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下面这个故事——某位网约车司机因长时间驾驶电动汽车,出现头晕、掉腿毛的现象,怀疑是辐射致癌前兆。
电动汽车作为日渐普及的交通工具,竟然成为了「腿毛杀手」!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开车会掉腿毛,那么经常打车、坐车的人,乃至路过电动车的行人,他们也会被影响吗?
大家好,这里是电动车公社的郝人,今天我们来揭开电动汽车背后的辐射真相。
出于对人身安全的考虑,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视频。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说电动汽车没有辐射,有人说电动汽车的辐射会致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如来一场真刀实枪的测试,让我们亲眼看看,电动汽车到底有没有辐射,这些辐射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又是否会致癌。
这次我们找来了大家最常见的「电磁辐射检测仪」。同时,我们租来了三款路面上最普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车型,两款电动车,一款燃油车作为对照组。
实验正式开始!
我们将电磁辐射检测仪,置于前机盖、车侧、车顶、充电口盖、车尾,车尾主副驾地板以及中控台等8个关键位置,确保车辆处于P挡上电/着车状态。
同时我们设计了三个场景:
首先,是模拟日常坐在车内,分别以空调开、音响开,还有空调和音响同时开三种状态;
第二个,是模拟充电时坐在车内,保证电量在20%-80%区间,并重复静态的测试;
第三个,是模拟日常开车,空调音响同时开和都不开,分别测试匀速80KPH、加速60-80KPH两种状态。
在3台车覆盖50个项目,长达8小时的测试中,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电动汽车辐射大」的传言与实测恰恰相反吗?我们来看最终测试结果:
首先,电动车普遍存在辐射,而辐射值最大的在EU5空调状态下,数值竟然高达5.7微特斯拉。
其次,驾驶状态也会影响两款电动车的辐射值。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燃油车,辐射来源多达14处,远远多于电动汽车!
至于测试数据,所有测试均在20微特斯拉以内,啥意思呢,还没有我工位的辐射大。
看到现在,大家悬着的心大概可以松那么一小口了。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汽车的辐射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如此低的辐射会不会致癌?燃油车比电动车辐射源多,又该怎么解释?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先了解辐射是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真就离不开辐射——因为万物皆有辐射。
大到原子弹爆炸,小到晒太阳、看手机,再到Wi-Fi、微波炉这类家用电器,都有辐射。甚至你掰根香蕉吃,这根香蕉也自带辐射……主打一个身在辐中不知辐。
但这些辐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辐射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传播形式。但辐射也是势利眼,看能量大小分帮结派——因此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先说电离辐射,家里有原子弹的朋友都知道,像核爆炸、X光、CT都有它的身影,它是有杀伤力的,看到下面这个标识,大家就得提高警惕啦。
如果摄入过多,是真的会致癌,甚至致死的。
而非电离辐射就更日常,像手机信号、Wi-Fi信号、无线广播,包括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池工作时产生的,都是非电离辐射,无处不在。
那么汽车的非电离辐射致不致癌呢?
我专门翻看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发布指南,致癌物被划分为4个等级,1类最致癌的是烟、酒、槟榔,而非电离辐射属于2B级“可能为致癌物”,还没油炸食品威胁大。
另外,我还翻阅了很多论文资料,都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是会致癌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从能量的角度看,根据我们高中学过的电磁波能量公式,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越小。
咱们电动汽车产生的辐射的波长在这一堆,能量远低于阳光,远远达不到致癌的电离辐射。
那么汽车的辐射就是绝对安全的吗?
这可不一定!俗话说得好,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辐射的安全不仅仅是能量的问题,剂量也同样重要。
辐射的能量是根据波长和频率变化的,所以不同频段不同标准,它并不是固定数值,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剂量问题。
上面这张图,是国标公众暴露限值。覆盖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地铁、信号基站、家用电器等等,都要参照这个标准。数值越低,要求越严苛。
而下面这张,是汽车的标准。
一对比换算下来,就会发现汽车的标准要更加严格。
这时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汽车的辐射水平远低于日常环境,大家悬着的心可以再松那么一口了。
但还是不能解释我们的实测结果,为什么燃油车会比电动车辐射大?!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特意前往吉林长春,拜访了红旗汽车。
他们不仅能够提供燃油和纯电两种动力形式,还拥有先进的EMC电磁兼容实验室,执行着更加严苛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先说燃油车,它的发动机尤其是点火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都会产生比较强的电磁辐射。
但有些反直觉的是,电动汽车的辐射主要在电驱、电源转换器等高压零件中,按理说,电动汽车的辐射源应该更多才对啊!
确实如此,不过工程师们也预见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电动汽车是通过多项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才做到了比较低的电磁辐射水平。
既然电磁辐射更强,就要做到更加严密的防护措施,因此最终检测到的辐射源更少。
不过,这只是针对外部影响的抑制,但对于车内设备之间相互协作时产生的干扰,这又该如何避免?
因为车内电磁干扰导致ABS防抱死系统失效,安全气囊在产线中被引爆,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如今冰箱彩电,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装进车内,难道不会更容易相互干扰吗?!
这一点,红旗的工程师也给我解答了。
尤其是传感器这类的低压设备,最容易受到干扰,汽车本身的抗干扰能力就非常重要。
比如同样是嘈杂的菜市场,国家标准是30V/m,要求你要戴一个耳塞。
但大多数车企都会提高标准,比如红旗的标准达到140V/m,要求你戴两个三个耳塞,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不过我还好奇一点,即便是140V/m如此高的抗干扰水平,但如果面对外部更强的磁场影响,比如地球磁暴出现,会不会导致失控?
确实是会的:曾经引起过车辆乱码、充电异常、严重的话会出现动力衰减甚至失控。
198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就曾因地球强磁暴产生的电磁干扰,城市电网受到严重冲击,致使供电系统瘫痪,600多万人在无电的寒冬中度过。
这话说得我后背发凉,不过大家不用太过担心。工程师也给咱解释了,电动车并非毫无防备。
因为蓄电池和动力电池本身就是大电压大电流的容器设备,可以吸收干扰,所以地球磁暴不会让车失去动力这么夸张。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护,工程师们会对核心部件采用「分仓隔扰」的技术。
简单来说,他们会在关键的部件上加入金属护板,既防止部件向外产生干扰,又能阻隔外部电磁干扰。
这个原理类似于,大家在电梯轿厢里手机没信号,因为金属板会阻隔电磁波的传播。
在这一天红旗EMC电磁兼容实验室的参观中,见到了各种频段的发射和接收装置,据说这一个探头就好几十万。
我们会发现电磁安全,不仅是一场眼见为实的实验,更是一场看不见的较量。
每家车企都有这么一群专业的人在背后默默付出,确保车辆都能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动汽车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也夹杂着未知的担忧。
视频开头,出租车司机的困惑,代表着许多人对新技术的担忧,关于辐射的讨论,也许只是担忧中的冰山一角。
从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到X光、CT扫描、核能的开发与应用,微波炉的普及、通信基站、放射治疗等等。
每一个时代技术的突破,都会经过恐慌、质疑到理解、接受的过程。
只有深入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破除谣言,理解比恐惧更有力量,探索比退缩更有意义。
如果你对汽车或出行生活相关有更多疑问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带大家进一步探索。别忘了点赞转发鼓励鼓励,咱们下期见!
点击一下👇不错过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