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捷
小鹏汽车动力总成部门高级总监
首先感谢蔡博士的介绍,我之前是在零部件企业工作了很多年,2021年加入小鹏汽车现在担任消费汽车技术委员会的主席,也是动力总成中心的负责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我今天讲这个材料想给大家介绍下消费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特别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感悟和工作。
小鹏汽车是2014年成立的我们到2024年有近十年的发展,前十年中作为探索未来出行的先行者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这张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从2014年成立到2021年在美股上市,2022在港股上市,经历整个资本化的过程中,确实帮助小鹏汽车在技术、产品开发中注入很多血液。
2023年开始我们做了很多平台化的工作,我相信平台化的技术是整个行业包括很多企业特别关注的点,如何把我们的规模做上去,在2020年左右大家都是百花齐放,规模不大很多方案、产品,但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大家都需要把规模做好,我们觉得在平台化技术方面,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都做了很多工作。
2023年我们推出SEPA扶摇架构的发布,它是基于800V系统关于超充动力电池包括智能驾驶一系列的架构方案,同时我们在2023年也做了一些跟国内企业,包括零部件企业有大众的战略性合作,新闻上都讲了在这里不展开。
2024年我们有很多新的产品发布仍然基于2.0架构,这是我们一直比较坚持的在一个平台架构上开发多款车型,把我们产品做的更加完善和成熟。
这张图给大家看了下智能化趋势下生态出行的融合,大家知道很多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一定是智能化,智能化在现在AI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进展非常快,特别在辅助驾驶到后续自动驾驶领域,端到端技术的融合,在产品化快速的导入有重要的价值。
可以用一个通俗的话来说,端到端的AI提升了自动驾驶的上限,基于规则的算力、规划的开发保证了自动驾驶的下限,这两个有很大的作用,不是做了端到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相应的规则去兜自动驾驶和安全的底。
在全球化层面,前两位嘉宾讲到是一个机会其实也是挑战,因为中国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竞争力太强了,很多国内企业的出口在规模、竞争力上都非常强,这导致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面对关税壁垒和地方所谓的保护主义,所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往外走的过程中,必然要做到一定的本地化满足当地市场和法规的要求。
在新能源发展大的技术背景下,进入新时代后我们看到挑战和机遇非常大,机遇大挑战也大,小鹏汽车还是比较坚持长期主义,在人工智能包括人工智能辅助驾驶方面投入非常大,我们每年在人工智能上投入的资金达到35亿元左右(持续投入),不管在人才、能力,这个能力包括我们的算力、基础建设方面、车端、云端大量的算力投入非常巨大,非常没有足够的算力能力和数据能力,无法做到高可靠和安全的自动驾驶产品。
在硬件和软件融合、云端、大数据融合、车和外部生态互联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硬件和软件的融合大家大概明白还是要基于非常强大的算力芯片(AI芯片)做相应的硬件的部署,现在全球最大的是英伟达这家公司,它的这些芯片占据整个智能芯片很多份额,它的价格也很贵。
如果保证自有资源充分部署的情况下投入到更多的产品技术选择和产品方案的部署方面,我觉得各个零部件企业和主机厂都要做提前的部署,如果要做到后续给软件OTA不断升级端到端大模型的能力,包括它安全性的前置,硬件的前置部署是相当重要的。
总体来说,每家企业整体算力要达到EFlops级别的量级,有的企业是个位数有的企业几乎达到十几二十几,我们认为这是个基本的门槛,没有这样的算力能力是没有达到真正具备开发高阶辅助驾驶,从L2.5-L3-L4的能力。
在这个云端和大数据的整合层面是非常重要的,智能汽车有辅助驾驶、娱乐信息系统,娱乐信息系统应该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座舱方面表现非常好的产品方向。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控方面这种多域的融合和多网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它实际上要实现云和大数据的整合。
大家知道一台车的电子电器架构对后续OTA包括在智能应用的硬件部署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做到比较高带宽的数据传输和大算力的协同,是保证云和大数据整合非常重要的条件。车与外部生态V2X就不多说了,现在车上V2L、V2V已经比较普遍了,后续要做到V2X是主机厂和很多外部生态企业关联的很重要的方向。
在AI融合方面,智驾技术和端到端大模型的融合是非常核心的,端到端大模型是基于ChatGPT这家公司提出OpenAI相关的应用,端到端大模型很多人都在说,大家都在追逐端到端大模型,端到端大模型有很强的迭代能力,但它不是万能的,它还是要做好兜底的工作,因为辅助驾驶重要的应用扩展前提就是安全,如何做到大模型的安全和能力上限的提升,是在做相关领域所有技术人员、产品人员最关键的事情。很多公司都说我们做端到端大模型,但他是否敢于把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直接部署到量产车上非常重要。
核心的一点,大家看到这张图,在整个持续的投入中需要硬件部署能力的前置,同时需要大量数据因为需要给模型喂大量的数据,这都是达到千亿级别的视频和图像的数据,同时还要不断去选择合适的数据喂到大模型,让模型训练出来符合驾驶习惯,同时达成安全驾驶重要的前提条件,不能随便喂也不能喂一些有问题的数据,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和必要的规则的兜底也是保证整个安全下限的重要手段。
在整个产业过程中刚才也有嘉宾提到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这是整个行业现在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我也来自于零部件企业原来汽车行业整车厂大部分做一个集成的工作,核心技术由零部件企业完成,包括动力总成包括其他座舱、关键部件包括底盘。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的发展,它已经跳开了传统汽车产业链的格局,因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我们把它叫电力汽车,它更像一个电子产品,在电子产品快速发展过程中,垂直整合的速度和效率对成本和质量的提升非常关键,所以很多主机厂都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垂直整合方面不仅仅跟传统的T1合作也跟Tier1合作,也跟Tier2、Tier3、Tier4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产品快速开发、迭代的路径当中,没有时间让你去做很多很多的集成工作了,所以跨越到二三级供应链是非常关键的,也减少供应链的长度降低一定的成本。
另外,现在很多新能源主机厂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有的主机厂做全栈自研能力。这是技术外溢、技术针对2C市场做快速开发的核心要素。
我刚才提到,这个车面向用户的电子产品,电子行业迭代速度比机械行业快,现在开车从原来的四年、三年、两年甚至一年半,有市场需求推动加快迭代的速度,还有平台化的作用导致一些车辆开发节奏可以体现了(在保证质量的情况)。
我们11月初的时候推出了一个新的动力驱动系统产品技术。前面几位嘉宾讲到,我们要把产品做到高性能,在功率密度、体积、重量、驱动能力,包括成果方面做到非常极致,这也是小鹏一直追寻的目标。传统的驱动主驱技术重要的是三合一、多合一,在动力和功率密度层面大家都有追求。早期ITBT的电驱动系统的150千瓦、200—300千瓦功率等级不等,但是效率从88到90到93,每一步0.5%的提升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现在很多驱动系统的效率基本上能够做到92%左右,要做到93%+是非常难的。
同时要控制成本,因为汽车是一个大规模的工业产品,没有成本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基于现在的开发目标超过93%的系统效率,我们在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封装技术、电机技术、驱动系统总成技术做了很多工作。核心指标就是在效率,碳化硅芯片的用量,我们开发了一个混合碳化硅的封装技术,行业也有概念,但是我们已经落到产品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传统碳化硅芯片的用量比原来减少60%(成本下降60%),输出功率有进一步的提升,这个过程要结合比较复杂的芯片封装技术、硬件驱动技术、软件控制技术的组合才能达成。同时,也需要结合整车在布置上的要求把体积进一步减少,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底盘做悬架的调教、整车布置舒适性空间的让步,让整个车辆更加平,同时实现后排座椅的翻倒不影响地平,这对驱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电池方面的核心要素是更多产业链融合。传统电池都关注能量密度,现在也关心成本和安全。传统的三元材料因为活性、成本因素在比较大众化的纯电动汽车和增程汽车当中用量有所下降的。相对于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比例是有所下降的,我们所了解到一些欧美的主机厂加大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应用。整个合作和生态的开发当中,主机厂不单单要跟电池厂、电芯厂进行合作,也要考虑到梯次利用的问题,包括使用电池进行一次梯次利用和二次梯次利用的布局,如何确保现在生产出来的大量电池在若干年后进行相应的处置,做好相应的处置。一方面可以把电池用在储能技术和材料的提取上,其实也可以做一些生态企业的合作。
充电领域也非常关键。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挑战,开始是里程焦虑,现在大部分是充电焦虑,很多新能源汽车可以把里程做到500公里起步,从我们的调研数据来看,2024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是,真正有比较强续航要求的数据是500公里,这跟油车差不多,93.5%的用户认为500公里够了,更长的续航便宜可以,如果不便宜需求不是很强。大家为什么觉得电车不好用呢?还是有一些情况,在节假日不好充,所以才会有不断加强对钴能能力的建设,包括对电池的充电能力的要求,从1.5C到2C,2.5C到3C到4C到5C。现在很多主机厂推出峰值5C平均4C的充电方案。但是在有电池具备充电能力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功率提上,电池具备能力的要把充电桩的功率提升到800伏,整车的动力总成系统从400伏到800伏过度,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大家都在这方面做,没有不同的观点。
小鹏在充电网络部署层面目前有1600多座充电站,2026年会部署多1000座左右。我们也和很多公司协同充电通信协议标准的兼容,把我们的能力从150千瓦到250千瓦、400千瓦、800千瓦甚至1兆瓦都有相应部署。
生态方面除了上下游合作还有友商合作,小鹏去年跟大众签署了战略协议,我们和大众的合作比较密切,在很多技术、能源方面做了很多共享,大众有很多同时在小鹏协同工作,我们也有在大众协同工作。两家公司在技术协同、分享方面有很多模式,也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大家把自己最好的技术、资源拿出来推动双方企业快速发展。
出海是一个挑战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走在前列的是比亚迪、上汽、奇瑞做得很好,小鹏在过程中部署自己的资源,我们已经在60多个国家部署了一定的销售网点,加快了我们在国际中纯电车型的投放。我们相信在2025—2027年会有更多的车型不是低价位的倾销,我们做到人工智能端到端大模型这种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情况下,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放很有竞争力的产品。
低空飞行。刚刚开过珠海航展,我去参加了一下,我们也在珠海航展上发布了陆地航母的产品,这是一个新的产品物种,是一个比MPV大一些的车,能够做到很强的越野部署能力,同时可以搭载续航一定时间的飞行器,在航展上也进行了演示飞行。当时很多观众还是有兴趣来看的,我还没有试驾,整个动力总成系统都是由动力总成部门开发的。我们公司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要求,这个飞行要是能投放市场,所有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飞5000公里,这会保证我们的安全投放。售价也并不高,有些不到150万的售价,还没有预售已经拿到很多订单。
机器人我们看段视频,也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
(播放视频)
是一段有意思的视频,它基本是特定场景下能力的展示和演示,它离真正的非常稳定的运行还有距离,但随着AI技术的加持,帮助包括机器人、飞行汽车还有传统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这种快速迭代是非常有效的。
我的汇报就到此,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电动车千人会 ● | 扫码关注智能汽车 ● EVH1000智能汽车 ● |
欢迎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社群”
即可获取入群方式
【免责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动车千人会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电动车千人会进行删除或洽谈版权使用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