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姥爷
自媒体时代,“传播的权柄”分散到了每个人手中。对广告主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用户即媒体,媒体即用户。广告主们一边享受着降本和简化的双重福利,也发现传播效果被快速抵消和无疾而终。如果说在这个难以估量其力量的群体传播时代,空间和自由是传播者的根本,那么对于广告主而言,是否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出面,将前者集束化、系统化,让“传播—成交”之间链路更为清晰和稳固?
如无意外,再过几天,我的朋友圈将会出现“又是一年广州车展”之类的感慨。
在几年以前,国内三大车展就有了如上例行公事般的疲惫论调。“北上”主打品牌和新车发布,广州车展主卖的“分工”已经延续多年,即使是年复一年的轮回,也能让汽车媒体们进入机械化运作的状态。
同样在惯性思维里兜圈子的,大概还有不少主机厂。进入2024年,“卖车”从来没有这么难过。而与卖车紧紧绑定在一起的就是“营销”,“别人做的我都做了”,该拍的视频,该做的直播,该做的长测,都做了,可是车没卖出去几辆。难道就因为我不是雷军么?
十几年前,赵本山一锤子砸在轮椅上喊出那句著名的台词“成交”时,大概谁也没想到如今“如何成交”是让众多车企高管手心出汗的题目。
从互联网造车到互联网卖车
“互联网造车”这个曾经似是而非的词汇,如今与新势力造车挂钩在一起。而紧随其后出现的,并且如今以“产业分工”形式延续至今的,是互联网卖车。
说互联网卖车并不合适,不少走撮合交易路线的先行者都在这个概念上栽过跟头。即便在直播带货最火爆的年份里,汽车都从未与其擦出过火花。
反而是汽车反向带火过一批主播,无论是从传统垂媒自立门户的媒体人,还是因智能化大力发展而找到渠道进入汽车圈的跨界科技评论者,或者是网红和主播,都能在汽车身上分到一杯羹。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汽车与媒体之间的被动选择,就因为是被动选择,所以这种传播带有一定的自发性。
自发性给主机厂控制舆论风向、口径和传播正面信息带来了难度。同时,自媒体集群一方面证明汽车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仍然停留在传播层面,离带货成交还有距离,他们仍然只能作为传播链上的一环,即产业分工,如同汽车制造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也给予主机厂一些提示,即传播仍然是需要系统化的。
高质量内容的吸引力
2024年卷的不止是价格,还有营销和传播内容。这种自上而下的带动效应很难避免,但也反映出受众端的需求。怎样将营销性质的传播与观赏性结合在一起,是策划者们面对的永恒矛盾。
因此,这两年圈子里出现不少标新立异的厂商活动,如航母掉头(不是航母调头,是汽车在航母上急行调头),与飞机竞速,飞跃峡谷,弓箭穿刺试验电池安全等等。种种让人瞠目结舌的创意,背后其实折射出厂商的焦虑,及迫切打出差异化的意愿,奈何却因其投放渠道没有找准,最后事倍功半没能进行最大化的扩散。
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汽车自媒体群的兴起,无论参与者来自于哪里,他们能够被用户所接受是因其对汽车本身内容的分解和加工,辅以个人魅力和传播风格,最终对用户构成吸引力并形成互动。
这个特点引发的思考是传播层面的破壁,汽车内容的“软化”或者说大众化,让受众了解汽车内容不再局限于垂类媒体,而是无处不在,当然也就从最基层的线上社区滋生出来。
而这类社区甚至不必是传统的论坛或车友会,后者往往是对于有定向选择的车友的探讨空间,或就是在售后阶段的主动选择。在前期种草阶段,受众往往更依赖瞬间印象,而这种瞬间印象往往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偶遇或邂逅式的。
具有社交属性的传播阵地,比如微信,实际上给了主机厂相当大的发挥空间。只需要找到相应的调性和口吻,一个主机厂体系中的方方面面的人物,都能产出内容来与受众形成对接,而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比如某日系厂商就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过公司在夏季的高温补贴,如果与该主机厂矩阵式发布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效应就不是加减法式的数学题了。
碎片化信息往往被视为互联网时代传播的缺陷,也是记忆的大敌,热点的反面。但若将其加以整合利用,也未尝不能成为主机厂在一筹莫展之际的传播蹊径。
广州车展应该怎么玩
回过头来再聊聊广州车展。作为年终结算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车界盛事,虽然忙碌奔波了一年的汽车人难免生出审美疲劳,也需要正视其所蕴含的流量和价值。
关键之处在于如何看待广州车展。虽然后者一直致力于比肩北上,摆脱卖场的形象。但地位其实是不重要的,从前就事论事、战略发布、年终总结的固定场所,如今可以作为抛砖引玉的话题起点,制造一个舆论场,寻找一个平台,然后看看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成交”并非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依靠线上传播、视觉认知、共鸣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系统过程,如果能将这个线性过程缩短,将排列式的过程立体化,变为矩阵,还是可以在广州车展传播有效期内有所作为。
而且,不仅仅是传播内容可以做成矩阵,传播形式也可以是矩阵式的。一个内容丰富的APP可以涵盖不同组件,在不同组件内不仅涵盖的信息是多样的,所呈现的信息形式也不同。
这些组件可以在各自场域内对用户进行结缘式的推送传播,在初步种草之后再进行深层次沟通,迈出交易的重要一步。
以微信为例,从朋友圈、视频号、公众号到搜一搜等,形式涵盖图文、短视频、信息流等,从品牌、经销商,到主体内部各个层级的人,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传播形式和传播主体可以进行各种组合,同时这些组件之间也可以互通,来对受众进行种草及之后一系列的动作,在社区内完成内循环。比如,直播是当下品牌热衷的大事件营销方式,那么直播间的“入口”就应该不止一个。
当广告主A投放了一条朋友圈广告(实质上可以是直播间链接),首先服务商基于部分用户平时的习惯和喜好,归拢出“行业兴趣人群”,进行定向投放;同时,在朋友圈看到该广告的人群可以凭借点击画面直接进入直播间;而正在同时段浏览视频号的用户,也能在信息流外显的小窗进入同一阵地;当然,正在观看直播的用户本身也能设置自身状态,引导好友进入直播间,增加曝光率。
上面的案例说明,如果链路之间是通的,那么在同一营销事件辐射下的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曝光点与事件结缘,形成初步种草。
后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思考
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阶段,到网络媒体强化了即时性和互动性,再到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属性,作为主机厂应该作何展望呢?
上面已经讨论过碎片化属性的弊端。如果说能从这种弊端之中看到什么积极之处,就是一个具备统治力的社区APP能够对此碎片进行整合,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递推给用户,从而与主机厂产生化学反应。
这种整合本身并没有打破碎片信息的本质,只是将其约束起来然后进行定向或试探性推送,维度的丰富性是最大优势,它保证了覆盖面和从0-1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次广州车展前夕,生态型的具有社交属性的传播手段仍然是值得主机厂关注的方式。在后自媒体时代,传播形式越发呈现出无关对错的性质,而只在于所拥有的用户群基数,及对其影响方式。
红如雷军,也需要在自我、产品、客户关系和伙伴关系等多个方面打造传播话题;争议如魏建军,也选择了微信视频号,在其中多个入驻媒体上进行直播(魏建军的周末)。
正是鉴于所拥有的用户群基础和社区传播本身具备的互动、轻松属性,不少主机厂逐渐将传播阵地从自媒体身上转移到微信的阵地上。以视频号为例,它的推送逻辑有基于好友的点赞、在看,有基于关注的品牌主动传播,也有推荐。以传播手段多样性去应对用户处理信息的各种可能性,来触发用户与品牌间的结缘。随后在算法加持和针对本次广州的流量扶持下,来引导用户完成种草和意识层面的巩固。
写在最后
应该说,能源形式、新旧势力、品牌众多、以及难以计数的自媒体传播,都给车企传播添加了变数。也许正因如此,受众在关注自媒体的同时,也会更依赖群体。从这个角度讲,也许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整合机构,才可能去获得用户对于互联网的信任,也会成为主机厂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