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出品
德国大众汽车正通过新的集体劳资协议和一系列成本削减措施应对持续的盈利压力,目前将要采取的包括裁员、削减薪酬和取消奖金在内的严厉手段,大众的管理层和工会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景气周期来临,中国的价格战其实是影响了全球的格局,大众对未来竞争格局的忧虑,也揭示了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结构性危机。
我们将从大众的薪酬调整策略入手,来探讨下汽车行业利润与薪酬的变化。
Part 1
大众汽车如何调整薪酬:
管理层与员工的两难选择
● 员工薪酬削减:何去何从?
根据新的集体劳资协议,大众计划到2027年将集体薪酬减少6%,并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金发放,力争每年节省15亿欧元。
大众集团还延长了就业保障至2030年,以换取员工同意放弃加薪,这一措施对员工的实际收入影响有限,因为现有工资不会直接削减,但未来的薪酬增长将受到限制。
大众员工的收入在德国仍属于高薪范畴。例如,生产线员工的月薪平均在3900-4300欧元之间,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则能达到7700欧元。
这一水平远高于德国全职员工的中位数薪资(3650欧元),大众集团的员工享有35小时的周工作时间和丰富的福利待遇,随着奖金取消、额外津贴削减,员工的实际收入压力将逐步显现。
● 管理层参与紧缩: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大众汽车管理层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削减高管和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从2025年开始逐年降低奖金,累计减幅达10%,包括CEO奥利弗·布鲁姆在内的董事会成员承诺减少固定薪资5%,但这一削减的实际金额对总收入影响有限。
以布鲁姆为例,其2023年的总收入高达971万欧元,薪资削减后减少的部分不足总收入的1%,此举在工会和公众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表明管理层愿意在紧缩计划中承担责任。
大众此轮大幅调整薪酬并非简单的成本削减,而是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深度担忧。
◎ 随着欧洲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生产成本高企和工厂利用率低下已成为大众亟待解决的难题,仅德国工厂的产能削减计划就达70万辆,相当于两家工厂的总产量。
◎ 同时,工会的强烈反对和频繁罢工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从更广的视角看,大众这一决策也传递出对德国汽车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德国汽车行业传统的竞争优势——如技术领先和高端品牌效应,正在全球化竞争和电动化转型中被稀释。
Part 2
汽车行业的利润与薪酬现状:
大众只是缩影
● 利润收缩下的行业困局
◎ 大众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长不足1%,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7%下滑至5.4%。核心品牌大众的营业利润率更低至2.1%,几乎触及亏损边缘。
◎ 销量方面,大众集团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8%,传统市场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这种利润下滑并非大众独有,整个汽车行业正面临类似压力。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未能完全抵消传统燃油车销量的下滑。
◎ 而供应链成本、研发投入等固定开支却在持续增加。
为了生存,车企不得不在利润和薪酬之间寻找平衡。
短期内的紧缩措施可以缓解盈利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大众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实现转型与竞争力提升。
◎ 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是汽车行业未来的方向,而这也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风险。
◎ 大众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公司需要在技术研发和工厂升级中保持高水平投资,削减成本和裁员可能削弱其在员工中的凝聚力和品牌忠诚度,大众在全球化市场中的定位也面临考验,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核心市场的表现不如预期。
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中,车企在追求盈利和稳定薪酬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员工薪酬的稳定是公司稳定运营的基础,高额的人力成本却在吞噬利润。大众此次通过削减薪酬和裁员换取短期成本优势,这一模式或许会成为未来车企应对危机的常态。
● 汽车企业的AI时代人才储备
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化和自动驾驶转型,软件人才成为各大汽车制造商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车辆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传统的硬件转向软件,这意味着软件开发对于现代汽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为了在这个新兴领域保持竞争力,汽车企业纷纷加大了对软件人才的投资。
◎ 本田计划到2030年将其车载软件团队扩大一倍至1万人,并与印度IT企业合作以加速这一进程。
◎ 丰田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将在2025年前对9000名员工进行再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软件相关的工作,丰田还将构建一支约18,000人的专业队伍来支持新的业务需求。
在这里吐旧纳新并且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来适应汽车软件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小结
大众汽车的紧缩计划和薪酬调整折射出整个汽车行业在转型期的困境。从短期看,裁员和削减薪酬是应对利润压力的务实选择;但从长期看,这一策略能否有效促进转型和竞争力提升仍存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