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聊聊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的挑战与创新

原创 智驾最前沿 2024-12-02 08:40
编者语:后台回复“入群”,加入「智驾最前沿」微信交流群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测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自动驾驶测试不仅需要验证车辆的感知、决策、控制模块的独立性能,还需确保系统在复杂场景中运行的整体可靠性。然而,自动驾驶测试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场景生成的多样性与准确性、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精度验证、高效的时间同步机制,以及仿真平台与实际场景的匹配等问题。

康谋精心策划了“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系列直播”,旨在深入探索自动驾驶测试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前沿趋势,共同探索推动自动驾驶测试开发的有效路径!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免费参加直播课程!文末附本次直播具体内容介绍,欢迎查看!


自动驾驶测试的必要性与现状

1.1 自动驾驶技术的复杂性推动测试变革

自动驾驶系统的复杂性是传统车辆系统无法比拟的。以三级(L3)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为例,其运行依赖多层次的模块协同,包括感知模块的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决策模块的动态环境预测与规划、以及控制模块的路径执行与调整。这种复杂的技术需求直接决定了测试的必要性和难度。

感知模块是整个自动驾驶系统的“眼睛”,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这些传感器不仅各自存在技术局限性(如激光雷达在雨雪条件下性能下降,摄像头在强逆光下成像能力受限),其数据还需要通过融合算法实现一致性的环境感知。这种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时间同步和空间对齐提出了极高要求,测试任务也极其复杂。

决策模块需要对感知到的环境进行实时分析,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并规划安全路径。例如,在复杂的城市路口,系统需要同时考虑信号灯状态、周边行人动态、其他车辆行为等多种因素。决策模块测试的核心在于验证其规划策略的合理性和鲁棒性,特别是在意外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能力。

控制模块将决策转化为车辆的具体操作,例如转向、加速或刹车。控制模块的性能直接影响车辆执行的精度与响应延迟。测试过程中不仅需验证指令传递的准确性,还需确保车辆在极端条件(如湿滑路面、紧急刹车)下的稳定性。

1.2 当前测试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自动驾驶测试主要采用封闭场地测试、开放道路测试和仿真测试三种方式,但这三种方式各有局限,难以完全覆盖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需求。

1. 封闭场地测试:通常用于模拟标准化场景,例如城市路口、环岛通行、高速路变道等。这种方式能有效验证车辆在典型场景中的表现,但对长尾场景(低概率但高风险的场景)覆盖不足。

2. 开放道路测试:在真实道路上运行自动驾驶车辆,能反映系统在实际交通环境中的性能。然而,该方法成本高、效率低,同时受制于法律法规限制,难以测试高风险场景。

3. 仿真测试:通过虚拟环境模拟海量驾驶场景,是当前业界重点探索的方向。然而,仿真环境与真实场景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动态交通流模拟和极端天气再现方面,仿真测试的可靠性仍需提升。


场景生成技术的挑战与突破

2.1 场景生成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行环境极其复杂,包括不同的地形、天气、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等。一个自动驾驶系统若要适应所有可能的场景,其测试覆盖范围需要达到理论上的“无限复杂性”。现实中场景的多样性远超测试能力,尤其是“长尾场景”的生成极具挑战性。例如,一名行人在夜晚突然横穿马路的场景可能千分之一的概率发生,但对系统性能验证却至关重要。

场景生成的核心任务是精准建模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环境,包括:

1. 动态物体:如行人、车辆、自行车的运动规律和行为预测。

2. 静态环境:如道路的宽度、标志线、路边设施的多样性。

3. 天气与光照:如雨雪、雾霾、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照变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法规和基础设施差异也增加了场景生成的复杂性。比如,欧洲的环岛设计与美国的十字路口截然不同,对测试场景建模提出了区域化适配的要求。

2.2 场景生成的技术路径

场景生成技术经历了从人工规则设计到数据驱动生成的转变,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基于规则的场景建模

这种方法通过手动编写规则和逻辑来定义场景。例如,定义“雨天十字路口”场景时,可通过参数调整降雨量、车辆速度、行人行为等变量。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对生成的场景具有高度可控性,但其扩展性较差,难以适应海量场景的需求。

2. 基于数据驱动的场景生成

随着道路测试数据的积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真实数据中提取场景特征,并生成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成为可能。例如,生成对抗网络(GAN)可用于合成真实感极强的动态交通流场景,尤其在模拟复杂的城市交通中具有明显优势。

3. 自适应场景生成

结合测试结果,动态调整生成参数,以优化长尾场景的覆盖。例如,当系统在某类场景中表现出高误差率时,可优先生成类似场景以重点测试。

2.3 当前技术的瓶颈与展望

尽管场景生成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几个主要瓶颈:

1. 真实性与多样性的权衡:生成的场景需在真实性和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例如既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又能涵盖极端条件。

2. 生成效率的提升:当前高维场景生成计算成本较高,限制了大规模测试的实施。

3. 跨区域场景适配:针对不同地区特有的道路结构和交通行为,需进一步提升场景生成的区域化能力。

通过结合大数据技术与强化学习算法,场景生成技术有望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自动化升级,为测试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


多传感器融合测试技术的关键难题与解决方案

3.1 多传感器融合的必要性

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传感器融合是感知模块的核心任务,其目的是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的数据,生成统一且高精度的环境模型。这种多模态数据整合的优势在于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例如:

• 激光雷达在精度上具备优势,但在雨雪天气和远距离检测中效果不佳;

• 摄像头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但其深度感知能力有限;

• 毫米波雷达能够穿透雨雪雾气,但精度和分辨率较低。

通过融合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获得一个更加全面的环境理解,尤其是在动态场景中,如行人穿越、车辆并道等情况。然而,这种数据融合测试面临技术上的诸多挑战,尤其在实时性、精度和鲁棒性上。

3.2 融合技术中的测试难点

1. 时间同步:

不同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响应时间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激光雷达通常以10Hz或更高频率运行,而摄像头可能是30Hz甚至更高。时间差异可能导致融合结果的不一致性,尤其在高速场景下(如车辆在120 km/h行驶时,每秒差异意味着显著误差)。测试时需验证时间同步算法(如时间戳对齐)的性能。

2. 空间校准:

传感器之间的安装位置与角度不同,需要通过外参标定(extrinsic calibration)将它们的坐标系统一到同一参考框架下。测试任务包括校准误差的容忍度评估,以及在长期运行中因振动或环境变化导致的校准偏差监测。

3. 数据质量的差异性:

不同传感器的输出数据精度和噪声特性差异较大。测试需要重点评估融合算法如何处理高噪声数据对整体感知精度的影响。例如,摄像头在强光下可能会产生图像过曝,而毫米波雷达可能在金属物体周围产生多径效应。

4. 冗余与故障检测:

为提高系统鲁棒性,多传感器融合通常会设计冗余机制以应对单一传感器故障。测试需验证当某些传感器失效或性能下降时,系统是否能够通过其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补偿。

3.3 融合技术测试的创新方法

1. 多场景动态测试:

通过搭建动态测试场景(如可移动的行人假人、车辆目标),测试传感器在动态条件下的同步与融合性能。例如,改变行人速度或车辆间距,评估系统对不同距离目标的识别准确率。

2. 硬件在环测试(HIL):

在HIL环境中,传感器的输入由仿真数据提供,而不依赖于真实环境。这种方法可快速验证融合算法的正确性,尤其是时间同步和空间校准的鲁棒性。

3. 仿真与真实环境结合测试:

仿真环境用于覆盖极端场景,真实环境用于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对比仿真与实际测试数据的一致性,评估融合算法对不同场景的适应性。

4. 在线故障注入测试:

模拟某个传感器的失效(如激光雷达数据丢失)或噪声突增情况,评估冗余机制的有效性。例如,通过注入随机噪声或偏移,测试系统是否仍能保持感知的稳定性。

3.4 展望:融合技术的未来方向

智驾最前沿一位,未来多传感器融合测试技术的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自适应融合算法测试: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融合算法中的应用,如何验证算法在实时性和解释性上的表现将成为重点。

• 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测试:在V2X(车路协同)技术支持下,传感器将不仅限于单车内,还包括来自路侧基础设施的数据。测试需要覆盖跨设备数据传输与同步性能。

• 场景多样性覆盖优化:未来测试将更多依赖于自动化的场景生成技术,提升长尾场景覆盖的效率和质量。


高精度时间同步验证技术

4.1 时间同步的技术原理

自动驾驶系统中,时间同步是确保多传感器数据准确融合的基础。高精度时间同步不仅依赖硬件时钟的稳定性,还需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不同传感器间的时间对齐。

• 硬件时间戳:通过GPS时钟信号或车载硬件的时间戳机制,为每帧数据附加精确的时间信息。

• 软件对齐算法:通过延时估计或插值算法,在软件层面调整不同传感器的时间数据,使其在逻辑上对齐。

4.2 时间同步测试中的关键技术挑战

1. 延时评估与补偿:

测试需要评估各传感器的传输延时,并验证补偿算法的准确性。例如,激光雷达数据通常存在更高的延迟,测试需确保补偿后数据的实时性。

2. 时钟漂移检测:

不同传感器的内部时钟可能因硬件差异而出现漂移。测试需验证在长时间运行中,系统是否能够通过时钟同步协议(如PTP协议)维持高精度对齐。

3. 多路径传输影响:

在V2X通信场景下,信号多路径传输可能导致时间同步误差增加。测试需验证系统对复杂通信环境的鲁棒性。

4.3 时间同步验证的技术路径

1. 高频精度对比测试:

利用高频数据记录系统,实时对比不同传感器数据的时间戳偏差,分析同步机制的误差范围。

2. 动态场景注入测试:

模拟快速变化的场景(如快速转弯、紧急刹车),验证时间同步机制在动态条件下的表现。

3. 标准化验证工具:

使用标准化的时间同步评估工具(如专用时钟精度分析仪),验证系统的整体时间同步性能。


场景覆盖测试技术

5.1 场景覆盖测试的重要性

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应对千变万化的道路环境,这种复杂性使得场景覆盖测试成为关键一环。传统汽车测试通常集中在结构化环境中,如高速公路或标准化道路,而自动驾驶则需覆盖更多非结构化场景,如城市复杂交叉口、山区道路、恶劣天气条件等。场景覆盖测试的目标是尽可能模拟真实世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驾驶场景,确保自动驾驶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稳定性与安全性。

5.2 场景覆盖测试的主要技术难点

1. 场景复杂性和多样性:

场景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测试的全面性。一个典型的城市道路场景可能包括静止的障碍物(如停放的车辆)、动态的目标(如穿越马路的行人)、复杂的交通信号,以及道路标线模糊或缺失的情况。

测试需要评估系统在多目标、多干扰环境中的决策与反应能力。如何高效构建并覆盖这些复杂场景,是一项技术挑战。

2. 场景的可复现性:

自动驾驶测试中,如果某个问题或失败点被发现,测试工程师需要能够精确复现该场景,以进行问题定位与算法优化。然而,许多真实世界的场景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如雨雪天气中的道路湿滑程度。这对场景数据记录和复现技术提出了高要求。

3. 极端场景的测试覆盖:

长尾场景(edge cases)通常是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出错的关键。这些场景可能包括罕见但潜在危险的条件,如一只动物突然出现在高速公路上,或前方车辆在无信号灯的路口紧急掉头。覆盖这些场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

5.3 场景覆盖测试的技术解决方案

1. 基于仿真的场景生成:

使用先进的仿真平台(如CARLA、LGSVL),可以快速生成大量复杂场景。这些平台允许用户定义场景参数(如天气、时间、道路布局、交通流量),并模拟不同的目标行为。例如,通过设置车辆的刹车延迟,可以评估自动驾驶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与真实环境数据融合,仿真场景能够更贴近实际。例如,将从传感器记录的现实场景数据导入仿真平台,用以构建高保真测试场景。

2. 自动化场景扩展技术: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或增强现实技术,自动扩展现有的场景库。例如,从单一的城市十字路口场景生成多种变化版本,包括不规则的行人行为、车辆的异常行驶路径等。这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测试场景的覆盖率。

3. 数据驱动的场景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采集大量行驶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识别高风险或高复杂度的场景。例如,分析行车记录数据可以发现事故多发地点的共性特征(如复杂交汇口或盲区位置)。然后,针对这些关键场景进行针对性测试。

4. 可复现的场景重建技术:

使用激光雷达地图记录、视频分析及场景建模工具,将现实世界中的场景转化为测试环境。例如,某次测试中发现系统无法识别一辆卡车后方的低矮障碍物,可以通过重建该场景,研究系统感知算法的不足之处。

5.4 场景覆盖率的评估指标

在进行场景覆盖测试时,评估测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

• 场景多样性:测试场景是否包含各种典型环境(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乡村小路)。

• 环境条件覆盖:是否测试了不同天气(晴天、雨天、雾天)、光照条件(白天、夜晚、黎明)下的场景。

• 行为丰富度:是否涵盖了多种交通参与者行为(如车辆超车、行人跨越车道、自行车突然转向)。

• 长尾场景比例:测试是否针对可能导致系统错误的稀有场景进行了足够的覆盖。

5.5 场景覆盖测试的未来趋势

1. 动态场景自适应生成: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测试系统可以根据自动驾驶算法的表现动态生成挑战性场景。例如,当系统在某一类场景中表现较差时,自动生成类似但更加复杂的场景。

2. 分布式测试环境:

利用云计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共享的测试场景库。多个企业或研究机构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联合测试,从而共享资源与测试成果。

3. 场景感知驱动的实时评估:

未来,场景覆盖测试将进一步与实际道路测试结合,通过车载系统实时感知环境并判断是否为未测试过的场景。未覆盖的场景将被记录并上传至测试平台,形成闭环优化。


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的标准化与工具链开发

6.1 测试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性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与测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测试规范和评价标准。例如,全球不同地区对于自动驾驶的法规和测试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这种非标准化限制了自动驾驶系统的跨区域部署,并增加了企业的开发成本。测试技术的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测试效率,还可以为不同厂商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技术对接提供基础。

6.2 测试工具链的关键组成

1.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支持多传感器数据的同步采集、标注和分析。例如,针对激光雷达点云和摄像头图像,提供高效的时间同步和空间校准工具。

2. 仿真测试模块:支持场景的构建与运行,并提供对自动驾驶系统性能的全面评估功能。

3. 性能分析模块:针对感知、规划、决策和控制各模块,分别提供单独的测试评估工具。

4. 故障注入与调试模块:支持模拟传感器失效、数据延迟等场景,并分析系统的鲁棒性表现。

6.3 标准化的推进方向

• 数据格式统一:制定统一的多传感器数据存储格式与接口协议,便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

• 性能评价指标统一:明确感知模块(如目标检测率、误报率)、规划模块(路径最优性、平滑性)、控制模块(跟车误差、横向偏移)等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评价标准。

• 测试流程标准化:从场景设计、数据采集到性能分析,形成一套完整且通用的测试流程框架。


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7.1 基于AI的测试自动化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AI正在逐步融入测试领域,赋能测试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这不仅提高了测试效率,还在许多复杂场景中展示出独特的优势。

1. 测试用例的智能生成:

基于人工智能的场景生成算法,可以自动创建新的测试用例,覆盖各种潜在问题。例如,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被用来生成异常场景,如道路上的障碍物或非标准交通标志。通过与传统规则生成法的结合,可以大幅扩展测试用例的广度与深度。

2. 故障预测与根因分析:

AI系统能够在大规模测试数据中发现隐藏的规律并预测潜在问题。例如,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流中的异常模式,可以提前发现感知模块可能出现的故障。此外,AI还可以协助测试工程师进行根因分析,从而优化算法和硬件性能。

3. 测试数据的智能筛选与标注:

海量测试数据的处理和标注一直是一个瓶颈。AI算法能够自动分类和筛选数据,快速找到关键问题数据,并进行高效标注。例如,针对长尾场景,AI可以在未标注的原始数据中优先选择具有潜在危险特征的片段。

4. 实时测试反馈:

AI技术可以实时分析自动驾驶系统的表现,动态调整测试参数。例如,在仿真测试过程中,系统检测到某类场景下的失败率较高时,自动调整场景复杂度并生成更多相似场景以进一步测试系统。

7.2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正在成为自动驾驶测试的重要趋势。通过数字化方式精确重现物理世界,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测试和优化。

1. 高精度场景重建: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结合高精地图、传感器数据和3D建模工具,实现对真实道路环境的高度还原。例如,可以在数字环境中重建一个城市区域的所有道路、建筑物、交通信号和车辆流量,并用于模拟测试。

2. 实时数据同步与动态更新: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变化,数字孪生系统能够动态更新测试场景。例如,当某条道路新增交通标志或改变信号灯设置时,测试平台可以自动更新并重新运行相关测试用例。

3. 虚实结合测试:

在数字孪生平台上,真实车辆和虚拟车辆可以共同参与测试。真实车辆的行为会反馈到虚拟场景中,而虚拟车辆的动态数据可以被用来干扰真实车辆的决策。这种虚实结合测试可以更全面地验证系统在真实环境中的性能。

7.3 测试云平台的发展

随着自动驾驶开发的全球化,测试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基于云技术的测试平台逐渐成为趋势。

1. 分布式场景库管理:

云平台可以存储全球范围内的测试场景库,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地区的场景进行测试。例如,美国的复杂高速公路场景、欧洲的狭窄乡村道路,或东亚的拥挤城市交通。

2. 测试流程的协同化:

开发团队可以通过云平台实时共享测试结果并协同优化算法。例如,一家企业在中国道路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云平台迅速分享给美国团队,并进行联合优化。

3. 算力资源的共享:

自动驾驶的仿真测试对计算资源要求极高。通过云平台,企业可以按需租用高性能计算资源,避免自建昂贵的计算集群。

7.4 新型传感器与V2X技术的测试

随着传感器和车联网技术(V2X)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测试需要针对新技术展开更多研究。

1. 多模态传感器协同测试:

新型传感器(如光谱传感器或量子传感器)正在逐步应用于自动驾驶系统。测试需要评估多模态传感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协同性能。例如,夜间的热成像传感器与激光雷达数据的融合效果。

2. V2X场景测试:

V2X技术依赖于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其性能直接影响自动驾驶的决策效率。测试需要验证V2X通信的低延迟、高可靠性,特别是在信号拥堵或覆盖不足的条件下。

3. 动态环境下的适应性测试:

V2X设备在动态场景中的性能需要特别验证。例如,车辆高速通过某区域时,如何在短时间内接收到信号并完成相应决策。

7.5 自动驾驶技术伦理与隐私测试

自动驾驶技术不仅需要通过技术性能测试,还需在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接受严格的审查。

1. 伦理决策测试:

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情况下可能面临伦理选择,例如避让行人时造成乘客受伤的场景。测试需要验证系统的决策逻辑是否符合伦理要求,并能尽量降低伤害风险。

2. 隐私保护测试:

自动驾驶车辆会采集大量环境与乘客数据,这可能引发隐私问题。测试需要验证系统的数据加密、存储与访问控制机制是否符合国际隐私保护法规(如GDPR)。此外,数据匿名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也需经过严格评估。

7.6 测试技术与政策法规的融合

随着自动驾驶政策法规的完善,测试技术需紧密贴合相关法律要求。例如,不同国家对测试环境和数据记录的法规有所差异,测试平台需具备灵活调整的能力。同时,法规要求的标准化测试报告输出功能也需集成到测试工具中。


总结

自动驾驶测试技术是保障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核心。随着场景复杂度、技术发展以及法规要求的不断提高,测试技术正朝着多样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方向迈进。未来,基于AI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创新,以及全球化协作的测试平台,将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与普及。同时,伦理与隐私测试的引入也将为自动驾驶系统的社会接受度奠定坚实基础。在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自动驾驶测试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END --

智驾最前沿 「智驾最前沿」深耕自动驾驶领域技术、资讯等信息,解读行业现状、紧盯行业发展、挖掘行业前沿,致力于助力自动驾驶发展与落地!公众号:智驾最前沿
评论
  • 光伏逆变器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设备,它能够将光伏太阳能板(PV)产生的不稳定的直流电压转换成与市电频率同步的交流电。这种转换后的电能不仅可以回馈至商用输电网络,还能供独立电网系统使用。光伏逆变器在商业光伏储能电站和家庭独立储能系统等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耦合器,以其高速信号传输、出色的共模抑制比以及单向信号传输和光电隔离的特性,在光伏逆变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保了系统的安全隔离、干扰的有效隔离以及通信信号的精准传输。光耦合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其低功耗的
    晶台光耦 2024-12-02 10:40 98浏览
  • 戴上XR眼镜去“追龙”是种什么体验?2024年11月30日,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与三湘印象联合出品、三湘印象旗下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观印象”)承制的《又见恐龙》XR嘉年华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重磅开幕。该体验项目将于12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双向奔赴,恐龙IP撞上元宇宙不久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特别提到“支持博物馆、主题乐园等场所推动超高清视听技术应用,丰富线下文旅消费体验”。作为上海自然
    电子与消费 2024-11-30 22:03 86浏览
  •         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受哪些因素影响,要先看所用的温度传感器输出哪种信号,不同信号输出的温度传感器影响精度的因素也不同。        现在常用的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有以下几种:电阻信号、电流信号、电压信号、数字信号等。以输出电阻信号的温度传感器为例,还细分为正温度系数温度传感器和负温度系数温度传感器,常用的铂电阻PT100/1000温度传感器就是正温度系数,就是说随着温度的升高,输出的电阻值会增大。对于输出
    锦正茂科技 2024-12-03 11:50 64浏览
  • 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销量也是一路走高。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6.3万辆和1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9.6%。而结合各家新能源车企所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比亚迪再度夺得了销冠宝座,其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502657辆,同比增长66.53%。众所周知,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一举一动向来为外界所关注。日前,比亚迪汽车旗下品牌方程豹汽车推出了新车方程豹豹8,该款车型一上市就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成为SUV
    刘旷 2024-12-02 09:32 95浏览
  • 当前,智能汽车产业迎来重大变局,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呈现强劲发展势头。11月26日,在2024紫光展锐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汽车电子生态论坛上,紫光展锐与上汽海外出行联合发布搭载紫光展锐A7870的上汽海外MG量产车型,并发布A7710系列UWB数字钥匙解决方案平台,可应用于数字钥匙、活体检测、脚踢雷达、自动泊车等多种智能汽车场景。 联合发布量产车型,推动汽车智能化出海紫光展锐与上汽海外出行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发布搭载紫光展锐A7870的量产车型
    紫光展锐 2024-12-03 11:38 61浏览
  • 《高速PCB设计经验规则应用实践》+PCB绘制学习与验证读书首先看目录,我感兴趣的是这一节;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条经典规则,然后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公式推导图表列举说明了传统的这一规则是受到电容加工特点影响的,在使用了MLCC陶瓷电容后这一条规则已经不再实用了。图书还列举了高速PCB设计需要的专业工具和仿真软件,当然由于篇幅所限,只是介绍了一点点设计步骤;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还是元件布局的经验规则,在这里列举如下:在这里,演示一下,我根据书本知识进行电机驱动的布局:这也算知行合一吧。对于布局书中有一句:
    wuyu2009 2024-11-30 20:30 106浏览
  • 作为优秀工程师的你,已身经百战、阅板无数!请先醒醒,新的项目来了,这是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产品需求,ARM核心板中一个处理器怎么能实现这么丰富的外围接口?踌躇之际,你偶阅此文。于是,“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没错,USB资源就是你打开新世界得钥匙,它能做哪些扩展呢?1.1  USB扩网口通用ARM处理器大多带两路网口,如果项目中有多路网路接口的需求,一般会选择在主板外部加交换机/路由器。当然,出于成本考虑,也可以将Switch芯片集成到ARM核心板或底板上,如KSZ9897、
    万象奥科 2024-12-03 10:24 37浏览
  • 概述 说明(三)探讨的是比较器一般带有滞回(Hysteresis)功能,为了解决输入信号转换速率不够的问题。前文还提到,即便使能滞回(Hysteresis)功能,还是无法解决SiPM读出测试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说明(三)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为SiPM读出测试系统寻求合适的模拟脉冲检出方案。前四代SiPM使用的高速比较器指标缺陷 由于前端模拟信号属于典型的指数脉冲,所以下降沿转换速率(Slew Rate)过慢,导致比较器检出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尽管比较器可以使能滞回(Hysteresis)模块功
    coyoo 2024-12-03 12:20 70浏览
  • RDDI-DAP错误通常与调试接口相关,特别是在使用CMSIS-DAP协议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 硬件连接问题:     检查调试器(如ST-Link)与目标板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     确保所有必要的引脚都已正确连接,没有松动或短路。 2. 电源问题:     确保目标板和调试器都有足够的电源供应。     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符合目标板的规格要求。 3. 固件问题: &n
    丙丁先生 2024-12-01 17:37 80浏览
  • 11-29学习笔记11-29学习笔记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
    youyeye 2024-12-02 23:58 51浏览
  • 遇到部分串口工具不支持1500000波特率,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修改,本文以触觉智能RK3562开发板修改系统波特率为115200为例,介绍瑞芯微方案主板Linux修改系统串口波特率教程。温馨提示:瑞芯微方案主板/开发板串口波特率只支持115200或1500000。修改Loader打印波特率查看对应芯片的MINIALL.ini确定要修改的bin文件#查看对应芯片的MINIALL.ini cat rkbin/RKBOOT/RK3562MINIALL.ini修改uart baudrate参数修改以下目
    Industio_触觉智能 2024-12-03 11:28 38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