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GC到AGI赋能,智能座舱人机交互体验迎来新范式。不断训练、迭代的大模型,为智能座舱带来了更全面的感知能力、更准确的认知理解,以及更丰富的交互模态,显著提升了其智能化水平。“AI大模型的快速应用与迭代,推动智能座舱加速迈入‘多模交互’阶段;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技术,智能座舱的终极形态将是一个智能的移动空间,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包括融合安全、信息服务、娱乐、消费、互联等,推动汽车真正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FUTURUS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表示。随着车企们陆续将语音交互、手势识别、人脸识别、姿态追踪等多模态技术投入至智能座舱中,也意味着AI赋能下的人机交互迎来了新赛点。一方面,本土新势力仍然激进领先,凭借创新的多模态大模型等继续抢跑AI智能座舱。比如蔚来的NOMI GPT,通过构建多模感知、认知中枢、情感引擎和多智能体等技术框架,加速其智能座舱从单点功能向主动智能进化,显著提升了人机交互效率。另一方面,合资品牌开始反卷,尤其是历经价格战、油改电等多番尝试后,企图在智能化尤其是智能座舱等方面,通过自研或与本土供应商、车企合作等,挤进第一梯队。比如奥迪选择牵手中国车企上汽,官宣合作不到六个月即首发新品牌新车型AUDI E concept。据悉,该概念车配备了大尺寸的双联屏、全新样式的方向盘,还将搭载AUDI OS车机系统、AI大模型、智能应用生态等。而奔驰则自研MB.OS全新域控制架构,支持相同功能在不同车型上实现高度一致性。语音控制方面,奔驰MBUX虚拟助理唤醒只需要0.2秒、识别精准率高达97%;应用大模型GPT后可应对6大场景,对带有口音的普通话识别率提升20%。另外,车企们激战座舱人机交互背后,供应商层面,诸如华为、商汤等科技公司带着AI、大模型、云计算和生态系统优势进入市场,扩大了原本只有传统Tier 1参与的竞争局面。“一是智能座舱要求多领域协调,如AI、汽车电子、用户界面、自然语言处理等,这对供应商整合不同领域专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突破传统单一技术壁垒;二是大模型计算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如何平衡车载计算能力与成本控制,以及有效地利用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结合,都是业界面临的重要技术挑战。”博泰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AI大模型与座舱交互往何种方向升级?新一轮淘汰赛的竞争焦点在哪里?12月10-12日,以“「问道」整车智能”为主题,2024(第八届)高工智能汽车年会暨年度金球奖评选颁奖典礼,将在上海举行,以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话汽车智能化变局,谋求出路。届时,在「座舱」专场,来自主机厂、智能座舱各细分供应商们的行业专家们,将围绕AI大模型与座舱交互升级、AR HUD的进阶之路、HUD与人机共驾等主题,发表演讲并提出关于人机交互的深入洞见。很显然,汽车加速进入智能化时代,在人机共驾等因素驱动下,智能座舱对安全、便捷、舒适、丰富的交互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交互技术来看,无论是视觉、触觉还是听觉,都是重要创新方向。比如,视觉交互方面,HUD作为横跨智能驾驶域和智能座舱域的一项交互技术,其对于提升智能汽车用户体验的价值逐步得到了主机厂和市场终端用户的认可,有望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W/AR HUD新车交付264.14万辆,同比增长51.17%,继续保持高增速态势;10月创造年内标配交付量新高,更是连续两个月站上30万辆大关。
其中,自主品牌标配搭载W/AR HUD交付新车占整体市场的75.07%,带动FUTURUS、华阳集团、泽景、水晶光电、联合汽车等数家中国本土HUD供应商持续领跑市场。
在徐俊峰看来,以AR HUD为核心的交互技术在智能座舱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未来智能座舱内的人机交互界面或许只有一块主屏幕,而这块屏幕极有可能是AR HUD;HUD结合AR+AI技术,安全性、交互效果优势明显,是智能座舱必不可少和不可取代的交互方式。不过,随着HUD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也将加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HUD研发,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优化成本、提高研发及生产效率,以拓展市场份额,共同把蛋糕做大,是HUD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再者HUD产品涉及硬件、软件和交互等多个层面,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测体系,亟须加强产业链合作,应对数据安全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挑战,以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随着跨领域技术整合难度上升,以及AI模型对硬件算力的依赖,如何在硬件层面保障高效的座舱交互,也是一大挑战。例如,基于高算力SOC芯片,座舱域控制器将多个功能模块合并至一个功能强大的控制单元中,支持多屏流转、多模交互、多功能集成的车内交互场景,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如何提升座舱域算力的使用效率,提升数据传输速率。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交付达到344.47万套,同比增长108.83%;前装标配搭载率达到25.73%。其中,新能源车型贡献占比达到64.85%。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趋向座舱域控标配背后,随着芯片等选型趋同(高通平台搭载量继续大幅增长),Tier 1们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依靠单独的硬件规格,而是取决于座舱域控的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协同其他智能化功能的整体能力等。比如,蜂巢易创的IN9.1 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高通第四代骁龙数字座舱平台,单颗芯片支持多操作系统(QNX/Android),支持多达11个显示器、10路摄像头、2路模拟麦克风、6路数字麦克风、12个APA/UPA雷达,支持5路100M/1路1000M以太网、4路CAN(FD)、2路LIN,支持USB 2.0/3.0, WiFi 6E, BT 5.3,支持全栈手机互联:HiCar/ICCOA/Carplay/Android Auto。值得一提的是,IN9.1 座舱域控制器的硬件、结构、软件均采用了平台化设计;集成了全景声、AR导航、智能语音控制、身份验证、疲劳监测、车内监控、360环视、手势识别等软件算法;可基于场景拓展更多的控制,如内饰氛围灯、出风口、天窗等;3D场景视觉效果上更佳,体验感更强。功能方面,IN9.1 可实现在线导航、影音娱乐、BT&WiFi、手机互联、OTA升级,多屏互动、Switch投屏、AR/VR设备、AR导航、语音识别、多音区交互、视频会议、人脸识别、OMS、内容服务(喜马拉雅、爱奇艺、QQ音乐等),并集成360环视、车控控制、3D场景等。而哈曼的Ready Upgrade 以产品为导向,提供预认证和正式批准上市的驾舱域控制器、软件堆栈和软件工具。通过这些产品,汽车厂商可提供用户体验和实现车身适配,加速其产品在6个月内上市,有效缩短座舱域控制器生命周期成本,并实现座舱全系统的可升级性。具体到产品,哈曼通过预认证的全新IP69 Base座舱域控制器,面向多功能越野型车辆,专为恶劣环境而设计,可在单个显示屏上集合仪表和IVI功能,这使用户可以在连接的8英寸显示屏上选择他们喜好的观看内容。另外,其Advanced座舱域控制器,则为高端车型或想为现有车辆增加更多显示屏、更丰富安全功能以及互联服务的汽车厂商提供了优化的解决方案。由全新三星Exynos处理器提供强大算力,支持6块高分辨率显示屏实现独立的内容显示和交互体验,引入哈曼Ignite Store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应用提供按需访问的新功能和服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哈曼的Ready Upgrade已获某国内新能源自主品牌定点,法拉利也将搭载Ready Upgrade系列。总的来看,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相关软硬件市场,核心驱动因素都是用户体验。如何本着第一性原理,将终端用户需求作为座舱设计的首要输入,提供高效便捷的多模态交互,才是抢跑这一轮AI人机交互革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