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产CPU性能得到长足飞跃,各家最新的CPU对于日常办公而言都已经性能过剩,铁流根据主机厂的数据谈谈龙芯3A6000、飞腾D3000和麒麟9000C的性能。
先来看Unixbench成绩。
Unixbench单核成绩第一是龙芯,第二是飞腾,第三是麒麟。
Unixbench多核成绩第一是龙芯,第二是飞腾,第三是麒麟。
这里有些奇怪,因为龙芯3A6000是四核CPU,而D3000、麒麟9000C都是8核芯片,在单核性能低于龙芯10%的情况下,多核性能被只有四核的龙芯打爆,有点奇怪。
如果说麒麟9000c是因为有大小核设计,小核心性能低,导致多核分数低,那么8个对标A77的CPU核,多核性能被龙芯4核超越,终究是有些奇怪。
可能是原因是龙芯缓存设计更好,二级缓存的效率更高。龙芯6000采用片内集成 16MB 的分体共享三级 Cache,D3000采用4MB二级缓存,8MB三级缓存,8M四级缓存。三级缓存龙芯比飞腾大一倍,一般情况下性能优势更大。
由于三级缓存的速度已经只比内存快一个数量级了,D3000的四级缓存的意义很有限,除了少数应用能快,大部分应用反而聊胜于无,尤其是四级缓存这么小,白白增加硬件调度和功耗开销。
再来看SPEC2006测试。
就SPEC2006 INT单核来看,成绩第一是龙芯,第二是飞腾,第三是麒麟。
就SPEC2006 INT多核来看,成绩第一是飞腾,第二是龙芯,第三是麒麟。
SPEC2006 INT单核第一,但多核性能飞腾第一,这就比较正常了,毕竟D3000是8核CPU,而龙芯只有4核。
麒麟9000C八核不如龙芯4核,根源还是麒麟9000C的大小核设计,小核心低功耗低性能,大核心本身也和龙芯有差距,所以导致8核心在多核性能上不如龙芯4核心。
龙芯的单核成绩非常亮眼,就用户体验来说,单核强,就意味着体验好。毕竟日常使用中,程序大多是串行的,单核性能不行,很容易导致“1核有难,7核围观”。
就日常办公而言,四核CPU核已经足够了,毕竟国产网游不少还是双核优化,很多3A游戏还是4核优化,只要CPU有四个核心,日常办公优先选择单核性能强的。
就SPEC2006 FP单核成绩来看,成绩第一是龙芯,第二是麒麟,第三是飞腾。
就SPEC2006 FP多核成绩来看,成绩第一是飞腾,第二是龙芯,第三是麒麟。
D3000虽然在单核浮点性能上排第三,但依靠8个大核心,在浮点性能上一举逆袭,龙芯6000则是因为只有4个核心,虽然单核性能更强,但毕竟是4核打8核,天然吃亏。麒麟多核浮点性能垫底,还是因为大小核设计,小核心拖后腿。
实事求是的说,大小核设计是手机平台为了平衡性能和功耗的无奈选择,并不适合桌面CPU。
英特尔因为制造工艺原地踏步,CPU功耗压不住,所以玩起了大小核,但这本身就是失败的设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英特尔口碑最好的反而是12300、12500这种纯大核CPU,大小核CPU反而口碑不行。
毕竟桌面平台不存在功耗限制,搞大小核纯粹是为了核心数多有噱头,一旦实战就容易翻车,比如有些游戏必须关闭小核心,否则就会跳出,有些游戏则会默认在小核心上运行,结果游戏体验很一般。
当然,核心数多也不是没有优势,比如在视频剪辑的时候,英特尔核心数量优势和软件优势就很明显,对于经常做剪辑的用户,英特尔依然是首选。
AMD这几年在桌面CPU上能够翻身,一方面是台积电尖端工艺能够压住功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坚持了纯大核,用户不需要学习如何关闭小核心,拿来就能直接用,更加省心。
事实上,随着台积电工艺的进步,尖端工艺已经能够压得住全大核,联发科最新一代的手机芯片已经摒弃了大小核心设计,采用了全大核方案。只要功耗不滑坡,大小核设计方案必然被扫进垃圾堆。
简言之,桌面平台上CPU使用大小核设计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麒麟9000C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境内工艺和台积电有差距,只能用大小核设计来控制功耗。然后,为了压缩成本,拿手机芯片做电脑,通过提升芯片复用率来提升利润。
联想的数据有一个瑕疵,那就是数据的测试环境是不统一的,一位朋友实测过D3000,告知用GCC编译器无法复现38分的成绩。D3000的SEPC06int单核成绩38分,也许用Phygcc编译器跑出来的。
相比之下,龙芯43分的成绩是用GCC跑的,购买龙芯CPU的用户都能复现,而且是2023年用GCC跑的,随着龙芯提交的代码被合并进入主线,软件得到了优化,现在用新版本的GCC,龙芯6000能跑到46分。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Unixbench多核性能,龙芯4核比飞腾8核强,也许是因为Unixbench的多核成绩对核心数量不敏感,对单核成绩更敏感,对缓存更敏感。
希望有高手在评论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