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是食品中的主要致病菌,少量存在也可能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另外,死亡细菌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导致假阳性,并干扰风险评估。因此,开发灵敏的活菌病原体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培养技术(SPC)是活菌检测的金标准,不过耗时较长(1-2 d),且需要昂贵的选择性培养基、生化鉴定及专业人员。分子检测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在缩短检测周期上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不过当前发展的技术往往依赖于专门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操作繁琐(样本预处理,如核酸提取),且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为尽量避免死亡细菌带来的假阳性,联合SPC的多种新兴技术也得到了开发,例如电化学技术、质谱技术及基于微滴阵列的浊度分析;尽管能够定量活细菌,但是灵敏度较低且操作较为繁琐。
微流控芯片,又称为“芯片实验室”,在简化人工操作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不过,这种微小的反应体系又对观察和数据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与发展,深度学习逐渐被应用于细菌鉴定分型。
据麦姆斯咨询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和美国阿肯色大学的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微坑(体积:20 nL)式微流控芯片,以实现样本中的单细菌的分散。随后,在37℃条件下水浴培养5-7 h后,利用滑动显微镜收集细菌生长情况,再利用深度学习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细菌的鉴定。另外,通过泊松分布,对目标菌进行定量(图1)。
图1 用于活菌多重检测的数字微流控平台的示意图。(a)工作流程;(b)TLENTNet的网络结构。
实验时,取待检样本16 μL负压加载入微流控芯片中以对细菌进行分散。根据公式计算,当样本中的细菌浓度为102-104 CFU/mL时,细菌会以极高的概率实现单细胞分散。然后利用可调节硅胶加热垫对PDMS芯片进行水浴培养,并借助程序化的滑动显微镜平台每15分钟扫描一次所有微孔,以捕获每个微孔内细菌生长的时间序列图像。在这里,考虑到PDMS芯片加工及水相输入时所带入的杂质,同样也记录了阴性对照(无菌)的延时图片。随后利用所提出的TLENTNet明确4种目标菌所需的培养时间(鼠伤寒沙门氏菌:3-5 h,大肠杆菌O157:H7:3-5 h,金黄色葡萄球菌:5-7 h,蜡样芽孢杆菌:2-4 h),并对其进行分类。
相对于其它不包含时间注意机制的模型,本研究发展的模型表现性能更优:①针对上述4种目标菌的准确率分别为:97.22%,97.30%,93.75%,100%和97.96%,②评价参数更佳(表1)。
为提高模型效率和性能,并平衡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过拟合,研究人员对序列长度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在各细菌培养固定时间后采集8张延时图像(约2 h)可在尽量减少检测时间的同时,实现对所有活菌种类和阴性对照的准确分类。最后,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污染的苹果汁样本评价了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该平台获得的活菌计数结果与金标准SPC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4种同浓度的目标菌定量结果无显著差异,证明了细菌分型的准确性(图2)。不过,相较于SPC,本数字化方法在时间上具有显著优势(7 h vs. 24 h)。
图2 利用4种目标菌等比混合液污染的苹果汁评价本数字化方法的定量能力。(a)本数字化方法定量结果与SPC定量结果的比较;(b)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细菌分型定量结果。
总的来说,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增强的数字微流控平台,用于无标签、快速、准确和多重检测活的食源性病原体。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通过设计数字化微流控芯片,协调样本中细菌浓度,使之每个微坑中封装单个细菌,提高检测灵敏度;(2)提出的TLENTNet,一种细菌种类分类的智能模型,依赖于生长差异,不需要信号标签,显著降低了检测成本。不过,文章也有几个局限性值得关注,(1)此数字化方法的检测限为63 CFU/mL,检测时间约为7 h,相较于发展的分子方法优势并不是很明显;(2)尚未应用于实际样本。根据其要求,应用于实际样本时还需要对菌数总量进行预估,否则结果可能出错。
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3.115837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