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了,实现自动驾驶,有了新路线?
这届CES,含“车”量又回来了,科技公司纷纷下场,AI上车、自动驾驶成为热议话题。
黄仁勋在此期间预测,“Robotaxi将成为第一个万亿美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
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市场,L2升维派和L4终局派,谁将分走最大的那块蛋糕?
别急着争论。
因为实现自动驾驶,又有新路线了,还是一条基于900亿公里实践得出的新路线,给行业热炒的端到端,带来了新的思考。
2025年智能车卷什么,自动驾驶新路径到底是啥?
来,一起回顾CES。
CES 2025,远看年度“科技春晚”,近看“科技车展”。
主机厂力推AI上车,保定奶爸车带着端到端方案亮相,德系和韩系展示了新一代智能座舱,日系更是宣布要造自动驾驶汽车。
马斯克人虽然没来,但在此期间接受了专访,第N+1次表示“今年会实现自动驾驶”。
另一边,科技公司也借机发力,黄仁勋发布了世界模型,Waymo新一代无人车亮相。
在过去,Waymo与特斯拉相逢,往往能引起极高关注,毕竟他们是各自阵营的代表。
特斯拉的背后是“L2升维派”,先做辅助驾驶,把车铺开,然后渐进式提高算法能力,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Waymo则代表“L4终局派”,主张直奔终局,把冗余拉的很高,但车队规模很小,寻求未来逐渐扩大区域,实现大规模的自动驾驶。
一个先追求车辆规模,一个先考虑单车能力,两大路线之争,一直是行业热议的话题。
但在今年的CES上,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为今年有玩家,从机器学习两大评价指标出发,提出了一条通向终局的新路线。
在CES上,Mobileye CEO Amnon Shashua教授表示,Waymo和特斯拉背后的两大路线,都还称不上彻底颠覆了移动出行方式。
Shashua教授以L5为终点,建立了一个坐标系,竖轴是查准率 (Precision亦称精确率),横轴是查全率 (Recall亦称召回率)坐标系。
竖轴的查准率代表着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取决于系统的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因素。
横轴的查全率意味着可用性,影响因素包括可用的时空范围,落地成本和维护成本等。
在该坐标系中,Waymo路线优先查准率,重视安全,系统可长时间不需要接管。
但是成本太高,同时牺牲了运营区域的范围和道路类型的多样性。
而特斯拉的算法侧重提高查全率,车铺的很多,辅助驾驶哪儿都能开,系统成本相比Waymo也不高,毕竟目前阶段连激光雷达都不用。
但是相比Robotaxi,接管次数无疑也要更高,查准率较小。
Shashua教授总结表示,这两种路线都只在某一维度上抵达100%,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实现L5,要同时在两大维度实现100%。
如何抵达L5呢?
通向自动驾驶终局的第三条路,怎么走呢?
Mobileye提出的新路线,是其复合人工智能系统在自动驾驶的实践。
复合人工智能系统,区别于单一大模型产出AI成果,强调集成多种工具和模块,共同协作,高效处理AI任务,具有三大特点:
灵活:系统会根据不同的输入和任务调整
稳定:用不同组件实现冗余
可解释:可追踪每个组件对最终输出的贡献
具体实现起来,首先软件算法方面,大的架构上,Mobileye也采用了端到端。
但Mobileye的端到端,只是智驾子系统之一,而不是自动驾驶方案的全部。
因为在Mobileye看来,端到端还不够安全,会造成两大问题,其解决思路也区别于热炒的VLA和VLM。
端到端会造成什么问题?
先来看什么是端到端。
所谓端到端,其实就是利用AI模型实现从数据到行驶轨迹的映射。
数据驱动之下,模型能力可以快速提升。
但也正是因为能力来自数据,带来了第一个问题:
当模型学习到错误数据时,比如暴力驾驶,模型会在某种情况下产生“幻觉”,输出错误的行驶轨迹。
对此,Mobileye的解决思路是“对齐”。
引入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即RLHF,这也是ChatGPT爆火的背后功臣。
具体结合端到端应用,就是在离线环境下,复合采用多种代码语言,通过筛查和过滤机制,识别并剔除不良驾驶数据。
与此同时,数据还会引入第二个问题,稳定性。
模型有时输出的轨迹,可能并不会在安全性上造成问题,但却可能会违反交规。
解决该问题,需要适量注入一些抽象概念,即告诉模型需要遵守的一般性原则和行为准则,比如不能压实线,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数据到轨迹,让模型决策有据可依。
然后从整体架构深入到底层模型来看,Mobileye对Transformer进行了优化。
具体来说,就是采用STAT(稀疏注意力),将token分为不同类型,然后按类型划分成相应的矩阵,减少了计算和存储资源消耗,提高了效率。
Mobileye表示,针对自动驾驶感知和规划,对Transformer优化后,让其效率相比通用模型优化了100倍,同时没有牺牲准确性。
Mobileye对效率的追求,也体现在硬件上。
据介绍,Mobileye最新一代芯片EyeQ6H,FPS(每秒可处理画面帧数)相较上一代提升了10倍,这意味着在行车时,能更高效的处理场景数据。
具体到新一代SuperVision,由于采用2颗EyeQ6H,进行了冗余设计,所以在“ε平方效应”下,10倍的FPS效率提升,将使得MTBF提高100倍。
此外,Mobileye的硬件方案,也基于复合人工智能系统,利用多组件实现了冗余。
比如自研的4D成像雷达,可感知300米范围内的4D环境图像,同时还原丰富细节。
4D成像雷达,这是近年兴起的新物种,与传统毫米波雷达相比,在距离、速度和水平角度三个维度之外,还增加了“高度”。
号称“激光雷达杀手”,因为其能提供与激光雷达类似的感知效果,但成本又很低。
去年有两款大火的换电车型,都先后上车了4D成像雷达。
在高阶智驾加速普及,主机厂既要性能又要成本的当下,4D成像雷达有望掀起新的潮流。
基于上述的软硬一体方案,Mobileye将在2026年率先落地SuperVision62 (以下简称SV62,62意为采用2颗EyeQ6H),首发上车豪车标杆保时捷。
SV62方案可用性优先,是以摄像头为中心的冗余感知系统,相较现在的SV52在两大维度上都有明显提升。
接着在2027年,Mobileye会推出Chauffeur系统,采用3颗EyeQ6H,并增加一个4D成像雷达,实现更强的冗余。
该系统支持“脱眼”,在落地初期更关注安全性,适用范围会限制在高速,然后一步步放开,也就是增加可用性。
Mobileye的演进路线,不只着眼于SV52到SV62的升级,这看似是类似于“L2升维派”的路线。
但结合SV62到Chauffeur的跨越,实际路线不同于现在的两大流派,因为从查准率和查全率出发,其不是一味的提升某一单一指标。
为什么Mobileye要选择这样的路线,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Mobileye提出自动驾驶新路线,是基于其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
Shashua教授介绍称,多年来,Mobileye每年仅在自动驾驶上的研发投入,就高达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42亿元。
长期高投入下,Mobileye在全球收获了大量合作伙伴,其中仅主机厂就超过50家,上车1200款车型。
包括前面提到的奥迪、保时捷,这一类豪华品牌,也落地了大众、福特等性价比车型,这背后实际上代表着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对Mobileye方案及其搭载车型的认可。
此外,Mobileye还联合大众打造了Robotaxi车型大众ID.Buzz,合作覆盖ADAS到L4。
背后是Mobileye通过模块化设计,可逐步扩展智驾功能,OEM只需增加额外的冗余传感器,就能以较小的投资向更高级自动驾驶过渡。
在收获大量合作伙伴的基础上,经过数千万小时的行驶里程积累,Mobileye的路网智能技术(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已覆盖欧洲和美国95%以上的路段,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落地经验和资源。
这种海外经验和资源,对国内主机厂来说极为宝贵。
因为自动驾驶之争,智能车市场之争,仍在继续,并日趋白热化。
2025年,竞争什么?
CES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从英伟达、谷歌、日系、韩系、德系的集体动作来看,2025年,显然还是要卷智能化,还是要卷智驾。
但中国智能车在卷智驾的同时,无疑还有新的任务:
卷出海。
一方面,从数据上看,出海正在成为国产玩家的新增长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达3143.6万辆,其中出口为585.9万辆,简单计算一下,内销约为2558万辆车,与去年基本持平。
再结合往年数据,会发现2019年-2024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销量占总体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海外市场的增长量级也大于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相对剧烈,出海开辟新战场,意味着新的机遇,尽管会面临挑战。
但机会从不等人,市场就如战场,战机稍纵即逝。
如果能有出海一个合伙人,像Mobileye这样,在当地手握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并且已经收获了海外用户的广泛认可,携手共同面对挑战,无疑能够减轻负担加速出海,率先抢占全球用户心智,获取更大市场。
— 联系作者 —
— 完 —
【智能车参考】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