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盘印在挡风玻璃上?这项技术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原创 电动车公社 2024-12-27 23:55

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今年7月份,全球人气最高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时隔6年又来到了北京开演唱会。
这可把公社一位编辑小哥激动坏了,作为追了14年老粉,他上次连票根都没抢到。这次果断“一雪前耻”,凭手速抢到了最前排的VIP票:
第二天一早,只听他办公室里连声叫好:“NB,就像会动的手办一样!”

初音未来当年之所以能爆火,除了“歌好”、“人美”以外,一项黑科技功不可没——全息投影

在17年前,初音未来只是输入歌词就可以唱歌的软件音源。后来一位插画师画出了她的形象,并借助全息投影技术“从虚拟走进现实”,由此虚拟偶像这个概念开始兴起。
而所谓全息投影技术,说白了就是把光投影在一张透明的幕布上,呈现出裸眼3D的效果。
虽然听上去挺高大上的,但怎能奈何得了以“包罗万象”著称的汽车行业?
类似的原理已经在车上有所应用了,就是HUD
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做一下名词拆解, HUD是Head Up Display的缩写,翻译过来叫做抬头显示。

顾名思义,就是把仪表盘上的信息,通过光学投影的方式投射在车前挡风玻璃上,从而让驾驶员更多的直视前方,大幅减少低头看仪表盘的频率。

我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对于HUD的态度两极分化特别严重。
一拨人用了HUD之后直呼NB,表示再也离不开了。
另一拨人则觉得一点也不好用,表示HUD就是纯纯智商税。
造成这样的结果,或许与他们用了不同的HUD有关,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聊聊HUD技术都有哪些不同。
实际上,HUD并不算什么新事物。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就在A-5超音速轰炸机上率先应用了,被称为“平视显示系统”
说白了,就是在飞机前挡风玻璃上加装了一块透明的显示屏,可以将飞行参数、导航等等信息投射在屏幕上,飞行员可以在不低头的情况下,既能看到外界参照物,又能兼顾仪表参数,以此提高飞行的安全性。
到了80年代,HUD就已经大批量的开始在民航客机上应用了,显示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包括空速、高度、航向、垂直速度、迎角、导航、设备运行状态和警告显示等等:
后来到了90年代,通用、丰田、宝马、奔驰、奥迪等车企开始将HUD装车,也从最开始的单色显示,过渡到了后来的彩色显示。
由于看起来特别有科幻的感觉,一时间HUD也像当年的空气悬架一样,成为了高端车的必备配置之一。
起初,在车上应用的HUD和飞机上应用的古早版本一样,都是外接一块透明屏幕,这种方案也被称为“C-HUD”,即组合型HUD。
实际上,C-HUD原理上并不复杂,甚至找一块透明玻璃板,用手机或平板做投影源,都可以DIY出来。

某宝上面搜索“HUD”词条,就会出现茫茫多的后装方案,便宜的几十块钱,贵点的几百块钱,总体上价格都不算特别贵。

成本低廉自然是C-HUD的优势,但劣势是显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尽管可以让驾驶员目视前方,但却需要眼睛焦点在C-HUD屏和前方路况之间来回切换,用久了之后非但不能减轻驾驶疲劳,反而会让眼睛更累。
厂商们开始思考,直接把车的前挡风玻璃作为投影幕布不就行了?
于是,第二代HUD产品“W-HUD”就应运而生了。
其中“W”指的就是Windshield,也就是挡风玻璃。
从技术难度上来说,W-HUD要比C-HUD难很多,这导致早期的W-HUD实际上并不太好用。
一方面,是投影介质从平面变成了曲面。
挡风玻璃是由内外两层玻璃粘合而成的,由于内外玻璃的曲率不同,会导致内外反射光的反射角度不同,让虚像焦点不重叠,而人眼看过去的效果就是会出现重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内外品牌早期做W-HUD推广时,有不少用户都反馈称画面很糊,特别费眼睛。

另一方面,直接投影到挡风玻璃上之后,生成的虚像会偏小,同时受外部环境影响也会更大,比如遇到路面反射强光时,HUD的显示就会被强光盖过去。
在种种因素下,一些人选装了不太好用的W-HUD的人,后来就选择了上车就把HUD关掉,从此把HUD拉入了黑名单。
直到最近几年,W-HUD开始逐步优化上面这些问题。
首先,前面说的重影、对不上焦的问题,除了投影源本身以外,玻璃也有很大的影响。
需要将挡风玻璃夹层的 PVB 膜做成楔形,并通过调整楔形膜的角度和玻璃的厚度,才能才能达到消除重影的效果。


至于遇到强光就消失的问题,就只能靠提高投影源功率、增加亮度来实现了。
简单总结起来,W-HUD的功能性,其实跟传统的仪表盘重叠度很高,W-HUD能显示的东西,仪表盘也都能显示。
这时一些脑洞比较大的工程师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功能是HUD能实现,但仪表盘不能实现的呢?
答案就是,像许多科幻电影里那样,把投影与现实场景相融合。
于是,公认的第三代HUD产品,AR-HUD就应运而生了。


其中“AR”是Augmented Reality的缩写,也就是增强现实
它可以实现将导航信息与实际路面信息叠加,就像开放世界RPG游戏中人物路线指引的“浮空箭头”指示一样。
同时,AR-HUD还可以结合智能驾驶系统和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对车识别到的物体,或是智驾系统即将进行的动作,进行直观的投影展示。
比如前方车距划线,智驾变道的方向指引等等:


不少小伙伴体验过有AR-HUD加持的智驾之后,会觉得“黑箱”感没之前那么强了,能很直观的Get车到底在想什么,安全感大幅增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车企在宣传其AR-HUD的超大尺寸时,称可以用前挡风玻璃来看电影:


最先应用AR-HUD这项技术的,依然是最喜欢不计成本“整花活”的奔驰,首次搭载在了2020年上市的第十代奔驰S级上。
随后,红旗E-HS9、奥迪Q4 e-tron、飞凡R7、问界M9等车型,都先后跟进搭载了AR-HUD技术。


虽然市面上可选的AR-HUD车型越来越多了,但实现的原理和应用效果亦有差异。
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讲,AR-HUD要比上一代W-HUD要难得多。
W-HUD的投影焦点,都是打在一个固定平面上不变的,而AR-HUD想要实现投影与现实场景的结合,就需要不断主动变换投影焦点
至于投影焦点如何变化,就要跟车本身的智驾系统、主动安全系统做紧密联动。
如果做得再细致一点,还会利用DMS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扫描人眼,实现AR-HUD的“跟眼”精确调焦。
毫无疑问,这需要有强大的软件控制作为支撑。


硬件方面,AR-HUD同样有着不小的技术壁垒,其中图像生成单元PGU是核心零部件,成本大概能占到整套系统的30-50%。
目前,市面上AR-HUD的PGU主要有四种技术方案。
第一种TFT的原理与大部分W-HUD上的基本相同,就是利用薄膜晶体管(TFT)作为开关元件来控制每个像素点的透光性,实现图像显示。
从表面上看,投影源其实就是一块高亮度液晶屏。
由于其技术门槛较低,成本可控,目前市场上推广度较高,但缺点是投影距离和变焦能力有限,与真实场景的融合度较差。
第二种DLP数字光处理式,也是最早一代在奔驰S级上应用的技术。
通过控制几百万个微型镜片转动对芯片光源进行反射,再通过吸收器吸收不需要的光,实现图像投影的。
其优势是分辨率高,画面很实,抗强光能力很强。
目前采用DLP技术的HUD厂商,主要有台湾怡利电子、日本精机、华阳多媒体等等。
DLP技术长期被德州仪器垄断,这使得HUD厂商如果选择使用该技术,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支付大量专利授权费,这就侧面造成了DLP技术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规避德州仪器的DLP技术专利,不少HUD厂商开始另辟蹊径研究LCoS路线
LCoS技术,就是LCD液晶屏+CMOS集成电路构成的产物,其将原本液晶屏中的玻璃基板,替换成硅晶圆半导体上,可以大幅提升亮度和分别率,相当于液晶显示器的“强化版”。
华为是最先在AR-HUD上使用LCoS技术的供应商,搭载在了问界M7/M9上,随后水晶光电等厂商也在LCoS技术上有了突破。
最后一种AR-HUD方案MEMS,利用的是激光二极管发射激光成像。
尽管分辨率和成像效果上限要高于前面3种方案,但激光二极管本身对温度较为敏感,85℃下性能会大幅衰退,难以满足车规级要求。
根据数据,目前车载前装HUD的搭载率在14%左右,而4年前这一比例还不足4%。
同时可以看到,HUD正在加速向10-20万元中低端车型下探,其中新能源车的标配比例明显高于燃油车。
尽管目前HUD类型中,C-HUD基本已经被市场淘汰,而W-HUD是市场主流。但从去年到今年,AR-HUD在HUD中的市占率已经从8%提升到了27%。
这恰恰说明,未来AR-HUD的潜力很大。
AR-HUD原本是高端车才有的配置,现在正在逐步走向平民化,这与国产HUD产业的逐渐成熟是分不开的。
早期HUD市场基本上被电装、大陆集团、日本精机等外资企业占据,而最近几年水晶光电、怡利电子、华阳新媒体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权。
此举,也不出意外的把HUD的价格打了下来,原本一套AR-HUD都在2000-3000元以上,现在已经有厂商开出仅650元的低价了。
可以说,未来HUD还有相当大的技术进步空间和市场潜力。



写在最后‍‍‍‍



进入2020年以后,汽车产品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动力形式上的改变仅仅是起点,而衍生出的智能化才是让汽车革新的方向。
一系列连锁反应下,让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接近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而身处时代浪潮中的我们,正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点击一下👇不错过更多深度内容



科幻走进现实!

电动车公社 重新思考汽车
评论 (0)
  • 一、行业背景与市场需求高血压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其早期监测与管理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超13亿人受高血压困扰,且患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血压计因功能单一、数据孤立等缺陷,难以满足现代健康管理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集语音播报、蓝牙传输、电量检测于一体的智能血压计应运而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测量-分析-管理”全流程智能化,成为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终端设备。二、技术架构与核心功能智能血压计以电子血压测量技术为基础,融合物联网、AI算法及语音交互技术,构建起多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23 09:06 81浏览
  •   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平台深度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兼容(EMC)故障诊断系统平台是解决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性能异常的核心工具。随着电子设备集成度提升与电磁环境复杂化,EMC 问题直接影响设备可靠性与安全性。以下从平台架构、核心功能、技术实现、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展开全面剖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4:29 156浏览
  •   陆地边防事件紧急处置系统平台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陆地边防事件紧急处置系统平台是整合监测、预警、指挥等功能的智能化综合系统,致力于增强边防安全管控能力,快速响应各类突发事件。以下从系统架构、核心功能、技术支撑、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展开全面解读。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陆地边防事件紧急处置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陆地边防事件紧急处置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陆地边防事件紧急处置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系统架构   感知层:部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3 11:22 59浏览
  • 一、技术背景与市场机遇在智能家居高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家电设备的安全性、智能化及能效表现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取暖器因缺乏智能感知功能,存在能源浪费、安全隐患等痛点。WTL580-C01微波雷达感应模块的诞生,为取暖设备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模块凭借微波雷达技术优势,在精准测距、环境适应、能耗控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成为智能取暖器领域的核心技术组件。二、核心技术原理本模块采用多普勒效应微波雷达技术,通过24GHz高频微波信号的发射-接收机制,实现毫米级动作识别和精准测距。当人体进入4-5米有效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23 08:41 76浏览
  •   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平台全面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平台是衡量卫星通信系统性能、优化资源配置、保障通信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工具。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低轨卫星星座、高通量卫星和软件定义卫星的广泛应用,效能评估系统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下从技术架构、评估指标、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五个维度进行全面解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卫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6:34 133浏览
  •   电磁兼容(EMC)故障诊断系统软件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软件是攻克电子设备电磁干扰难题的专业利器。在电子设备复杂度攀升、电磁兼容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该软件于研发、测试、生产全流程中占据关键地位。以下为其详细介绍: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软件核心功能   干扰与敏感分析:深度剖析电磁干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4:53 139浏览
  • 文/Leon编辑/cc孙聪颖‍4月18日7时,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与普通的半马比赛不同,这次比赛除了有人类选手,还有21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参赛,带来了全球首次人类与机器人共同竞技的盛况。参赛队伍中,不乏明星机器人企业及机型,比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松延动力的N2等。宇树G1、众擎PM01,则是由城市之间科技有限公司购置及调试,并非厂商直接参赛。考虑到机器人的适用场景和续航力各有不同,其赛制也与人类选手做出区别: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4-22 20:10 59浏览
  •   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平台深度解析   一、系统概述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电磁环境愈发复杂的背景下,电磁干扰(EMI)严重影响电子设备性能、稳定性与安全性。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平台作为综合性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多元技术手段,实现对电磁干扰的高效抑制,确保电子设备稳定运行。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干扰抑制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干扰抑制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5:27 148浏览
  • 近期,金融界消息称,江西万年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基于预真空腔体注塑的芯片塑封方法及芯片”的专利。此项创新工艺的申请,标志着万年芯在高端芯片封装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半导体产业链提升注入了新动能。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预真空腔体注塑的芯片塑封方法,方法包括将待塑封的大尺寸芯片平铺于下模盒腔体内的基板并将大尺寸芯片的背向表面直接放置于基板上以进行基板吸附;将上模盒盖合于下模盒形成塑封腔,根据基板将塑封腔分为上型腔以及下型腔;将下型腔内壁与大尺寸芯片间的空隙进行树脂填充;通过设置于
    万年芯 2025-04-22 13:28 95浏览
  • 文/Leon编辑/cc孙聪颖‍在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中,全球芯片产业受到巨大冲击,美国芯片企业首当其冲。据报道称,英伟达本周二公布的8-K文件显示,美国政府通知该公司向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及澳门)销售尖端芯片(H20)时,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文件发布后,英伟达预计会在第一季度中额外增加55亿美元的相关费用计提。随后,英伟达股价单日下跌6.9%,市值一夜蒸发约18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万亿元)。至截稿时,至截稿时,其股价未见止跌,较前日下跌4.51%。北京时间4月17日,英伟达创始人、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4-22 20:14 64浏览
  •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能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这不,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刚落下帷幕,赛场上的 “小插曲” 就掀起了一阵网络热潮。4月19日,北京亦庄的赛道上热闹非凡,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这里激情开跑。20支机器人队伍带着各自的“参赛选手”,踏上了这21.0975公里的挑战之路。这场比赛可不简单,它将机器人放置于真实且复杂的动态路况与环境中,对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检验。不仅要应对长距离带来的续航挑战,还要
    用户1742991715177 2025-04-22 20:42 54浏览
  •   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平台解析   一、系统概述   北京华盛恒辉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平台是用于还原真实战场或特定场景电磁环境的综合性技术平台。该平台借助软硬件协同运作,能够产生多源、多频段、多体制的电磁信号,并融合空间、时间、频谱等参数,构建高逼真度的电磁环境,为电子对抗、通信、雷达等系统的研发、测试、训练及评估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复杂电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3 10:29 71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