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2024就要结束了,我们会开始不自觉地审视过去这一年的好好坏坏,然后情不自禁地展望来年。
是的,越是身处剧变之中,冷静的思考就越可贵。所以,我们邀请了8个朋友,记下了他们关于2025的N条预言,分享给这个行业的所有朋友们——
@陈哲然DK
汽车自媒体
2025年,中国新能源进入了全新的存量市场,除了进一步扩大内需、降本增效之外,智能化与智驾技术的提升,以及加速品牌出海和提升国际认知度,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在此背景下,我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淘汰赛加剧,核心技术成关键竞争力。2024年,诸如高合、哪吒、极越等新兴车企遇到了艰难挑战,随着购车需求缩减和新能源补贴退坡的推进,2025年,车企能否掌握核心技术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在这场加剧的“淘汰赛”中,单纯依靠供应链整合已难以脱颖而出,只有在智能驾驶、AI交互等前沿领域具备优势的品牌,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2. 增程和插混仍是销量支柱。预计到2025年,增程式和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仍将占据市场主流。理想汽车、鸿蒙智行等品牌的增程式车型将继续领跑市场,吉利系(如领克和极氪)预计将在2025年推出更多大型插混车型。在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高需求下,“有油箱的电车”依然是市场的主流选择。
3. 纯电竞争更加激烈,小米可能继续成为爆款。随着更多纯电动车型的推出,2025年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具备独特生态优势的小米在今年凭借SU7成为了市场黑马,如今SUV产品YU7已亮相,谈论度很高,上市后或将成为特斯拉Model Y的最大竞争对手,而乐道L60、极氪7X、阿维塔07、智界R7等产品,还得继续在营销上发力。另外,蔚来萤火虫,理想i系列的加入,会继续加重纯电市场的竞争。
4. 国产品牌进一步“豪华上探” 2024年,仰望等国产品牌成功挑战了曾经被合资车企和进口品牌霸占的豪华车市场,伴随技术的突破和品牌形象的提升,2025年国产车企将继续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军,尤其是在豪华电动汽车领域。
5. 部分传统合资品牌面临淘汰。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部分传统合资品牌可能无法及时适应市场变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型中处于被动状态。这些品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或被边缘化。
6. 中国车进入全面出海阶段。2025年,更多中国品牌将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尤其是在欧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中国新能源车企将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比亚迪和上汽、吉利在2024年的出海投入已初见成效,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中国车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当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车企从“国内卷”变成了“国外卷”,尽管大家的目标都很温和,都朝着5%的市占率在努力,但一家5%,6家就是30%,10家就是50%。在出海方面卷的程度,并不会比国内市场低。特朗普上台和欧洲新关税政策实施后,属于中国车企出海的关键就在2025年。
@电动Emma
中东政府特聘交通顾问、知名汽车博主
1、明年的新能源车市场,依旧还是会纯电、混动、增程三足鼎立。智驾路径也还是分两派:纯视觉和多传感器方案,特斯拉FSD将有可能在中国落地使用,期待美国智驾领头羊跟中国车企同场竞技。
2、我有一块业务在中东,曾给不少中国车企介绍过当地资源。在当中观察,发现大部份车企出海都是目标不明确、行动不坚定,所以没啥成效。2025年,在国内销量不太行的车企,如果也不坚定发力海外尽早打出名堂,那暴雷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还快。
@宫涛
《车主必读》创始人
在当前大的竞争格局下,明年的市场情况一定不会好,一定还是艰难的激烈竞争格局。
1、在新能源方面比较缺乏整体实力的公司,将是最受煎熬的。因为它在市场上的短期竞争力和长期竞争力都不行,各方对它都没有信心和耐心。
2、在过去2~3年里已经在新能源做下了布局,且能力进步稳定的公司,在后面的 2-3 年可以收获战斗力,具备在竞争中“上牌桌”的资格。
3、从宏观经济来看,2025 年不会有提升。(不计因为政治形势产生的出海和不要利润的销量。)
4、每个企业需要做的就是两方面,战略上该干什么,战术上该干什么。战略上要看到战略市场在哪里,那个市场要不要去,怎么去,本企业的优势能力是什么,组织能力是什么,保持和发扬本企业自己的优势。战术上巩固营销 4P,可以说每个企业在营销 4P 上还有大量的基建工作没有做好做到。
5、一些新的组织/品牌(包括“新势力”和孵化品牌)生不逢时,投资者没有额外的耐心(例见百度吉利)“要账”会逼死多家公司,2025 关闭五家以上(汽车公司或品牌),十家也有可能。
@老任
《童济仁汽车评论》创始人
2025年有几个我这边的判断:
1、对于国内汽车制造商而言,现金流、成本控制、销售效率,这三点将显著影响到2025年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缺乏有效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的车企,将很难从其它地方获得资金补充。可能会有更多融资起家的造车新势力,在2025年遭遇现金流困难甚至出现倒闭。
2、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类造车新势力进入扩张期,会影响到这些企业和所带动产业链的估值变化,也会进一步压缩同价位、同类产品车企的生存和利润空间。
3、经销渠道进一步加速改变原有生态,并不断进化出新的高效销售和服务模式,在整个消费市场预期和氛围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渠道和销售能力,销售效率将会改变一些汽车品牌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表现。经销商也会改变所代理品牌的布局,迎合市场环境的变化。
4、全产业链的产能过剩将在2025年变得更为突出,如何处理淘汰和消化过剩产能,尽量减少损失,也会影响到一些大车企在2025年的现金流和财务竞争力。
5、2025年整体市场消费力依旧不足,可能会出现销量企稳,但平均车价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的趋势。如何抓住“经济实用耐用”类汽车产品的消费心理和诉求,会在2025年甚至2026年影响到一些汽车制造商的份额和市场表现。
@蟹老板
《电动星球》创始人
关于2025年的展望,我的想法有几个,简单列一列。
1、智能与电动的变化
虽然今年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了50%,整个增速远超大家的预期。但这中间,插混或者增程却成为了主要的推动力量。但同时,与很多人的直觉不同的是,在 20 万以上价位,纯电其实卖得比混动好。反而是在25 万以上价位,混动、增程是好过纯电的。
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2025年新能源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动车型。但与此同时,就在今年下半年,增程车电池衰减严重的新闻开始不断出现。
因而,就电池而言,2025 年有可能会是混动最后的一个增长期,甚至从下半年开始,风向会发生变化。宁德时代刚刚发布会的巧克力换电战略,则一定程度上会加速整个行业向纯电的减速转向,电池衰减的问题从明年下半年开始会逐渐成为用户高度关切的话题。
而智能在经过一年的喧嚣后,在 2025 年依然会在城区智驾上展开激烈的角逐。这中间最关键的,是渗透率,智驾的用户使用渗透率会在下半年成为一个市场角逐的关键点。
2、内卷与出海
比亚迪的狂飙,加速了行业的内卷,尤其是价格。但这样的内卷,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代价是巨大的。这种代价,从长原来看,正在破坏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竞争力。
而随着中国汽车在整体能力、产品力、数据化能力的提升,出海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因而,明年相见会是一个出海的大年。
无论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行业,以及企业微观层面,如果出海,以及如何避免内卷,成为了关键的。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汽车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东南亚、中东、欧洲,都会有日航车企展开全面竞争。
这是全新的时代。
3、新造车头部效应逐步形成
在新造车十年后,头部效应将会逐步形成。蔚小理包括零跑三家的年销量都将跑上40万以上的高位;小米的第二台车能否助力小米汽车跑过三十万台大关,也是关键看点。至于华为,四界的格局会否有新的变化,则决定了鸿蒙智行能否成为关键渠道。
新造车窗口期逐步关闭,智己、岚图、阿维塔、腾势或许会是受益者。
@杨克铨
《路由社》创始人
关于2025年的车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仍在进程中的变化特别值得关注:
1、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地缘政治的复杂影响,车市表现依旧不会太好。尤其楼市、股市双双疲软,决定了不会释放大量的增换购需求,能保持低速正增长就算不错。车市基本盘和增长空间的有限,将是其他一切走势的前提。
2、继特斯拉之后,近两年来在新能源车市场扮演鲶鱼和价格屠夫的比亚迪,大概率仍将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并进一步挤压在新能源赛道上研发布局不足、更新速度乏力、产品性价比不高车企的市场空间。
3、当然,一枝独秀的比亚迪在高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系统性的高风险,对供应链的降本要求和成本控制能做到何种程度,某种意义上也决定着车市价格战最终将会在何时划上休止符。
4、如果说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们“联手”国产品牌花了十年时间在电动化、智能化标签上重塑了汽车新价值标签,打趴下了一堆合资品牌王牌企业,那么,华为、小米正在用更短的时间推进汽车的消费电子产品化,BBA甚至那些更高价位豪华品牌阵营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冲击,如何捍卫“豪华”标签将和保持品牌溢价一样困难。
5、从2024年初高合颇为体面的停工停产到年末极越的就地解散和休克式结业,市场淘汰赛会不断加速,也会不断刷新大众认知。政策大力扶持之下,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十年之后,也将在2025年面对淘汰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迎来包括产品售后维保、消费者权益保护、废旧电池回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难题亟待破解。
概而言之,在这个凡事都被按下加速键的时代,变化、挑战、不确定性都在加速扑面而来,坏的一面是,谁都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好的一面是,转机和希望也会更快到来。因此,当下要做的选择和工作就是如何能顺利活到那一天。
@赵小查
《驾仕派》联合创始人
1、哪吒极越只是开始。假如不看单一品牌,他们背后均涉及了投资人不愿意加大投入、宁愿舍弃沉没成本的核心原因——这也就意味着,面对2025的汽车市场,他们对不确定性是保持相对谨慎甚至悲观的态度的。我认为这种态度会影响中国汽车市场下一步的各种决策。照着这个方向推演,我觉得会帮助我们做出更多相对正确的判断。
2、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并不是说所有判断和行动都要基于悲观的推演。哪吒和极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规模不够,在寒冬中很难有效御寒。规模足够的头部厂商,在谨慎乐观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更为主动的市场动作。这也就是说,在2025年的汽车市场中,分化不可避免、分化还会加剧。
3、在12月12日的蔚来面对面上,李斌也明确说跑在前面的会加速,这样落后的就会更为明显。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2025年,先不说利润,不能持续上规模的厂家会分分钟面临高合、哪吒、极越的状态。销量意味着现金流,没有销量而指望回头让股东投资,会变得比任何一年都要困难。
4、那么这个规模的标准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之前有个“暴论”:单月销量不足2万的(非豪华)主流品牌都有风险,这个销量也包括海外销量,所以也要考虑那些中国代工出口海外的合资品牌,过得不一定像大家想象那么差。
5、合资品牌不会那么轻易退出中国,因为放弃容易,舍弃的份额,在全球是找补不回来的。摆在眼前的题目其实就是打造一两个爆款“大单品”,目前的样本是上汽通用。一两个爆款就能达标月销2万的生存线,先谈份额去生存,再说挣钱去发展。
6、流量实效,内容归位。大量低质内容创作者会进一步被淘汰,复制粘贴的创作者早就应该没有生存空间了。下一步被淘汰的是看起来流量很好,但这些流量是无法影响品牌目标消费者心智的下水道流量。只有真正专业、有持续创作能力、有创作热情的媒体才能在下一轮淘汰赛中胜出。
7、汽车媒体会向两个方向集中:一种是具备规模、集结每个环节专业人员的、具备行业影响力的媒体;一种是以个人IP为主,低成本运营的KOL类媒体。那些既无IP效应,团队作战能力又不强的媒体会因为运营不善、失去商业价值而难以维持,面临出局。
8、视频、声音,不同的介质都会找到相应的生存空间。专业、精细、高效、有效,是我今年总结出来的媒体四个黄金法则。
@周展
《速度计》主理人
1、新创品牌继续死,今年底极越的突发性休克并不突然,大集团都在收缩,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所以无论是大集团孵化的新品牌,还是创业先锋的小牌新势力,明年可能都会死,甚至不会有被收购的命运,因为他们的品牌本身都没啥价值,而新能源造车的故事,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范围,都已经讲完了,爱听的听,听不懂的也不会听了。
2、华为成为第一阵营领军,和小米搭伙正式搭伙对抗比亚迪、吉利,2025年的马太效应会非常明显,经历过前两年的优胜劣汰,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加谨慎,在财力和资本上占优的大集团旗下品牌车型会成为首选。而在销量上,这几家头部的应该可以覆盖高中低端三个市场的主要份额。
3、华为成为国企造车拯救者,和海外品牌的合资模式成为过去式以后,华为会成为几大造车集团的新拯救者,从今年开始接触的上汽、长安、广汽,明年应该会向更高层级合作,包括一汽、东风都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华为的技术优秀,另一方面也因为海外的技术封锁。
4、海外品牌退出加速,这里是说合资生产,很多海外品牌可能会选择用进口方式保持存在,但会放弃成本更高的合资厂,道朗格和福特纵横,会成为一种海外品牌在国内布局的模版。而合资厂可能会成为海外市场代工厂,类似现在的悦达起亚。
5、比亚迪会开始遇到一些危机,过去两年得以腾飞的低成本模式会在社会大势之下面临挑战,负面的声音会明显强过以往,这其实是每一个超大规模企业在顶峰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坎,比如丰田,所以对于比亚迪来说,2025会遇到同行更直接的竞争,供应链的挑战,和社交媒体的口碑,因此能否做出调整,2025年对于比亚迪很重要。
6、会有更多海外品牌陆续退出新能源赛道,包括智能驾驶,美国市场会回归到相对传统的汽车制造模式,并且把产品出口而非资本出口作为汽车行业的方向。相比之下,欧洲会持续走弱,在逐渐丢失中国市场后,欧洲的汽车话语权会在2025进一步降低,在利润大幅降低的情况下,BBA甚至可能会抱团取暖,重新去寻找定义豪华的价值。
7、过去几年国内一直强调的汽车年轻化营销风潮会减退,会有部分品牌转向瞄准中年以上人群,一方面因为年轻人消费力明显减弱,购车意愿不明显,另一方面,面对中年人群可以售卖溢价较高的车型,确保利润,相比之下,中年人群也会成为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主力消费者,而年轻人会从国际品牌的人群中移除,成为国内汽车品牌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