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HUD市场已经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量304.08万辆,同比增长54.29%,前装搭载率升至15.06%。其中,AR HUD前装标配交付量达到74.99万辆,同比增长271.87%,并且于11月份首次突破了10万辆大关。
与此同时,各大HUD厂商、车载显示屏厂商也在推动HUD产品向下一代产品升级。比如在CES展期间,华阳、泽景等HUD厂商纷纷推出了双焦面AR HUD、P-HUD(全景抬头显示)、景深式3D AR HUD等下一代产品,而京东方、TCL华星等显示技术厂商则推出了新一代HUD显示屏。
而车企方面,包括蔚来、小米、红旗在内的越来越多车企开始搭载双焦面AR HUD甚至是P-HUD产品。比如近期全新上市的红旗天工08就搭载了65英寸同轴双焦面AR HUD,可以在4米和7.5米视距范围内分别显示行车与导航信息,让驾驶体验更具沉浸感。
多位企业人士表示,未来几年,AR HUD将进入黄金发展期。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7年,AR HUD的搭载率将超过W-HUD,未来有望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功能。
国内外厂商“激战”下一代产品
一方面,宝马、大陆、法雷奥、华阳、泽景等企业已经推出P-HUD产品,即全景式HUD,显示画面可以横跨整个挡风玻璃。比如法雷奥已经推出了Panovision全景显示(P-HUD),基于“人机融合”的HMI界面,将虚拟浮动图像与增强现实抬头现实技术(AR HUD)相结合,驾驶员可以在前风挡底部区域获取全部车机信息。
据了解,法雷奥P-HUD产品基于法雷奥出色的光学设计和背光设计经验,实现了“Pillar To Pillar ”的曲面屏显示效果,使得座舱内成员可以同时享受高对比度、高刷新率、高光均匀性的视觉画面,且画面质量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光影响。
根据法雷奥资料显示,该P-HUD对比传统HUD,拥有更高的对比度、更大的视场角、更小的装配体积等优势,同时显示内容和尺寸均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为智能座舱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AR HUD将根据不同信息的优先级和紧急程度,实现多层级的信息显示。为此,双焦面AR HUD、多焦面、多焦面/可切换焦面成为了AR HUD技术演进的重要过程。目前,双焦面AR HUD已经开始进入了量产阶段。
此外,光波导技术同样被视为AR HUD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包括华阳、水晶光电等HUD厂商都在开发基于光波导技术的AR HUD产品。“相较于传统显示方案,光波导方案无需经过多次反射即可实现图像的投射,具备布置体积更小、易平台化开发以及AR成像效果更好等优势,可以解决传统AR HUD体积过大、光路复杂等问题。”水晶光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水晶光电同时储备了TFT、LCos、DLP、光波导、斜投影等多种AR HUD技术方案,得益于水晶光电在AR HUD的量产经验及技术积累,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综合来看,AR HUD市场已经呈现了多种技术路线并进的状态,大多数HUD厂商同时布局了多种全新的技术路线。比如泽景,其不仅推出了同轴双焦面AR HUD,还发布了P-HUD,即全景平视显示系统,可以在前档风玻璃下沿显示语音助手、媒体、天气等个性化信息,为全车乘客提供清晰且不受环境光影响的画面。
“双焦面AR HUD可以同时呈现出一近一远两个画面,并且可以在屏幕不同位置进行功能分区管理,对于屏幕色彩、成像清晰度等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泽景产品管理部总监孙孝文表示,泽景的双焦面AR HUD解决了HUD暗光环境干扰视线、强光环境对比度不足等通病,并且拥有更大的FOV等性能指标,目前已经进入了规模量产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智能显示领域,泽景凭借深厚技术沉淀与创新探索,基于AR HUD、CMS、P-HUD等多种创新视觉交互技术,重磅推出了“Inno·Vision座舱:IV1”,彻底颠覆了传统座舱仪表的布局,为用户开启智能驾驶时代全新体验的大门。
据了解,泽景推出的这套“Inno·Vision座舱:IV1”,依据人机交互原理和全景显示原理创新性地设置了四个相距,最靠近驾乘人员的是CMS,最远距离的是双焦面AR HUD的远焦面,可以带来不同距离层次上的视觉交互体验,重新定义了新一代座舱的视觉交互。
很显然,从单焦面2D显示到双焦面3D显示,从TFT到LCOS等成像方案,AR HUD的技术方案正在不断优化,显示效果与用户体验也在快速提升。
比如蔚来ET9旗舰车型首发搭载了蓝宝石全焦段 AR HUD,能够实现远焦面15米处等效120寸AR-HUD效果。据了解,该AR HUD由FUTURUS未来黑科技研发定制而成,采用了FUTURUS创新性的“共轴光场技术”,结合近场 W-HUD 与远场连续变焦 AR HUD,不仅带来了更大的可视画面,还极大提升了内部空间利用率,为用户提供了增强AR空间感与实景融合、分层显示等更加前沿和智能的用户体验。
据了解,要实现AR HUD的分层显示,最大的难题就是确保AR画面显示的稳定性、精准性以及同步性。比如AR 内容与真实环境不同步,导致画面相对现实环境发生错位或漂移。
为此,FUTURUS开发了“AR Kernel® 空间计算引擎”,可以实现高帧率实时3D渲染与延时补偿,确保虚拟内容与现实 场景的无缝融合。同时,FUTURUS还创新性开发了RTP 延时补偿算法,从根本上避免AR画面相对真实环境的漂移与错位。
据了解,FUTURUS 空间光场 AR HUD 正在探索可实现连续变焦效果的多焦面方案,实现将不同位置的真实物体与 HUD 虚拟影像在视觉上融合。
竞争升级,行业格局生变
“无论是双焦面AR HUD,还是P-HUD,目前都还处于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过程,成本还相对较高。比如双焦面方案普遍要高于TFT方案50%左右。”有企业高层表示,AR HUD要从高价位车型逐步渗透到低价位车型,最终实现功能的“标配”,最根本的还是要控制成本。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的AR HUD性能和用户体验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同时在宣传端和实际应用之间也存在差异。“要做高性价比的AR HUD,需要HUD厂商拥有丰富的量产经验和know how积累,这与HUD厂商的量产规模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AR HUD市场犹如一块巨大的蛋糕,吸引了外资巨头、传统座舱Tier1、光学厂商、初创公司等各大领域企业的纷纷加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供应商凭借成本优势,以及不断地研发与投入,成功占据了中国HUD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新车225.43万辆。其中本土供应商市场份额占比已经达到了52%,实现了对传统外资供应商的反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R HUD的搭载量不断攀升,但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AR HUD市场“价格战”已经激烈上演,前装供货价格“一降再降”,行业洗牌一触即发。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伴随着越来越多AR HUD市场技术比拼的升级,AR HUD市场将进入大洗牌阶段,市场竞争将越来越集中化。对此,水晶光电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AR HUD供应商来说,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将是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
而孙孝文表示,AR HUD的未来趋势朝着更大画幅、更小体积、更高像质等方向发展,同时需满足远近距离多元化的需求,让AR效果与实景的融合更为真实。要实现这般理想的AR效果,绝非单靠一家HUD厂商便能达成。
“这需要整个AR HUD生态系统中上下游企业全方位协作,涵盖上游硬件供应商、中游的HUD制造商,以及下游应用企业,比如各大OEM厂商等。” 孙孝文表示,整个系统链路的上下游软硬件配合同样至关重要,比如与地图厂、定位厂商、ADAS厂商、雷达厂商、整车厂等协同优化AR HUD的显示内容与功能。只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深度的生态合作与创新,才能推动AR HUD技术迈向新高度,为用户带来更优质、更智能的驾驶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