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行业逻辑,首先必须界定好行业的“概念”。对于低空经济,我给出的定义是“依托低空空域、以航空器为主要载体,开展的经济活动”。
可以看得出来,低空经济是一个大概念。
首先涉及低空空域,其次载体为各种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再次得是经济活动。
所以必须澄清一个事实,低空经济不能和eVTOL划等号,所涵盖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上一世代的工业无人机和农业无人机,以及更上上世代的直升机、滑翔机、飞艇等等。
而且低空经济必须得是经济活动,那些自娱自乐的“低慢小”消费无人机活动,非但不能算低空经济,反倒是妨碍低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天津机场事件会打乱低空经济的节奏)。
而对于大众普遍关心的空域管控问题,现在看已经不是最大的障碍了,不管从最新的消息——“六个试点城市初步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地方政府”,还是去年12月份公布的《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真高300米以下的G、W空域为非管制空域,都表明空域管理已经开始循序渐进地放权了。
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还在征求意见中的《空域管理条例》,一旦实施,一切就将尘埃落地。
但确实如大家担心的那样,空域毕竟涉及到的方面很多,需要协调对民航、军用及其他行业的影响,逐步试点放开,不断评估开放低空带来的影响,所以这些动作,可以看作是不断探索前行。
但投资机会也随之存在,低空经济既然要发展,而且是安全有序可控的发展,何不去关注一下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无人机反制厂商的机会?
关于低空经济商业模式的问题,低空经济注定是有序、可控、安全地发展,第一阶段肯定是ToB和ToG模式,采用固定线路运营或者景区旅游观光的模式入手,距离ToC还为时尚早。
低空经济,不但要低空,更要经济。
所以低空经济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程度,还需要看其经济性,只有满足了经济性,对于行业的变革才有价值。
所以不管是工业无人机、无人机外卖、eVTOL载人、eVTOL载物、eVTOL旅游观光……所有的应用场景,第一性原理都要考虑经济性。
而且从目前低空经济发展节奏看,短时间内对于普通人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建设初期的成本投入,还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随手“打飞的”的想象,属于大家对于低空经济的过度乐观预期,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说,还很难实现,只能算一个遥远的愿景。
大众对于eVTOL的担忧,除了空域管制外,第二个就是安全性问题了。有群友在群里说,“这个行业最麻烦的一点是,你费劲全力搞出来的不摔的飞机,友商摔一架死了人,行业就全玩完。”
确实是这样,就跟新能源汽车一样,也是在跌宕起伏中不断曲折发展的,当年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每每都是会上头条的,随着技术进步、心态的麻木,大家的接受度才慢慢提升上去。
大众对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事物,第一阶段大部分都会持有抵触心理,并不代表着低空eVTOL不安全,相反,经过严格适航认定的飞行器,反倒是所有交通工具中安全系数较高的选择了。
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适航证环节的把控了吧,但愿eVTOL中别出现消费级芯片……(我不是在蛐蛐新能源汽车)
关于飞行器的价格因素,其实价格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取决于供需,一方面取决于规模效应。
从规模效应角度,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低空eVTOL还处在试点阶段,尚未放量,后面随着各种场景应用的普及,也会对上游成本优化带来正效应。新能源汽车早期,也是价格和成本高的离谱,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产业发展,特斯拉依靠早期的品牌效应带来的高溢价,后期的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才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龙头。
从供需角度,目前eVTOL的可选择空间较少,几百万的高价对应的是60%以上的毛利率,后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拿到适航证,竞争激烈,价格会逐步回落。
我个人预期,eVTOL的价格,如果能降低至中档汽车的价格水平,才会有大众市场,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出行工具。
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eVTOL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觉得这个时间会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