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被访嘉宾来自联盟会员单位:中微汇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链”或“中微汇链”)总经理董祥国。董祥国先生具备20余年企业数字化建设、管理及创新经验,于2008年加入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公司”或“中微”),负责公司信息化、数字化管理项目及数字化平台建设。2018年,在中微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微汇链成立后,带领团队将多年来数字化管理经验与数字化体系结合,通过创新数字化手段服务更多高科技制造企业。
欢迎与我们一起了解董祥国对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产业数字化行业的真知灼见和中微汇链的发展故事。
求是缘:请您结合全球先进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的供应链水平并对比国产设备零部件生态链的现状,您认为导致国产设备、零部件发展水平薄弱之根源具体有哪些呢?
董祥国:从设备供应链视角来看,半导体设备的供应链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OEM(标准)件,如泵、密封件等;第二类是BTP(非标件),即按照图纸来加工的定制部件。BTP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如结构件、腔体、电气自动化的集成部分。
相对来看,基于国内相对扎实的制造业基础,BTP部分进步很大,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同类国外供应商。
而OEM件是半导体设备供应链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水平不仅考验我们的工业制造基础,还涉及到国内制造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以泵来举例,国内工业泵生产企业很多,但水平能达到半导体级别的企业则凤毛麟角。
零部件的突破需要工艺和原材料的双重突破才能实现。但若分析零部件,我们则需要继续往上游分析,导致如今零部件-材料薄弱的根源主要有两点:
其一,我们的基础学科能力较为薄弱。越是到材料这一层,越是要依赖基础学科的水平。而基础学科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产-学-研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花费多年才能见到效果。
其二,半导体级别的零部件材料市场细分、专业,但终归是小众市场,企业创新的商业动力不足。
这两点导致我们在某些细分领域内缺乏材料的制造能力,无法自主开发、生产满足半导体产业需求的上游原材料。生产半导体设备必需的相当一部分材料仍然仰仗进口。
求是缘:纵观显示面板、半导体领域,不乏“用户”(制造厂和设备巨头)孵化工具软件、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成功先例。您如何看待作为“用户”主动孵化发展“工具”业务这一产业现象?
董祥国:工业软件一定离不开工业。有需求必然会有供给,主流工业软件的出现还是依赖于本身的工业发展需求。工业软件根植于其背后的工业应用场景。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工业背景要求,很难真正做好工业软件。工业软件的核心Know-how是源于团队对工业制造场景的理解。
优秀工业软件的诞生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需要长期投入,耗费资金、人力和时间来打磨产品,一款有价值的工业软件至少需要团队沉下心8-10年才能打磨出来,投机者无法在这一领域中生存下来。
第二,优质工业软件企业一定离不开优秀的工业土壤,工业软件的一流厂商一般来自于工业发达地区的一流工业企业,比如西门子、施耐德、通用,国内的徐工、宝钢。
说回汇链,我们的核心使命就是以自身在中微二十年半导体设备领域数字化设计、开发、运营经验和业务管理理念为基础,独立研发出一系列数字化产品,来帮助更多的设备零部件伙伴提升产品开发、公司经营管理能力。
而作为一家工业软件服务企业,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要将产品从简单的项目软件发展到通用软件产品,再构建一套成熟、完善的产品体系,过程会非常漫长;这不仅需要团队了解工业软件、具备商业化思维,还要求团队对数字化和制造行业有投身的热爱以及扎根下去的毅力。
求是缘:作为数字化探索的专家,请您可否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型技术在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行业的应用创新探索,来给我们讲解一下:您认为这些创新性技术将如何助力于设备、零部件的开发效率?
董祥国:我们站在制造企业的视角来看,企业需要的不是新技术,而是新技术所带来的价值。如果新技术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应用,自然会被广泛应用起来。因此,我们引用某项技术是基于其实用价值。主动拥抱新技术没错,但是我们首先要将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汇链引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就是根据应用场景而选取最合适的方式,综合起来形成最有价值的方案。
比如为了打造平台化软件,需要打通数据关卡。另外,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我们需要严格保护参与者的数据隐私。因此我们引入区块链的技术,可以兼顾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流通效率。
AI技术则应用于设备研发层面,比如在设备设计开发过程中使用虚拟制造、仿真来加速设备的开发迭代的效率。
求是缘:请您再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中微汇链产品体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主要为目标客户群体解决什么问题?
董祥国:中小制造企业所使用的工业软件,之前大多是基于大企业的应用软件的简版,通用性强而个性化不足,大多以“降本增效”为目的。而中微汇链摒弃了通用化软件的路线,目标市场专一而明确:研发和制造并重的科技型制造企业,目前以半导体领域为主。我们不仅从软件的角度,更从企业所处领域的工艺、业务视角来看企业的真正诉求。综合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有两点:
1.高质量的交付能力。高科技制造企业大多位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不直接接触终端客户,其活下来的关键在于下游客户的订单是否能按时、保质、保量地交付,企业降本增效倒在其次。作为下游客户的配套供应商,订单→快速生产→保证质量→如期交付整个流程的畅通与否,决定了其在未来3-5年的命运。
2.生态链接能力。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依赖于为数不多的几家客户,其增益来自于开源,多做业务增量,因此其对于下游客户的触达能力、与下游客户和上游供应链的协同业务管理能力,是其是否能持续获取订单和新客户、跨越企业规模陷阱的关键。因此,我们既要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工具提升高质量的交付能力,提升其敏捷度,还要帮助其加强生态链接能力。
另外,我们还把中微等业内标杆企业的最佳数字化实践分享给客户企业,协助其进行业绩指标设计、指定最有效的业务管理改善路径等。我们既有最佳实践在前指引,又能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对应关键指标进行业务改善和流程进化。因地制宜地根据企业所处阶段,确定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帮企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所以,我们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家软件企业,而是企业数字化服务商。
汇链从成立伊始,其产品设计与实施的底层方法论便分外清晰,也是我们主要的价值所在:
1.基于行业需求形成标准化产品。
2.基于企业需求和业务现状制定实施内容路径,并制定明确的业务指标、树立目标标杆。
3.以标准化的实施方法论,快速进行系统搭建
4.根据前期制定的指标,量化实施效果,根据实施效果付费。
最后,长期运营跟跑,协助企业向标杆看齐,达到甚至超过目标的业务效果。根据业务效果确定长期合作。
求是缘: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此赛道角逐的友商众多且背景多元化,您认为中微汇链团队能脱颖而出的特色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董祥国:乍一看这些年国内的To B数字化领域,的确是一片红海。但我们为什么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坦白讲,早在成立中微汇链之前,我们也调研过多家通用软件商,希望能与它们合作,围绕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开发工具软件和平台系统。但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很难落地。主要的阻碍有两点:
首先,我们发现设备零部件供应商在本质上所欠缺的是基本的企业管理能力,数字化系统只是提升管理的工具,这就要求软件服务商既要懂行业、懂这家企业的业务,又要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协助企业深层、通盘考虑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等。而通用软件商从商业角度出发,目前还不会下沉到每个行业去做这件事。其次,大部分通用软件公司的决策链条太长,要为一个像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这样的行业开发一款产品,从前期调研,到组织团队,再到一步步落实,我们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等不起,也就难言能够匹配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中小企业的需求了。
诚然,To B的数字化软件的确是一个“拥挤“的赛道。但我们也看到在拥挤的表象之下,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产业内中小企业的真正诉求并没有被看到和重视。而中微和中微汇链团队愿意沉下心来,尽己所能来补上这块短板,围绕提升半导体用户的工艺能力和管理能力维度来开发软件。
求是缘:中微汇链源自于国内设备企业:中微公司,您能否为我们再回顾一下中微汇链的成立背景,中微汇链团队在对内、对外推广中会有哪些挑战?
董祥国:汇链母公司中微公司对数字化理念有更深刻的认知,强调数字化要先行于业务。我们在开启某一项新业务之前,必是通过对该项业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先建立好一套业务流程与管理架构,并构建好数字化系统,再开展具体业务,以此支撑保障新业务发展。过去20年,中微公司业务从0到1,再到如今千亿市值的发展过程中 ,数字化体系不断进化,自始至终保障公司业务高效运营。
而从产业链角度出发,成立起中微公司就高度重视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生态的培养。作为半导体设备企业,我们与上游零部件等企业的关系比较复杂:既要相互依赖又要作为下游客户为其制造流程标准化、质量标准统一性、业务管理合规性等方面做验证,还希望供应商能节约运营成本,从而降低我们的采购成本。
在多年与供应商的业务协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供应商身上存在的核心共性问题:即管理能力普遍不足,缺乏数字化团队,也缺乏契合的数字化工具,也缺少最佳指导实践指引。
因此我们作为设备企业的数字化部门必须承担新角色:帮助我们的外部供应商提升数字化能力,助力其成为中微的合格供应商,中微汇链也因此于2018年诞生。成立之初,我们搭建并运营了产业互联网平台We-Linkin,基于区块链建立企业之间的生态体系,通过融入产业贸易、金融、生产等协同资源,形成产业数字化生态。经过两年左右的运营,我们发现许多链上企业内部本身的数字化能力很弱,要解决企业协同问题,必须首先提升其数字化管理水平。
求是缘:作为求是缘半导体联盟的新晋会员单位,您如何看待联盟与会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您认为联盟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优化,更好地服务会员单位?
董祥国:坦白讲,从公司成立起我们便接触并加入过多家协会组织。我认为会员和联盟之间是互补关系,每个会员贡献彼此的力量与价值,共同凝结成一个产业联盟。一群人聚在一起一定要共赢,不然很难长久。
我们加入联盟也是希望能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共同受益。联盟和会员之间的信任默契要靠长时间的双向互动建立起来,理想状态应该是像老朋友一样,“无事不打扰、有事不用说”。我希望联盟能客观公正地保持自己的产业定位,多保持产业联盟的纯粹性,输出对产业真正有价值的结果,尽量少做面子工程。
采访者后记
我国是软件大国,我们既拥有庞大的软件人才基础又拥有巨大的软件市场需求,吸引全球及本土的软件从业者入局、角逐于此。如果我们只用简单的点评视角来看To B数字化软件赛道,或许这并不是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好赛道”。
但软件大国并不等同于软件强国,大而不优是客观现状。当产业人一直强调智能制造,我们也明白:工业制造业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工业软件的支撑;但优秀的工业软件又必须内嵌工业制造基因。工业软件和工业制造业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扎实的制造业积淀方能孕育出一款好用的工业软件,但优秀的工业软件又反过来赋能于制造业,助力制造业水平提升。
作为工业制造领域中的细分产业,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制造产业亟需真正理解自身工艺、业务流程的工具软件来为研发、生产运营全程保驾护航。但对于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企业而言,我们缺少真正有效的实践指引,缺乏真正匹配的软件工具。
知易行难。我们大部分人都很容易看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大部分的人止步于此,少有人真正下场去尝试解决问题。中微汇链的存在的意义亦体现于此,他们选择做一件看起来&做起来都很难的事情。沉下心来打磨软件输送给中小生态伙伴企业,为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实践参考指引。
正如被访嘉宾所言,作为深耕半导体领域的工业软件从业者,他已经看到了远处的那束光,但是前往那束光的脚下路径还不清晰、不确定。如何走,怎么走,走多久……都是问题。但至少远方有那束光为中微汇链团队,也为我们所有的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从业者引领前行方向。
(图为采访者志愿者团队与被访嘉宾团队合影)
采访人:刘红
摄影:贺晟
编辑:马丹凤
审阅:常亮、徐若松
感谢中微汇链团队对本次采访提供的支持和协助。
感谢联盟副秘书长:花菓,联盟会员龚秋月参与本次采访。
欢迎加入联盟
如果您还未有正式申请加入我们求是缘半导体联盟,也欢迎在线申请。个人会员120元/人/年。单位会员 3000元/单位/年。
会员在线申请:
扫描以下太阳码进入小程序界面“会员”申请↓↓↓
求是缘半导体联盟是一个跨学科的全球化非营利性组织,以促进半导体产业合作和知识共享为愿景。联盟成立于2015年11月,主要由浙江大学校友发起,同时有其他高校校友参与,总部位于上海。联盟致力于为半导体和相关行业单位提供技术、资金、人才、运营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咨询服务平台,从而助力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半导体及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联盟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专题活动,有一周芯闻、名家专栏、招聘专栏、活动报道、人物访谈等多种资讯栏目,同时提供咨询、资源对接、市场拓展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