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芯片"独角兽"突然宣布裁员30%,两年前还在高调宣称要"打造中国芯"的他们,如今连年亏损十几个亿。投资方已经坐不住了,最大股东连夜召开董事会,讨论"自救方案"。
"我们太天真了。"这家公司的一位高管在内部会议上说,"以为有钱就能做成芯片。"
这已经不是今年第一家倒下的芯片公司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至今,就有超过1500家芯片相关企业倒闭或转型。曾经被热捧的"芯片风口",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火葬场"?
"2021年的时候,随便画个PPT就能拿到融资。"
一位芯片创业者向我苦笑着回忆。那时候,"中国芯"还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政府补贴、风投追捧,钱像流水一样往里砸。
据知情人士透露,光是某省会城市,一年之内就成立了300多家芯片相关公司。创始人的背景五花八门:有高校教授、有海归博士,甚至还有房地产老板。
"大家都在讲故事,都说要打造下一个中芯国际。"
可惜,芯片不是PPT能做出来的。
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告诉我,他们2021年看过的芯片项目超过200个,最后只投了3个。"太多人连芯片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就开始画饼。"
但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谁还在乎这些?
"有个项目,创始人之前是做餐饮的。"这位合伙人说,"他说要做AI芯片,结果连FPGA是什么都不知道,最后居然还拿到了2000万融资。"
更夸张的是,一些项目甚至连样品都没有,就开始规划上市。
2020年,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释放:国家鼓励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紧接着,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
某市承诺投资500亿建设"芯片之城"
某省设立200亿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多地推出"芯片人才特殊政策"
政策的风向标一转,资本立刻跟进。
据统计,2021年全国成立的芯片相关企业超过15000家,是2019年的3倍多。
"你知道一条28纳米的生产线要多少钱吗?"
这位创业者掰着指头给我算:
"保守估计,100亿打底。关键是,就算你有钱,设备也未必买得到。"
一位芯片制造企业的技术总监给我详细列举了建厂成本:
厂房建设:20亿
主要设备:60亿
配套设施:10亿
流动资金:10亿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投入,真正运营起来,成本只会更高。"
芯片行业最缺的是人才。
"一个资深的芯片设计师,年薪轻松过百万。"一位猎头告诉我,"但真正有经验的人很少,很多都是半路出家。"
据业内统计,中国芯片产业缺口超过30万人。
"最搞笑的是,"这位猎头说,"有些公司为了显示实力,给应届生开很高的工资。结果一年下来,人没培养出来,钱倒烧了不少。"
某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告诉我,国内有超过70%的芯片企业,连一颗像样的产品都没有流片过。他们拿着融资,在办公室里"研发"了两三年,最后只剩下一堆PPT。
"最夸张的是一家公司,融了2个亿,团队40多人,两年下来连个样品都没有。"这位人士说,"最后查才知道,他们的所谓'核心技术',就是从网上抄的论文。"
"钱太多了,大家都疯了。"
一位参与过多个芯片项目投资的基金经理这样形容2021年的情况。
据他透露,当时很多投资机构都有"芯片焦虑"。"上面要求必须投芯片项目,不投不行。"
结果就是:
估值畸高:有的公司估值达到数十亿,但连产品都没有
尽调草率:有的项目从接触到投资只用了一周
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是概念性项目
到了2024年,情况完全不同了。
"现在见到芯片项目,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产品吗?"一位投资人说。
投资机构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更注重技术实力
更看重现金流
更重视团队背景
"以前是找项目,现在是选项目。"这位投资人说。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2021年,中国芯片相关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超过2000亿元
202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200亿
2023年,暴跌到400亿
2024年,继续下滑至200亿
2025年第一季度,仅有30亿
"钱都去哪了?"这是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
2024年的寒冬,来得格外凶猛。
"美国的制裁、市场的降温、资本的退潮,一切都在同一时间爆发。"
一位芯片行业资深投资人感叹。他的投资组合里,已经有三家公司在今年宣布停运。
一位不愿具名的芯片公司高管向我描述了他们的困境:
"研发投入太大,一次流片就要几千万。"
"人才成本居高不下,一个资深工程师年薪轻松过百万。"
"客户对国产芯片还是不够信任,订单很难做。"
但最致命的是:钱快烧完了。
比倒闭更可怕的是:很多企业还在"装死"。
"账面上还有一些钱,就是不承认自己已经死了。"一位投资人说,"他们还在等待奇迹。"
据了解,很多芯片公司采取了"节流"策略:
大幅裁员
停止研发
压缩办公面积
"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在一片哀鸿遍野中,却有少数公司活得滋润。
以M公司为例。这家低调的芯片设计公司,去年营收超过50亿。他们的秘诀是什么?
"我们从来不讲故事,只解决实际问题。"
M公司的CEO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据了解,他们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深耕了整整8年。
另一家活得不错的是S公司。他们的策略是:
技术积累要稳扎稳打
现金流管理要谨慎
市场定位要准确
"我们从来不做自己不懂的东西。"S公司的CTO说。
仔细分析这些成功案例,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征:
专注细分领域
重视基础研发
现金流管理严格
团队背景扎实
"现在的惨状,其实是好事。"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这样告诉我。在他看来,这是中国芯片产业必经的阵痛。
"泡沫退去后,真金才会显现。"
一些积极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
企业更注重基础研发
人才培养更加系统
产业链协同更加紧密
据可靠消息,国家正在酝酿新的产业政策。这次不是撒胡椒面式的补贴,而是精准扶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
"重点不是投多少钱,而是投到什么地方。"
新政策的特点:
更注重长期效果
更强调技术积累
更重视产业链协同
芯片产业正在经历一次大洗牌。
"活下来的都是真正有实力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下一步:
加大研发投入
完善人才梯队
深化产业合作
"不是所有的芯片都要追求最先进工艺。"
汽车电子用的很多是成熟工艺
物联网设备对功耗要求更高
工业控制更看重稳定性
"找准定位比盲目追求先进更重要。"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设计人才。"
完整的人才体系应该包括:
工艺研发
设备维护
质量控制
市场营销
"这些都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
全球芯片产业链正在重构,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机遇。
"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建议企业:
深耕细分领域
加强产业链协同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回到开头那家裁员的"独角兽"。
他们的失败,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行业的缩影: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缺乏耐心。
芯片产业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一位老半导体人给我讲了个故事:
"日本人做一个项目,可能要验证100次。"
"我们有些企业,验证3次就急着上市了。"
"结果呢?短期看是赢了,但最后都凉了。"
或许,现在正是我们重新思考的时候: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中国芯"?
是PPT里的宏伟蓝图,
还是实验室里的点点突破?
是融资时的慷慨激昂,
还是工程师们的默默坚守?
答案,也许就在这场寒冬里。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是真正的"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