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钢锯岭》剧照
极石汽车究竟靠什么生存?
这家智能科技的汽车公司,旗下首款产品极石 01 上市交付不到整一年。而它们真正宣布开始造车是 2023 年的 8 月。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到今天也不过是一年出头的时间。
面对从 2016 年开始井喷,而在酝酿期则是更早之前的新造车崛起时代,极石汽车是真正的后来者。
品牌打造最好的时间点,领导人塑造最黄金的时期,乃至国家对新能源补贴的助推期统统错过。
与此同时,很多人也认为,造车产业已经是资本市场的真正销金窟。流水一般的钱投进去,可能真正获得的只是台面上风光的那两年。
百亿注资,几百亿亏损,对于新造车产业来说,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行业里直观的例子很多「拜腾、威马」,最近的一个处在危险边缘的品牌是哪吒,按照最近的公告来看,哪吒已经基本放弃了在中国市场的宣传声量,全面冲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巴西这样的海外市场。
但外界对于他们的推测是——今年的广州车展,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届。
所以,如果要说外界看好,这件事情对于可能销量维持在一年万台左右极石来说,实在很难沾边。
但,不看好,并不代表做不好。
同样在广州车展上,极石向外界展示了他们的健康生存之道。
人们已经习惯了,规模才是新造车的生存之道。
或者说,对于任何一家造车企业来说,以规模求生存,以规模求降本,以规模求利润是一个正向思考逻辑。
一个最正面的例子在于比亚迪。
去年,比亚迪实现了以超过 300 万台的全年总销量,正式挺近全球十大汽车集团,并位列第九。
这个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规模数量庞大的「迪粉」们给与的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比亚迪自 2003 年正式开始造车之后,沉迷于的全产业链自研之梦。
全产业链自研的逻辑,首先在于科技自强不依赖于外部供应商,但更重要的逻辑在于全产业链的自我掌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压低成本,形成产业闭环。
而由此带出的车价空前降低,则是他们在今年的前三季度再次销量突破 274 万辆,从而可以稳破去年的记录。
其他厂商的逻辑也是如此,规模换成本,销量换市场,甚至可以因此加入价格战。但他们没有比亚迪的积淀,从而只能用亏本烧钱的办法来维持规模。这显然不是极石汽车的打法。
销量不是极石追求的第一目标,或者说销售的价格也同样不是。
极石的定价对于一个毫无名气、也似乎没有网红老板背书的企业与汽车品牌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国内 35 万左右、海外 50 万元左右,则又几乎可以和任何一个高端品牌的产品价格来进行对弈。
这在很多品牌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但极石似乎也并不急于去追求更大规模的市场声量与销售数量。
按照他们官方的说法,从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正式亮相,再到今年 8 月,极石整体销量稳定在每月 500、600 台左右。几乎是一个放在其他新造车身上可以被判「死刑」的数据。
同时,他们所追求的销售数据上升,则基本稳定在希望 35 万元左右的终端 SUV 能够在明年,实现 1500-2000 台的销售数据。
如果说换到 4、5 年前,这个数据绝对可以实现下一轮优质融资的达成。
只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则完全不够看。
但极石的信心来源在于,即便是保有这个销售数据,他们依然可以实现一定量的盈利,甚至保持财务水平保持稳健。
其原因,毫无疑问在于他们很好地控制了规模。
内核稳定、不盲目,是一个如今在汽车圈非常难能可贵的管理风格。
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说,我们刚刚看到的每月 500-600 台的销量数据,是精确到产线上的排产数据。不盲目地多造一辆车,而是根据需要,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生产,是企业健康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极石身上,你是否看到了当年丰田喜一郎所提倡的「精益生产」的影子?
与此同时,控制规模的体现并不仅仅只在生产线上。
到目前为止,极石汽车企业的规模维持在 1200 人左右的团队,而其中还有 300 人是一线销售。
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制造、从财务到传播,再到市场拓展,他们仅仅用了 900 人的团队。
这放在其他的新造车势力,动辄几百人同时入职,上千人同时优化的壮观场面,几乎完全不可能出现目前的极石汽车身上。保证每个岗位都拥有最精干的工作力量,最高效的协作团队,是将成本无限压低的最有效方法。
当然,这并不表示是极石不会逐步扩大的状态。
按照官方的计划,明年极石的整体规模将可能扩大到 2000 以内的人数。很明显,这又是一个经过精益计算所得出的扩张规模与速度。
同样的,这种扩张也会让人很快相信,将会为极石带来同样高效的工作模式。
对于很多规模以上的车企而言,这种销量数据与扩张速度,很难让人相信能够让企业良好运转,健康发展。
但就目前而言,我们似乎可以期待一种以极石的方式运转的汽车企业。轻资产运营、精益化生产,高效率运转。
对于任何想要造车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反例,也是新造车可能可以活下来、活下去、活漂亮的新道路。
如今汽车产业如何来评判是否是强者,最直观的方式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规模、销量与市场占有率。
而一个隐性的标准,可以在未来引发逆袭翻盘的标准是,车辆究竟应该怎么造,科技的含量应该占多少。
这是特斯拉与小鹏的领域。
事实上,特斯拉一直在做的是订立一个标准,不管这个标准是否成熟,技术是否已经可以满足这个标准。如果说有人擅长画饼,那么特斯拉擅长的是一边烤、一边画。
而何小鹏要做的,是给大家信心,美国车能做的科技,我也能实现本地化生产。至于后面跟着的,则更多时候属于「可能我没办法做到这一步,但要卖车、我必须得有」。
所以,按照常规标准来评判极石汽车,可能是弱的。他们不造城市 SUV、不做续航测试、不做智能驾驶体验、更不要谈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了。
但所谓的「弱」,在内核稳定,路线清晰的品牌心中,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应该要造什么样的车。
极石从诞生起就赶上了两波风潮,一波是以「方盒子」为代表的 SUV 汽车设计风潮,包括了比亚迪的仰望、方程豹、奇瑞的山海、长城的坦克走的都是这个路子,且看起来走得都还挺顺畅;另一条,是由理想带动起来的增程、混动体系的能源形式,以解决纯电越野车在户外、乃至更偏远的地区遇到的补能困境。
事实上,极石又压对了。
就在近日,工信部也明确表示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厂发展合力」。而极石,明确踩在了这个风口之上。
至于智能驾驶辅助这类的技术,在并不打算在现阶段全面铺开摊子的极石看来,其实是可以放一放的。
按照极石的理解,ADAS 真正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技术也并没有在全部的市场进行普及。而在他们的造车逻辑中,「如果我们要打造户外生活,我们的车它有什么关系?」
基于这个思考逻辑,极石打造了床垫、尾门、厨房这些配置,以提供更丰富的户外越野生活场景的选择。
这种选择,在中国以外的更广泛的市场中得到了验证。
当极石进入中东市场的时候,当地用户会很自然地将它视作「陆巡、卫士」的杀手,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认可与评价。
而之所以活得这样的评价,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他们更不重视机械素质,而不是能源形式、智能科技。
依靠这种打造思路,极石迅速在全球多个市场站稳了脚跟。截止到本月,整个阿拉伯半岛,极石汽车已经在所有的国家和核心城市全覆盖。
比如,在中东最重要的汽车市场阿联酋,今年 1-10 月极石 01 的销量高居全地形豪华 SUV 第三位,市占率超过 15%,而且还是阿联酋警察局指定用车。
与此同时,位于中亚的几个市场也开始快速增长商量,其中哈萨克斯坦明年预计将会为极石拓展 4 位数的新车销量。
很显然,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销量数据,但按照极石海外卖的比国内贵的整体定价策略,以及他们对于单车利润率的追求,至少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健康的、良好的市场开端的结论。
按照极石的计划,目前的销量占比,国外大概占 1/3 不到,明年可能会往 46 甚至 55 的方向去推进。而当海外市场成熟并健康运转之后,极石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反哺国内市场,并通过这种声量传播来助推国内市场的销量进一步提升。
现在,我们可以反过头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极石汽车靠什么生存?
首先,不盲目地追求短期内的高速扩张,明确自己的产品打造路线图。
其次,搭建一支精干的队伍,高效地推进精益化的生产,明确自己的产品定位,不盲目跟风,稳定自己的内核,找准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以期实现单车利润的最大化。
最后,找对了自己的技术路线,找到了最合适自己、最合适户外越野用户、也最合适目前国内、国际技术路线演进的造车技术。
当然,对于极石来说,放在前路上的困难依然有很多,但只要路线正确,推进坚定,执行高效,持续进化,极石必然能活下来,也必然有能力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