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化债”到底是不是经济刺激?
10万亿怎么来的呢?根据财政部最新的安排,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来置换隐性债务;连续5年从新增专项债中,每年8000亿元,总量4万亿元的资金用于“化债”。
所谓“化债”,化的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最典型的就是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城投债。
有人说,这不就是债务的增加和置换么?归根到底还是债,谈不上什么经济刺激,跟当年给大家大把撒钱4万亿相比,不是一回事儿。
可是,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啊?每年财政收入满足不了支出需求,赤字都4万多亿,就算是给大家发钱,不也是政府举债么……
所以财政刺激的手段本质上都是债。
为什么说“内债不是债”?因为政府背书下的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安全系数很高的,存量的本金基本上可以说是不用还的,到期借新还旧,财政收入只要能覆盖利息成本,就可以良好运转。
“化债”的目的,是政府出面背书,短债化长债,高息化低息,让债务重压下的地方经济缓一口气,让嗷嗷待哺的政府工程供应商看见点回头钱。
大家手头上都有钱了,钱流动起来了,经济才能算有活力。
否则,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堆债压垮地方经济,老话儿说得好,“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就可以看出来财政收支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政府的工程款支付了,包工头拿到钱,不管是发了农民工工资,还是放在自己兜里,归根到底都是存银行,银行再按照存款准备金率放贷,贷款方的资金支付给客户,又存入银行,银行再按照存款准备金率放贷……
周而复始,一笔资金起到了十倍的杠杆作用,这就是经济刺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