “从每个人所采用的不同设计方法中,能提炼出哪些最佳特性?” Jim一度觉得,苹果公司或许拥有行业内最出色的设计方法,因为团队成员背景各异,想法层出不穷,有一种“混合优势”。


Jim在苹果公司工作时,与乔布斯直接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Jim显然也受到了乔布斯“超现实引力场”的影响,他十分细致地观察乔布斯的做事方法,Jim说乔布斯不会告诉员工具体怎么做。他会说 “这是我想要的,你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以及 “告诉我你们能做到什么,然后咱们看看基于此能做出什么成果。” 苹果的公司文化,和Jim之前待过的DEC、AMD和SiByte都不一样,那些公司的文化都如出一辙:“我们是优秀的工程师,知道如何制造电脑” 工程师文化。苹果更像是秉持 “我想做这件事,然后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去实现它” 的产品经理理念。


第七节

AMD二进宫


第七节:AMD二进宫


这一节Jim讲述了二进宫AMD的经历。这次还是离不开老同事的帮助,Jim在P.A.Semi的前同事Mark Papermaster后来也在苹果与Jim共事,但Mark因“天线门” 被乔布斯解雇,之后就去了AMD。在Jim萌生去意时找了Mark,Mark便将Jim介绍给时任AMD CEO Rory Read,Jim很欣赏Rory,就二次加入AMD,Rory对Jim说:“我负责业务,你负责技术。我会确保公司资金不断,但你得设计出好芯片。”Jim在AMD最开始的职位是汇报给Mark。


据Rory给Jim分享,AMD 的服务器业务,从Opteron处理器起步,市场份额从 0 增长到 35%,然后又跌回了 4% 左右,他问Jim为什么会这样,Jim直言当时AMD产品不行,所以没人买。


如第三节所讲,Jim在第一段AMD工作时,和同事一起为AMD打造了K6、K7及K8等优秀的处理器。Jim离开之后,AMD的研发人员想更进一步提高频率,且又引入了大量定制设计,并采用了有问题的架构特性。结果后续的产品既没有达成频率目标,架构特性也不如人意。与此同时,AMD 在晶圆制造方面也困难重重,最终将这部分业务剥离出去,成立了Global Foundries。Jim说AMD“只能依靠二流的代工厂和二流的架构。所以,我被招来担任 ‘Zen’ 架构的设计师,负责重建架构。”


在Jim看来,AMD当时的产品设计方法糟糕、团队组织混乱、芯片架构也差劲。团队还反馈给Jim说无法与英特尔竞争是因为工艺制程跟不上英特尔。Jim则回应,现在AMD芯片的IPC只有英特尔的一半,如果能在IPC上赶上英特尔,我就能让AMD的工艺也和英特尔相当,如果IPC没搞好,就别抱怨工艺不好。


在真正开展工作时,Jim告诉Rory准备停掉当时所有的项目,Rory支持了Jim的计划,对Jim说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过他问Jim走上正轨要多久,Jim说要四年,Rory说我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最终董事会对Rory失去耐心,Rory不得不离开AMD。


Jim在Rory支持下,对AMD产品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变,他对指标要求严格,例如定指标时会提出芯片面积 10 平方毫米、功耗 5 W、频率 3.5 GHz,但团队成员会来求宽松,比如他们会说面积能做到 10 平方毫米,但频率只能达到 3 吉赫兹。Jim对这种协商一般都是回答“没门儿”。在Jim的推动下,新的芯片架构路线图发展很不错,不过他自己在不想离开却不得不离开(或许因为强硬的个性)AMD了。


Jim和Lisa Su共事约3年,Jim二进宫AMD时,Lisa Su恰好从飞思卡尔加盟AMD,并于2014年10月任AMD CEO,取代Rory,Jim在2015年9月离开AMD


第八节 

特斯拉与马斯克

第八节:特斯拉与马斯克


这一节,Jim讲述了自己在特斯拉的经历。如上节所述,Jim最后在AMD的日子不是很开心,在他心生离意之后,之前在苹果合作过的Doug Field等几个前同事都怂恿他去特斯拉,在2015年前后,智驾概念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所以Jim刚听到汽车会是一种计算平台的观点觉得很新奇,经过调研,他感觉智驾这条路线有潜力,而且当时Elon Musk也“小有名气”,于是Jim在前同事安排下,参加了马斯克亲自出马的面试。面试地点在SpaceX办公室,Jim父亲是某卫星项目总工程师,他小时候对火箭和卫星也很感兴趣,有了这个基础,两人相谈甚欢。Jim告诉马斯克,他能在 18 个月内打造出一款用于汽车的大芯片,马斯克貌似敷衍地回了句:“行。”在后来,Jim发现为什么马斯克这样回答,因为他对芯片几乎可以说是一窍不通。Jim原话这么评价马斯克在芯片方面的认知:对于很多芯片相关的内容,我需要向Elon解释,他会很感兴趣,但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当然,在系统集成上马斯克有天才的直觉,Jim也对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推崇备至,他认为,马斯克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远超世人。


说回Jim在特斯拉的工作,他主持开发了特斯拉Hardware 3硬件平台的核心芯片,只花了18个月。当然,这离不开他从AMD拉来的几位老同事的鼎力支持,Jim签了35个IP授权协议, 用了14 个月时间完成芯片流片,制造时间花了4个月,再用2个月在样片上跑软件,这款芯片上车一共只花了20个月的时间。Jim对这款芯片非常自豪,他认为这款芯片在其产品销售的生命周期,即从2018年到2023年9月,都是全球最出色的智驾芯片。


在谈及第二段在AMD工作经历时,Jim就自认为脾气不大好,马斯克又是强势的人,因此两个人在蜜月期之后的合作,自然免不了磕绊,这在Hardware 3开发阶段就有端倪:马斯克管理风格造成的特斯拉较高的人员流动率,给Jim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Jim心生去意还是在Hardware 3量产后的空档期,在Jim看来,第一代产品量产出货了,就要准备第二代产品迭代,但马斯克倾向于 “迈一大步,充分利用这次投入的成果,然后再迈一大步”的风格,所以从Hardware 3 到Hardware 4,在马斯克的规划中,是四五年才升级,这就相当于这四五年里,Jim工作量不大,而到下一代准备要时,又要拼命冲刺。说实话,马斯克的做法不太符合芯片规律,而Jim习惯的小步快跑、平稳迭代更适合芯片开发,于是Jim就又有了新下家。


第九节 

英特尔

第九节:英特尔


Jim讲述了在英特尔的经历。他从技术人员视角,道出英特尔衰落的一个因素:因循守旧——当然这是所有行业老大都可能会犯的错误。


回到Jim的讲述。英特尔邀请他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芯片工程团队,Jim觉得很棒,因为英特尔拥有最出色的工艺,还有一大堆先进技术。


内心充满希望的Jim本想带人着手研发下一代高端服务器,但几乎什么都没干成,他在英特尔的岁月,都陷在内耗中了。之前,Jim所在团队最大规模也就2500人,而在英特尔,Jim那个业务组有 1 万人。但后来Jim逐渐发现,英特尔当时技术虽领先,但也受困于老旧的CAD和过时的设计流程。Jim的任务似乎从开发新技术变成了 “要如何对这么大的一个组织进行重新规划,使其正确定位?”


英特尔也发现了问题,也尝试调整。比如当时,其客户端产品CPU 团队、内存控制器团队、PCIe团队都归同一个人领导,大家协同工作,打造同一款产品。后来,时任执行副总裁Murthy Renduchintala(从高通过来)说 “我们要成立 IP 团队、SoC 团队和 CPU 团队”,就把原来团队拆了。但并没有重构好。比如,IP 团队算不上真正的 IP 团队,更个设计小组,把设计成果交给 SoC 团队,再由 SoC 团队测试。所以,英特尔的转型大都处于这种半吊子状态。


Jim面临的挑战是 “如何重新规划并解决 CAD 问题?”有一次 Jim接到Aart de Geus(时任新思科技CEO)的电话,他问:“(你们)以色列团队正在使用我们的新 CAD ,你们还在搞毛?” 我说:“太多争论了。”可见Jim在英特尔推行新设计方法学困难重重,他原话如下:那些人都很厉害。他们打造出了全球最出色的设计流程,并沿用了 25 年。但世界已经向前发展,变革即将到来, 有人会说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但也有些人对此反应很大。要知道,工程师可是花了一辈子心血打造这些流程。


采访者直接问Jim,你是因为要管理一万名员工感到疲惫不堪而离开?Jim回答不是。他认为英特尔需要进行的调整,比CEO所设想的要大得多。Jim其实挺欣赏时任CEO Bob Swan,他说:“我们曾是同事,但对于需要做的事情,我俩愿景天差地别,但我没有感到疲惫不堪。”


其实真正让他离开的还是与CEO在关键决策上的不一致。Jim说他意识到得与公司的最高决策一致,不能在开会的时候不能在开会时说 “我们需要这么做”,结果别人回应 “CEO说的恰恰相反”,Jim回忆起在AMD时Rory对他言听计从的美好往事还唏嘘不已。


第十节

 Tenstorrent


第十节:英特尔


Tenstorrent 这一节就是Jim创业的经历了。在特斯拉失意之后,Jim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放在了去初创公司或者自己创业上,最终他加入自己投资的Tenstorrent,做CTO,但之后又成为该公司的CEO,终于补上了创业经历。

本节的几个亮点:

  1. Jim认为,很多创业公司都有可能有不错的技术或产品构思,但创业公司要想真正成长起来,只有技术与创意是不够的,需要极强的工程化能力,确保交付的产品能够为客户搜需要。这也是Jim带给Tenstorrent的价值。

  2. 本市场焦点都被英伟达等巨鳄所在千亿美元市场所吸引,但但实际上,到处都有数十亿美元规模的业务。英伟达对一个年采购额100万美元的新客户不会投入精力,但Jim会,Jim认为,找到10个百万美元采购额的客户,就组成了实打实的千万美元销售额,

  3. Jim在SiByte 设计芯片的时候,他们公司一度有 上百个设计方案,后来SiByte被Broadcom收购,其中一些芯片成为Broadcom相当重要的产品线,但一开始根本看不出哪些设计会脱颖而出。

  4. 把自己的软件开源为Tenstrorrent开辟了一个极佳的招聘渠道,很多人在开源社区看到Tenstorrent的代码,拿过来用,这些研究过Tenstorrent代码的人,有些就跑过来应聘。Jim说:“我们不是行业巨头,不搞专有技术,秉持开放的态度,所以能接触到巨头们接触不到的各类人才。”

  5. 采访者问Jim对员工灵活办公的看法,Jim也真实表达了一个老板该有的看法


第十一节

个人与家庭



这是本次采访的最后一段,有关Jim的个人与家庭。Jim结婚很晚,在40岁生日宴上遇到了自己朋友的妹妹,两人一见钟情,于是结婚,很快生下两个孩子,一个大二,一个2024年秋季入大学。


Jim喜欢举重和滑雪,不再跑步是因为他的膝盖坏掉了。在膝盖坏掉之前,Jim也是跑者,他跟采访者开了一个玩笑,说有一次认识了两个老年跑者,Jim就问这两个人打算跑到什么时候,其中一个说我要早点退跑,我准备80岁以后就不跑了。从这个笑话来看,Jim对他的膝盖还是有点意难平。


Jim是喜欢读书的,不忙的时候一周可以看好几本书。采访者问Jim有没有从之前共事过的CEO那里习得管理经验,Jim又说了个笑话,他说在AMD时他问过周边的高管,读过几本管理方面的书籍,20多个人的回答,平均值接近0。而那时候Jim已经看了20多本管理类的书,以一己之力拉高了平均数。


不过Jim还是点了几个他认为很优秀的管理者,Doug Fields,管理方式受人喜欢,也照顾自己的组员;Bob Mansfield,极其聪明,下属很难糊弄他;Elon Musk,但Jim认为Elon的管理天分是天授的,很难习得。


注:准备这篇文章才知道,一篇公众号文章,最多只能插入10个视频号视频的链接,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所以不是最后一个视频我们忘记加了,而是系统限制我们加不了。




TechSugar 做你身边值得信赖的科技新媒体
评论 (0)
  • 一、前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庞大的测试数据和复杂的场景需求为性能与安全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高效管理海量数据、挖掘关键场景,并满足以Euro NCAP(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为代表的严格评估标准,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乎技术研发的效率与精度,更是智能驾驶车辆进入市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前提。本文我们将围绕如何应对海量数据所带来的挑战进行探讨,分享提高场景测试与性能安全评估的见解。二、 场
    康谋 2025-02-13 10:44 185浏览
  • 文心一言准备免费,说实话,这个是好事情,但是他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对技术的发展还是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心新苑为什么要免费呢?无非就是市场的原因,绝对不是文心一言不想利用这个AI赚钱。我分析下原因:1、市场竞争: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AI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DEEPSEEK的出现,真是的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作为同类产品,文心一言非常无奈的被迫的选择全面免费策略,旨在迅速提高用户量,争夺市场份额。通过免费使用,文心一言能够吸引更多用户,形成网络效应,进而提升
    curton 2025-02-14 10:30 318浏览
  • 在电路板Layout设计时,有时候会遇到高速差分信号对间或者对内需要交叉走线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Layout困难,而且交叉走线导致的via增加和绕线也会影响高速信号的信号质量。鉴于这个问题,一些高速差分信号在标准中就定义了其可以对内或者对间交叉连接,而不影响数据对接。现根据标准定义,将各个高速差分信号是否支持对间或对内翻转列出来,供设计参考。注:1. 列出的高速差分信号不全,后续陆续补充;2. 具体使用时,还需要咨询芯片供应商是否支持。USB2.0不支持对间和对内翻转USB3.0支持对内极性翻转
    durid 2025-02-14 08:23 193浏览
  • 《哪吒2》票房破百亿背后的科技密码:解码中国动画产业的技术跃迁与制造底气2024年夏季,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院线,不仅成为中国影史第二部票房突破百亿的现象级作品,更以多项技术突破刷新行业纪录。这些成就背后,不仅是中国动画工业的崛起,更是中国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协同突破的缩影。作为深耕PCB行业多年的捷多邦小编,今天带您从技术视角,解读这场银幕奇迹背后的制造密码。一、从“数字造神”到“算力革命”:动画技术背后的硬核突破《哪吒2》的视觉革命始于AI工业化管道的深度应用。影片中大量
    捷多邦 2025-02-15 17:57 225浏览
  • 文:杜杰编辑:孙聪颖如果说2024年是手机的AI元年,三星应该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同意的,毕竟在ChatGPT热热闹闹的同时,三星S24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在经过了一年的AI试水之后,今年开年三星就率先在海外发布了进一步重构AI的S25,而今天该系列的国行版正式发布,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这部搭载原生AI的S25在国内的表现到底如何。无感的AI与去年S24小打小闹不同,今年S25在AI方面堪称是全面化、本地化,而从软硬件整合方面来看,显然AI已经成为S25的灵魂。经过这两年各路AI应用的训练,大家或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2-13 19:30 223浏览
  • 案例概况ABB能源自动化公司通过宏集Cogent DataHub软件将电厂设施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公司办公室,实现了OPC隧道/镜像解决方案,在电厂和公司网络之间建立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高度安全,减少入侵风险。(一)应用背景1.确保电厂与公司办公室之间的安全数据传输ABB能源自动化公司为发电厂提供软件和控制系统,确保发电厂设备在最佳速度和效率下运行。在近期的项目中,ABB发现若能直接在公司办公室监控电厂的运行情况,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于是ABB项目工程师Michele开始寻找一种可
    宏集科技 2025-02-13 16:38 160浏览
  • 前言基于 ESP32 设计开发的智能流动环境检测车,旨在克服传统固定监测方式的不足。该车能够在不同环境场景下灵活移动,深入到各个角落进行环境数据采集,大大拓展了环境监测的范围和灵活性。通过集成多种先进的传感器,如 BMP280 用于精确采集温湿度和气压数据,ESP32cam 摄像头能够捕捉直观的图像信息,再结合网络 API 获取的天气预报信息,实现了多源数据的综合采集与分析,为全面、准确地了解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展示整车展示APP展示云端展示功能1.除草(12v割草机)2.环境检测3.
    小恶魔owo 2025-02-13 11:43 516浏览
  • 文/Leon编辑/cc孙聪颖‍DeepSeek的持续火爆,正在向各个领域蔓延,包括智能终端、汽车智驾、制造业、金融和教育等。其中,DeepSeek在手机领域的应用最为引人关注。《华尔街科技眼》了解到,国产品牌努比亚则将深度整合DeepSeek,采用了系统级内嵌方式,用户在手机亮屏时可以直接与集成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体对话,无需跳转应用。此前,华为小艺助手也接入了DeepSeek,但更接近于插件的方式,而非系统级的调用。DeepSeek大模型的优势在于用较低的训练成本实现高性能推理,并且开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2-12 17:12 267浏览
  • 在上一期的内容中,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晶台光耦在各类通信(驱动)电路中应用的选型指南。考虑到不同通信速率下的应用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准确选择适合的芯片并在同时合理控制成本,成为了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应用实例及其原理示意图,为设计者们提供切实可行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晶台光耦的性能优势晶台光耦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电子组件,在单片机(MCU)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通信电路中应用广泛。其晶体管输出型光耦系列,能满足多种中高速通信需求,
    晶台光耦 2025-02-13 10:34 206浏览
  • 前言非常感谢面包板社区和富芮坤,申请通过并收到了FR3068E-C开发板。特性FR3068E-C 芯片架构是属于双核架构,包括一颗独立的蓝牙核做蓝牙通讯以及另外一颗主核MCU,双核之间通过串口做HCI通讯,蓝牙核一般不对外开发,用户无需关注;内置128KB CRAM + 512KB SRAM,2MB Flash(根据芯片型号有不同大小配置);需外挂24MHz晶体时钟,系统主频最高可倍频至156MHz;工作温度为工业级 -40℃~105℃;有57个可编程IO(不同型号/封装会有所不同);支持两路C
    Batman 2025-02-12 12:43 401浏览
  • 前言最近正好想要做一个定位器,正好可以用嘉立创的STM32F407的板子,还要淘晶驰的串口屏配合NEO-6M做一个GPS实时定位感觉设计到的知识点还是挺全面的,包括串口通信,还要定时器硬件NEO-6M采用串口通信,默认9600(可以通过软件改115200)搭配有源天线,在室外定位很好用淘晶驰很火的串口屏,通过自带的软件可以随便画界面,还是很方便的可通过 USART HMI 软件进行全界面可视化编辑、支持 “C 语言代码” 和 “0 代码” 双模式编程,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智能串口
    小恶魔owo 2025-02-13 23:05 185浏览
  • 文心一言免费对于创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加油!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好处还是很大的。文心一言的免费开放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使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在以往,创业者若想在项目中融入AI技术,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研发或授权费用。而现在,他们可以直接利用文心一言的强大功能,如语言理解、生成能力、深度搜索等,来构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显著降低创业成本。文心一言的全面免费开放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创业者可以基于文心一言开发出各种创新的应用和服务,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利
    curton 2025-02-14 13:37 204浏览
  • 我跟EET的相识,起源于一次国际电子工程会议,当时我是为了去听国际行业趋势和新技术产品,以公司海外英文名报名参加的,在非常不经意间,我在会场的群里发表了少许观点,没想到当场就有很多人加我微信,微信加得手软,有位VIP席位上的美国有排名的科学家(她当时在上海中科院任职)约了与我共进午餐,隔年这位美国科学家还带来了国际合作,我们公司与亚洲最大的技术顾问公司签了战略合作及一些实际合作项目。所以,我挺早就在EET面包板上了,只不过那些年我所在的公司的国际业务繁忙,还要忙着参加美国分公司的筹备,于是下班后
    牛言喵语 2025-02-14 02:15 223浏览
  • ​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设备广泛采用该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并推动了其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关键行业如汽车制造和基础设施,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被视为基本准则,GNSS作为提供“绝对位置”信息的关键传感器,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尤为关键。为此,中国已为汽车行业制定了详细的GNSS定位规范和行业标准。GNSS模拟器解决方案支持:BD 420005—2015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导航单元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BD 420023—2019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RTK
    德思特测试测量 2025-02-13 15:35 232浏览
  • 今日,长虹官宣旗下AI TV正式接入DeepSeek,并支持在“深度思考(满血R1)”和“快速响应”两个版本间自由切换,这意味着行业首个能深度思考的AI TV智能体已全面上线。据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长虹电视用户终端的升级工作已全部结束,所有搭载了沧海智能体的长虹AI TV均已正式接入DeepSeek。通过深度融合DeepSeek的模型能力,持续升级用户的智能交互体验,真正做到让用户一次购买,就能享受产品的持续进化,让电视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永无最终形态的进化进程中。据了解,用户无需复杂的操作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2-13 12:00 595浏览
我要评论
0
1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