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21年的疯狂缺货之后,MCU(微控制器)市场供需反转,这两年已经进入供过于求的阶段,各家厂商都感受到了市场压力。面对更疲软的行业需求,更激烈的价格博弈,更紧张的资金面,企业是退后守成还是积极进攻,非常考验决策者的魄力。对此,兆易创新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近日,兆易创新在上海举办新品发布会,发布了三款主要面向工业市场的新品,基于Arm Cortex-M33内核的高性能GD32G5系列微控制器、基于Arm Cortex-M7内核的超高性能工业互联微控制器GD32H75E系列,以及EtherCAT从站控制器GDSCN832系列。
与之前的产品相比,这几款产品显著提升了算力与性能,并对具体行业应用做了专门优化,还同步推出了一系列搭载全新MCU产品的电机控制和数字能源方案。用兆易创新的话来说就是:这次新品发布不仅彰显了兆易创新对工业及数字能源领域的持续关注与坚定承诺,也体现出公司与行业伙伴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坚实的市场基础。
中高端MCU市场有多大?
除了2020年至2022年的大缺货备受瞩目,MCU在大多数时间里都默默无闻,不像AI芯片等明星产品始终站在行业舆论的舞台中央。但这并不意味着MCU不重要,恰恰相反,MCU用途极广,几乎在所有功能稍微复杂一点的电子设备中,都能找到MCU的身影。而且在形形色色的设备或模块中,MCU是那个设备或模块功能的主宰,其质量、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指标决定了该设备或模块功能的表现。
因为应用范围广,所以MCU的市场规模并不小,根据市场研究机构Yole的统计,2023年全球MCU销售额为282亿美元,平均售价方面,得益于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动荡,MCU均价由2020年的0.6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0.93美元,但市场供需转换之后,各厂商为了去库存大打价格战,MCU平均售价大幅下滑,现在已经逐渐靠近2020年的价格。
如果将1美元及以上售价的MCU视作中高端MCU,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公开数据,中高端MCU市场规模约在180亿至210亿美元之间,约占市场总量的60%至70%,低端MCU(市场售价低于1美元)市场规模在90亿至120亿美元之间,约占市场总量的30%至40%。因而中高端市场是MCU的主战场,目前在这个领域,还是国际巨头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低端市场,本土MCU产品还可以靠价格取胜,在中高端市场,只有好的价格并不能一击制胜。
其实从MCU市场整体来看,也是国际巨头在主导,根据市场研究机构Omdia的数据,截止2022年底,全球前三大MCU厂商市占率合计50.3%,前五大合计76.8%,国内排名第一的兆易创新位列全球第七,但市占率只有1.8%,与前五大MCU厂商差距巨大。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发展的空间巨大。
中高端MCU客户的需求有何特点?
本土MCU主要还是集中在低端市场,尤其是低端32位MCU,价格已经杀到人民币0.5元以下,正在快速取代中高端16位和8位机市场份额,在低端市场杀得血流成河之际,本土MCU厂商在高端市场上的份额还微乎其微。
高端MCU客户为什么不选择本土供应商?在探索科技(TechSugar)看来,高端MCU厂商往往在具体应用市场深耕多年,其客户粘性高,依托高端MCU打造的整机毛利高,客户因为价格来替换MCU的动力不大。一个典型例子是TI的C2000系列,其在汽车与泛能源领域应用极广,售价普遍在2美元以上,汽车级的还在5美元以上,由于C2000对电机控制、太阳能逆变器与数字电源等相关应用持续优化已有三十年,积累了巨大的用户群体,即便有其他国际巨头看好这些市场,目前还没有哪一家真正把C2000的用户抢到手里去。
兆易创新MCU事业部产品市场总监陈思伟告诉探索科技(TechSugar),在高端MCU应用市场,客户的核心价值主张是高品质。在产品定义之初,兆易创新就会与头部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力求打造满足客户需求差异化的MCU产品,同时还需要有极其稳定的供应链,以保证按计划向市场交付产品。
陈思伟强调,只会杀价对中高端客户吸引力不够,只有深入了解客户在应用端的需求,确实解决客户实际应用中的痛点,为客户的产品创造价值,才能成为高端MCU客户的核心供应商。
兆易创新MCU事业部产品市场总监陈思伟
兆易创新高端MCU之路怎么走
自2013年推出首颗GD32 MCU以来,兆易创新在32位通用MCU市场上狂飙突进,2017年累计出货量超过1亿颗,截止2023年,兆易创新已经连续八年排名32位通用MCU本土厂商市场规模第一名,2024年预计年出货量4亿颗以上。当前产品支持的架构包括Cortex M3/M4/M23/M33和M7等主流与高性能MCU内核,建立起了本土MCU厂商最丰富的产品组合,服务的客户超过2万家,并且近些年持续在工业等应用领域渗透,在此基础上新推出的三个新产品系列,代表了兆易创新进一步通过高端MCU去开拓工业、能源等市场的决心。
如前所述,不像中低端,高端MCU客户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对性能和质量要求高,还要看供应链是否稳定,因此没那么容易做好,进入这个市场,兆易创新准备怎么走?
从兆易创新诸高管在新品发布会上的分享来看,笔者将兆易创新的做法总结为16个字,即:大力研发,严控品质,组合出击,全面支持。
先看研发。兆易创新专注于MCU的研发人员就有近600人,其中80%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经过多年积累,兆易创新已经围绕MCU建立起了存储、传感、模拟、射频以及AI算法等多维度技术能力,极大扩展了兆易创新MCU的适用场景。
除了普通芯片设计公司具备的芯片设计能力,兆易创新还专门投入人力与晶圆厂合作开发专门为兆易创新MCU产品优化的生产工艺,与晶圆厂共同建立了适合兆易创新MCU的DFM(可制造设计)与DFR(可靠性设计)规则。
此外,兆易创新还自研了标准单元库,开发了大量的定制化模块,以得到更好的、独家的性能与可靠性表现。以GD32G5系列为例,该MCU为M33内核,通过兆易创新内部调优标准工艺库后,在同样平台下可实现比竞品更高的主频。兆易创新CTO、MCU事业部总经理李宝魁说:“如果不采用COT(Customer Owned Technology)模式工艺来开发,可能不太容易跑到这个频率。”
兆易创新CTO、MCU事业部总经理李宝魁
再看品质。兆易创新在产品设计中就考虑到生产制造中可能的问题,通过自研DFM与DFR等设计规则,从源头上把控生产质量。为更好地监控生产情况,在前端制造环节,兆易创新与晶圆厂共同制定产线监控计划,采用自动化工具近乎实时地监测晶圆在线状态及产出晶圆数据,并直接负责良率与质量的提升。
在后端测试环节,兆易创新收集和分析封装流程各关键站点的数据,全权负责芯片测试方案并借助专业工具以实时监控测试情况,甚至出货管控由兆易创新的系统来执行,把问题全部拦截在出货给客户前。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自2022年开始,兆易创新与供应商提出了“零缺陷”质量目标,协同建立“零缺陷”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零缺陷”质量文化,如今“零缺陷”质量行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兆易创新希望用两年时间,专注降低产品端与业务流程端的缺陷,联合供应商成立Task Force Team,从系统层面改善关键失效模式。
还有协同优势。在中高端应用市场中,MCU的价格往往不是整机成本的决定因素,只有MCU产品对客户来说黏性不够,兆易创新在闪存、传感器、电源管理和信号链上,都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再和一些合作伙伴一起提供一个打包的解决方案,就能为客户的整机或模组提供所有核心必备芯片,这样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成本更优、质量可靠的解决方案,还能省去客户选型上的时间消耗。
这次发布会上,兆易创新与合作伙伴纳微半导体就推出了全新CRPS185 4.5kW AI数据中心服务器电源方案。该方案依托兆易创新GD32G553 MCU,以及纳微GaNSafe™高功率氮化镓功率芯片、GeneSiC™第三代快速碳化硅功率器件,以137W/in³的超高功率密度和超97%的效率展现出极佳性能。
最后看技术支持。高性能MCU能造出来只是第一步,要如何让客户低成本高效率地用起来才是关键。陈思伟表示,客户只有看到成熟可用的方案,才可能会考虑替换,这就需要兆易创新的技术团队能够为具体应用打造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向客户证明兆易创新高端MCU的能力。
陈思伟认为,在技术支持上,本土厂商天然有优势,以兆易创新为例,其核心研发与技术人员全部在中国大陆,现场出了问题,FAE(技术支持工程师)能够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而FAE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及时求助于本土的AE(应用工程师)和芯片设计师,他说:“我们的核心研发都在大陆,更贴近本土客户,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像这次发布的GD32G5系列,兆易创新有差异化的产品和面向客户应用的成熟解决方案,有信心在工业市场分得一杯羹。”
总结
这三款产品的发布,兑现了兆易创新向高端MCU进军的承诺,但横向相比,国际巨头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依然巨大,本土MCU厂商的市场份额仍然微乎其微,其高端化之路不会一蹴而就,但就像当年本土公司较少涉猎32位MCU,但如今已经遍地都是一样,本土MCU厂商的高端之路已经起步,虽然力量尚小,目标尚远,还需努力,但希望越来越大了。
正如李宝魁所说:“兆易创新以其庞大的产品线和卓越的研发实力在本土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兆易创新的产品以其一贯的高品质赢得了客户的良好口碑,加之其目前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预示着兆易创新在未来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此外,兆易创新还拥有稳健的供应链管理策略,确保了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综合优势,正是兆易创新中高端客户所寻求的关键要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