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智远:国内外技术层面差别不大,明显的是商业模式认知的差别。国外更相信SaaS化的应用及Model as a Service的逻辑布局,但这个商业模式抛到国内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纯粹做Model as a Service逻辑,竞争会更加元化,一方面来自大模型公司,一方面来自阿里云、华为之类的科技大厂。在资本的布局下,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很小。第二个问题是国内大量的客户会选择私有化,选择自建,而且更期望符合他们个性化场景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个对于B2B行业的落地有较大的挑战。所以没有办法将国外的商业模式带到国内,还是要结合我们国情特色形成合理的生意逻辑,从To B侧的生态开始做起,因为To B侧有现金流,能够形成闭环。您怎么看待出海的呢?因为看到一种说法是“AI Infra公司出海已经成为必答题”,您是否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艾智远:目前我们看到的国内需求不少,所以还没有着急考虑出海的业务。我们现在遇到不少私有化大模型落地的场景,目前国内的业务也有不少机会。很多客户对大模型都有很浓厚的兴趣,期望大模型真的能够提高效率,降低大家的工作负担。当然,并不是为了取代人的工作,而是让大家不要被一些繁琐的、重复性工作束缚,让大家有更饱满的情绪,处理工作上的事宜。所以我们目前主要深耕国内业务,先尽力服务好国内客户,等公司发展起来或者资源更加丰富后,会再逐步考虑出海业务。另外关于商业化视角,咱们应该是刚刚商业化不久,从业务视角来看,您觉得2025年有哪些关键问题要解决?艾智远:第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人才,我们希望有擅长商业化的伙伴加入团队,一起把生意做起来。(🥚如果有对趋境科技感兴趣、对AI Infra市场感兴趣、对大模型推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联系爱分析帮忙推荐。或者关注趋境科技微信公众号,了解趋境科技的更多信息和岗位JD。)第二我们在2025年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商业路径的试错与固化,目前市场中各家都在试错,会选择几条路线并行。我们团队资产不重,现金流良好,所以在2025年我们想逐步的验证商业化路径,从而试错和固化PMF获得更好的商业模型。我们现有产品是软硬一体交付的“大模型推理一体机”,搭载自研的推理引擎,推理性能提升超过10倍,为客户提供私有化大模型推理平台:支持高达千亿参数的主流大模型,内置AI搜索、智能问答、AI创作等基础应用,开箱即用;另外提供多样化的API接口,能够高效对接现有业务。所以2025年我们整体的商业化大方向是To B端的私有化模型落地,帮助客户解决大模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后请您可以展望一下2025年AI市场的合并机会吧。艾智远:实际合并已经在发生了,基座模型的能力差异逐渐凸显,目前几个模型的定位也很清晰。大家可以发现,年初的模型在年底时看它的更新时间,基本就能判断出来哪一家还在前进,哪一家已经停滞了。这是一个必然的态势,训练模型是一件投入成本很大的工程,最终可能只有两三家能杀出重围。而且本身基座模型现在的能力差异也逐步凸显出来,定位也相对清晰,有做端侧的、也有做To B端的,也有纯To C的,目前也有正在构建影响力过程中的公司。李喆:就像李开复老师讲到的,国内做To C市场的付费能力非常有限,个人买软件的付费能力是有限的,一个纯软的产品每年付五、六百已经很高了,相当于每个月五六十元。所以目前我觉得单纯的To C业务比较危险,也许未来会有其他转机。艾智远:关键现在还有很多免费的大模型服务的,所以当前C端市场能发现,谁开始收费,谁的用户量就会有可能开始有一些下降。而且本身基座模型现在的能力差异也逐步凸显出来,定位也相对清晰,有做短的、也有做To B端的,也有纯To C的,通用化的,目前也有正在构建影响力过程中的公司,整体来说,模型公司的热度正在逐步下降。李喆:好的,感谢艾总的观点分享,期待AI Infra市场商业化成熟后,再做更多的交流与探讨。长按二维码,领取完整视频回放「爱分析·对话首席」栏目介绍:为了深入数智化转型,洞察企业创新机遇,爱分析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交流网络,全新推出“对话首席”栏目。每期邀请一位科技公司高管,围绕数智化相关的前沿技术、行业趋势、竞争格局、公司内部经营以及落地进展等维度进行深度对话。通过与行业从业者的交流,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各个领域数智化应用的现状与趋势,探讨未来技术与行业发展方向。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领取专家完整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