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器官芯片之父”英格伯:芯片上造迷你器官,千亿级蓝海正打开

MEMS 2024-12-27 00:02

一个U盘大小、透明有弹性的塑料盒,内里一红一蓝两根细电线交织成双Y结构,这般看似玩具的小东西,实际上却是人体器官运行的“数字化孪生”。这正是当下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技术前沿焦点之一——人体器官芯片。

不久之前,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出台。

恰逢其时,人体器官芯片发明者、哈佛大学生物启发工程怀斯研究所所长唐纳德·英格伯(Donald E. Ingber)来到中国,在一场科学大会现场,向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展示了上述长在芯片上的“器官”。

人体器官芯片问世已十余年,2016年就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十大新兴技术之一。它究竟是什么,如何运行?近年来技术有何突破发展?科研转化落地以及在中国市场应用进程如何?就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人体器官芯片之父”英格伯。

器官“替身”试药的颠覆意义

“这个装置是什么?A.可植入动物体内用来测量药物毒性的设备;B.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药物效果的计算机芯片;C.铺着人类患者活体细胞,可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用于药物开发的装置……”

上月,在成都科学(科幻)馆举行的腾讯科学WE大会现场,满头银发却活力满满的英格伯在演讲中,从口袋掏出一个小小的塑料盒子,引来了全场关注。

他把这个塑料小盒拿到台下,让现场学生观众逐个摸摸看,一个接一个传递观察再说出答案。

“选C的人非常聪明,这就是器官芯片。”英格伯介绍。他和团队于2010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世界上首个成功的人体器官芯片模型——一个模拟肺泡,也就是肺部气囊的器官芯片。通过这个芯片,可实时模拟人类肺部的结构以及工作机制:吸气肺部舒张,血液从吸入的空气中提取身体所需的氧气;呼气肺部挤压,排出二氧化碳。这整个过程都可以在一块小小芯片中完整还原。

英格伯谈道,国际生物医药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传统药物开发模式的失效。全球制药公司每年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达千亿美元级别,但这些新研药物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后,逾七成以失败告终,在诸如脑部疾病等领域,失败率甚至高达95%以上。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研发变得更快、更省钱、更精准?

近15年里,英格伯努力用这个小小的“盒子”实现这一目标。

据麦姆斯咨询介绍,十多年前,当他首次提出这个想法时,他曾预想有一天能够构建出全系统人体器官芯片——将一种口服药物加入肠道芯片,观察它如何被吸收;接着将其传递到肾脏芯片,研究药物如何被排泄;然后再传递到肝脏芯片,分析药物的代谢过程;甚至可以进一步探讨,这种药物是否会对骨髓产生毒性,对肺部的癌症有何影响……

历经多年攻关,他和团队已研发出肝脏、肠道、肾脏和骨髓等8种不同的器官芯片,通过液体连接的方式实现其功能联通,并可维持一个月的活性。一个更简化的版本——连接3个器官芯片的人体芯片系统应运而生。

作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前沿技术,人体器官芯片能够如何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英格伯以肝脏芯片举例道,研究结果显示,在预测药物诱导的肝损伤反应方面,肝脏芯片的准确性比动物实验高出7-8倍;在经济效益上,肝脏芯片每年可为制药行业节省20亿-30亿美元投入,避免在临床试验晚期因发现药物诱导肝损伤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人体器官芯片之裨益,不仅在于经济上,还在于伦理上。

英格伯表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已在内部使用这些芯片来替代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此举在扭转高昂成本的同时,也规避了长期存在的伦理争议。这家公司通过实验发现,测试相同数量的药物,过去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需要五年时间和520万美元;而现在使用肝脏芯片,只需18个月时间,成本不到原来的1/10。

4个院士头衔的跨界大牛

作为“学界大牛”的英格伯,个人经历堪称“跨界”。进入哈佛大学前,他在耶鲁大学拿下自己人生的5个学位:学士、工程硕士、哲学硕士、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而在执教哈佛的40年里,他在科学、工程、医学、艺术领域均获得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同时,英格伯也是企业家和创业者,他迄今创立了8家公司,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王者”。其中,由他作为创立者之一、专注于研发器官芯片的公司,曾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签署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推进和验证其人体仿真系统。这家公司至今已至少筹募2.25亿美元资金。

实际上,人体器官芯片的发明要从哈佛大学历史上曾经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说起。

2009年,哈佛大学校友、瑞典籍亿万富豪、医疗器械制造商汉斯约格·怀斯向哈佛捐赠了当时最大的一笔个人慈善捐赠——1.25亿美元,轰动一时。这笔捐款只有一个方向:用于哈佛大学生物启发工程怀斯研究所。

此后,2013年、2019年,怀斯又分别向哈佛捐赠了1.25亿、1.31亿美元用于推进怀斯研究所的跨学科研究。

英格伯介绍,怀斯捐赠要求只有一个:直面高风险挑战,追求能带来深远影响的突破。

“展望未来30年,尽管许多人认为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依旧非常有限,但实际上我们已经揭示了大量关于自然如何从纳米尺度开始建构、调控和制造的奥秘。我们深刻意识到,当下正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可以颠覆传统的模式,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去开创全新的工程创新。”英格伯说,人体器官芯片设计的初衷就是将人类器官的复杂结构简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来进行工程设计。

“我们并不是要在实验室里重建一个完整的器官。我更喜欢把这些芯片比作一个器官主要功能单位的活体三维切片或截面。”英格伯一边说,一边通过显微镜展示“塑料小盒”的工作原理。在他看来,自然从来没有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或艺术划分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因此,实现真正的创新、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始终在于突破,要勇于直面那些看似无法企及的挑战。

全球竞逐的市场蓝海

人体器官芯片已成为国际生物医学领域一大技术前沿焦点。在中国,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怎样?

就在11月初,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皮肤芯片是人体器官芯片的一种。该标准主要规定了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皮肤芯片的生物性能等技术要求,适用于以微流控芯片为载体的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而在一年多前,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医药大模型由华为云推出。据官方资料介绍,该大模型结合器官芯片湿实验,可助力药物研发全流程。团队针对上万个非肺癌药物进行筛选,找到新适应证药物并开始专利申请及研发;针对50岁以上病人来源器官芯片影像组学和基因组学分析,找到全新的结肠癌预后不良的形态学标志物。

再追溯到三年多前,早在2021年1月,我国科技部就将“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任务。

作为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牵头人之一,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顾忠泽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器官芯片研发进展与美国、欧洲相关团队齐头并进,在部分领域领先于国际水平。人体器官芯片大模型在模型精度、节约药物设计时间、降低研发费用等方面都有了数量级的提升。

放眼国内,布局器官芯片产业链的公司多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皮肤芯片、肝芯片、肺芯片、肾芯片以及人体芯片等产品已纷纷涌现。而在全球,目前商业化生产器官芯片的公司已有60多家。

一片蓝海正在打开。来自全球细分行业调研机构的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器官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1.2%。

人体器官芯片从理念到现实,所指向的,将是医药研发领域既有范式的变革。

英格伯举了一个例子:挑选出50-100名肺癌患者,将他们的癌细胞“种”到肺芯片上,再制作肝芯片、肾芯片等。接着,用这些芯片来做药物测试,找出哪些药物对哪些患者效果最佳,同时对其他器官的毒性最小。然后,再选出这部分患者进行一个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如果这套方法能够成功,就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精准性开发出新药。”英格伯说。他还透露,两年前,美国通过了一项涉及新药研发前临床试验中使用实验动物的“FDA现代化法案2.0”,其中已明确,评估新药申请时,允许使用微生理系统(例如器官芯片)等方式数据替代动物实验数据。

这是否意味着器官芯片将可完全替代动物实验?英格伯对此抱持着科研人常有的审慎与乐观。“要让整个行业转变现有的工作方式还需要很长时间,但至少,这条路已经打开了。”他说。

对话唐纳德·英格伯

羊城晚报记者:人体器官芯片,产业化落地、市场化应用还需要多久?

唐纳德·英格伯:人体器官芯片已经商业化。早在10年前,我们就创立了公司。在中国,不仅能买到器官芯片和分析芯片的工具,而且器官芯片现在已经在中国生产。

羊城晚报记者:个人可以买器官芯片吗?如果想买一个芯片,是不是需要本人的细胞?

唐纳德·英格伯:可以。芯片本身里面是没有细胞的。比如说要开发新药,可以购买芯片以及相应工具来帮助培养这个细胞。

羊城晚报记者:器官芯片技术如果可以作为保护研究大熊猫的一种新角度和新工具,全球的其他稀有物种是不是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技术来加以保护?

唐纳德·英格伯:任何类型的动物只要能够采集它的细胞,就都可以运用。比如说猴子,我们现在正在做研究,把“模拟器官”放在芯片上,这样能够很有价值地帮助我们理解健康和疾病,了解不同基因群体或者亚种群的区别,对疾病感染以及生物标记做出诊断。所以我觉得,器官芯片对研究保护各种动物可能都会有好处。

羊城晚报记者:要读取芯片上的数据简不简单?

唐纳德·英格伯:活体实验可以做的,器官芯片也可以做,还可以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做实时的成像。从一个窗口看活体细胞组织里的情况,可以先从一个细胞、一类细胞开始,然后再到另外的细胞,就像动物实验一样。通过器官芯片可以采集很多数据,但问题是怎么样处理这些数据。

延伸阅读:

《即时诊断应用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2版》
《印刷和柔性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4版》

《DNA测序技术及市场-2022版》

《苹果在无创血糖监测领域的发明专利与产业布局分析》

MEMS 中国首家MEMS咨询服务平台——麦姆斯咨询(MEMS Consulting)
评论 (0)
  • 在当今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规级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安全性能。三星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其车规电容备受青睐。然而,选择一个靠谱的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至关重要。本文以行业领军企业北京贞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选择优质代理商。选择靠谱代理商的关键标准1. 授权资质与行业地位选择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首先要验证其授权资质及行业地位。北京贞光科技作为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领军者,长期走在行业前沿,拥有完备的授权资质。公司专注于市场分销和整体布局,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建立了卓
    贞光科技 2025-04-14 16:18 101浏览
  • 时源芯微 专业EMC解决方案提供商  为EMC创造可能(适用于高频时钟电路,提升EMC性能与信号稳定性)一、设计目标抑制电源噪声:阻断高频干扰(如DC-DC开关噪声)传入晶振电源。降低时钟抖动:确保晶振输出信号纯净,减少相位噪声。通过EMC测试:减少晶振谐波辐射(如30MHz~1GHz频段)。二、滤波电路架构典型拓扑:电源输入 → 磁珠(FB) → 大电容(C1) + 高频电容(C2) → 晶振VDD1. 磁珠(Ferrite Bead)选型阻抗特性:在目标频段(如100MHz~1GH
    时源芯微 2025-04-14 14:53 71浏览
  • 你知道精益管理中的“看板”真正的意思吗?在很多人眼中,它不过是车间墙上的一块卡片、一张单子,甚至只是个用来控制物料的工具。但如果你读过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你就会发现,看板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其实是丰田精益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让工厂动起来的“神经系统”。这篇文章,我们就带你一起从这本书出发,重新认识“看板”的深层含义。一、使“看板”和台车结合使用  所谓“看板”就是指纸卡片。“看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连接生产现场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的信息工具。  “看板”是“准时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它总是要
    优思学院 2025-04-14 15:02 87浏览
  •   高空 SAR 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多领域应用的前沿利器   高空 SAR(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专门针对卫星、无人机等高空平台搭载的 SAR传感器数据,融合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技术,打造出的高效目标检测、识别及成像系统。此软件借助智能算法,显著提升 SAR图像分辨率、目标特征提取能力以及实时处理效率,为军事侦察、灾害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应用案例系统软件供应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伍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数字顺序组合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6:09 104浏览
  • 一、磁场发生设备‌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可产生3T以下的磁场,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实验室场景(如电磁起重机)。‌亥姆霍兹线圈‌:由一对平行共轴线圈组成,可在线圈间产生均匀磁场(几高斯至几百高斯),适用于物理实验中的磁场效应研究。‌螺线管‌:通过螺旋线圈产生长圆柱形均匀磁场,电流与磁场呈线性关系,常用于磁性材料研究及电子束聚焦。‌超导磁体‌:采用超导材料线圈,在低温下可产生3-20T的强磁场,用于核磁共振研究等高精度科研领域。‌多极电磁铁‌:支持四极、六极、八极等多极磁场,适用于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3:29 55浏览
  •  亥姆霍兹线圈的制造材料选择需兼顾导电性、绝缘性、机械强度及磁场性能,具体分类如下:一、‌导线材料1、‌高纯度铜线:‌作为线圈绕制的核心材料,铜因其you异的导电性(电阻率低)和热稳定性成为shou选。漆包铜线通过表面绝缘漆层实现匝间绝缘,避免短路‌。2、‌其他导电材料‌ 铝线等材料可用于特定场景(如轻量化需求),但导电性和抗氧化性较铜略逊二、‌磁源材料‌1、‌永磁体‌如钕铁硼(NdFeB)或铁氧体,适用于无需外部电源的静态磁场生成,但磁场强度有限。2、‌电磁铁‌通过电流控制磁场强度,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0:22 33浏览
  • 亥姆霍兹线圈的应用领域‌物理学研究‌:在原子物理中,用于研究塞曼效应;在磁学研究中,用于测试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等特性;还可用于研究电子荷质比等实验‌。‌工程与技术领域‌:用于电子设备校准和测试,提供标准磁场环境;在大型加速器中用于磁场校准;用于电磁干扰模拟实验,测试电子设备在不同磁场干扰下的性能‌。‌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生物磁场效应,如探索磁场对生物细胞的影响;在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研究中,提供可控磁场环境‌。‌其他应用‌:作为磁场发生装置产生标准磁场;用于地球磁场的抵消与补偿、地磁环境模拟;还可用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0:41 56浏览
  •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保障利器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干扰测试系统作为评估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电磁兼容性(EMC)的关键工具,主要用于检测与分析设备在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稳定运行。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干扰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干扰测试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系统组成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一般由以下核心部分构成: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0:40 45浏览
  •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软件:深度剖析   电磁干扰(EMI)测试系统软件,是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的核心工具,在通信、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它的核心功能涵盖信号采集、频谱分析、干扰定位、合规性评估以及报告生成,旨在保障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下面从功能、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主流软件及发展趋势这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应用案例  软件开发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乌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你的顺序组合可以找到。   目前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0:02 28浏览
  • 软瓦格化 RISC-V 处理器集群可加速设计并降低风险作者:John Min John Min是Arteris的客户成功副总裁。他拥有丰富的架构专业知识,能够成功管理可定制和标准处理器在功耗、尺寸和性能方面的设计权衡。他的背景包括利用 ARC、MIPS、x86 和定制媒体处理器来设计 CPU SoC,尤其擅长基于微处理器的 SoC。RISC-V 指令集架构 (ISA) 以其强大的功能、灵活性、低采用成本和开源基础而闻名,正在经历各个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这种多功能 ISA 支持汽车、航空航天、国防
    ArterisIP 2025-04-14 10:52 75浏览
  • 在制造业或任何高度依赖产品质量的行业里,QA(质量保证)经理和QC(质量控制)经理,几乎是最容易被外界混淆的一对角色。两者的分工虽清晰,但职责和目标往往高度交叉。因此,当我们谈到“谁更有可能升任质量总监”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比较问题,而更像是对两种思维方式、职业路径和管理视角的深度考察。QC经理,问题终结者QC经理的世界,是充满数据、样本和判定标准的世界。他们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手里握着的是批次报告、不合格品记录、纠正措施流程……QC经理更像是一位“问题终结者”,目标是把不合格扼杀
    优思学院 2025-04-14 12:09 58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