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号宋
最近关于汽车座舱创新的讨论和质疑声挺多。
最著名的就是日前极氪副总裁发布了一段在极氪MIX里吃火锅的视频,来展现新车去掉B柱,再增加对坐设计和对开门设计后的各种便利性,却被不少人吐槽不安全,更让人联想到《让子弹飞》里的经典情节。
还有一个多月前大秀车载马桶的极石汽车,让不少网友质疑:这种在房车才见到的“顶配”,放在SUV里合适吗?会不会过于奇特异味扑鼻?
大家一边吐槽如今座舱内饰设计过于千篇一律,一边又吐槽某些新内容过于奇葩让人难以适应。所以汽车座舱的革新该何去何从?
汽车座舱变化慢是常态
但“技术爆炸”也是必然
为什么说汽车座舱变化缓慢是常态?因为汽车研发投入是存在优先级的:三大件>外饰设计>内饰设计。
不论是旧三大件时代(燃油车时代)还是新三大件时代(新能源车时代),基本都延续了这套模式。只不过后者的座舱添加了更多智能化功能,但基本内饰格局几乎没有怎么改变。
除了按键去物理化,现在的汽车和15年前的汽车真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就拿比亚迪来说,2010款比亚迪F3 DM和2025款宋PLUS DM-i就没啥明显代沟,经典的仪表板+前后排座椅固定布局。
但《三体》里说过:“人类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地球生命史长达几十亿年,而现代技术是在三百年时间内发展起来的,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发展,是爆炸!”可见技术发展是存在关键期的——虽然大部分时间发展缓慢,却能在短时间内突然爆炸。
汽车何尝不是如此。
据传,中国古代车辆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初大禹时代。奚仲制造出了具有车架、车轴、车厢外加两个车轮的中国第一辆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古代车辆都以圆形木板为行走部件,称为“辁”,而路上交流基本靠吼。而现代汽车发明至今也不过139年,却飞速发展到“移动的家”与“可互联万物”的地步。
所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爆炸是必经之路。
那未来的优秀座舱,能在哪些维度实现“技术爆炸”?哪些路已经基本走到头了?接下来不妨一起来找找驱动“技术爆炸”的关键。
发生座舱“技术爆炸”最有可能的三个维度
其实,汽车座舱的设计思路可以为三个维度,它们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技术爆炸。
使用安全方面:从物理结构安全到信息安全
说实话,座椅方面曾经最大的改变是1907年,凯迪拉克将长椅造型座椅直接改成沙发式座椅,仿佛把客厅沙发直接搬到车上。
但很快的大家就发现这类沙发的动态支撑性差,更别说在鞭打测试中没办法保护肩颈。所以这种“家用松软大沙发”很快就彻底从汽车中消失了。
除了座椅,现代汽车几乎把座舱四周都安排了安全气囊。大家的竞争思路基本相当——覆盖面积更大的安全气帘、保压时间更久的安全气囊。
所以从发展情况看,现代汽车内饰件相关的物理安全维度基本到头。要说未来座舱安全的关注重心是什么,肯定会是信息安全,它也是现阶段最紧迫的需要。
如今座舱内有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如麦克风、摄像头等),好处是语音控制能力越来越强。比如在开车中,通过语言控制座舱各种功能,比物理按键控制更方便。
但人在车内的一举一动很容易被监视,使用习惯也不断被车机学习,这些都有可能发生信息泄露。现在已有了一些解决办法,有些品牌的摄像头配置了可手动关闭的盖板……但大家觉得够不够呢?
使用便利方面:从“挖空间”到“活空间”
过去,我们在突出座舱便利性时特别在意魔术空间。
即主副仪表板挖空心思变出各种方便储物的空间。除了储物,挖出的空间还能填补一些新配置,比如前排座椅挖出一部分空间后,还能设计一块桌板给后排。
而所谓“活空间”,是希望让车内有更多想象力,把原本不能动的东西统统动起来。
所以再看极氪MIX。“对开门设计+移动中岛+前排座椅可旋转”——就是这套思维。消失的B柱更方便进出,特别是野外露营时,连帐篷都不需要支开,直接用它舒服得多。可以移动的中岛,前排前后移动更方便,后排也能共用资源。前排座椅旋转过来后,前后排组成的对座,又可以有无数玩法。
极氪说他们在车门内藏着两根“B柱”,此说法见仁见智了,行业并没有规定与车身固定连接的才是“柱”。
当然,大家肯定会说“B柱”消失可不是说着玩的,它会彻底改变车身碰撞安全的防御逻辑,稍有不慎就会翻车。
但我注意到,该车辆的车门,在顶部与底部均配置铰链作为支撑结构,尤其是底部铰链设计得相当粗壮,并且为双铰链配置(显然是为了承受主要的重量和压力),顶部铰链则主要用于车门开启与闭合的定位,同时也分担一定的承重任务。
相较于导轨式设计,这种铰链结构的好处在于不会给车身带来视觉分割感。此外,考虑到车门是两侧侧滑开启,因此即便考虑使用滑轨,前门也不具备相应的安装条件。
至于安全方面,极氪MIX先是进行了侧面碰撞测试,紧接着又进行了模拟集装箱压迫的车顶碰撞测试,这两招着实出乎我意料。因为这两项测试正是此类车型最薄弱、最怕面对的工况,而极氪MIX一次性全部测掉了。
结果显示,碰撞中1.7吨重的台车以60km/h的速度对极氪MIX侧面进行碰撞,随后使用2.2吨的集装箱从4米高空自由落体砸到车顶。测试完成后,试验车辆车内空间完整性很好,车辆前门和尾门也可以正常打开。
其实不仅是极氪MIX,未来座舱便利的关注重心必然都会向“可变形”靠拢。很多概念车已经给我们展示过了——比如沃尔沃360c概念车,就是可以拓展为工作和安睡两种模式。
又或者最近理想推出的悬浮桌板,采用无桌腿悬浮形式,让车内过道保持畅通无阻。据说这个悬浮桌板已经卖爆了,各位理想车主还能买到吗?
使用舒适方面:从单维舒适性到多维舒适性
汽车座舱在突出舒适性时,其实很容易遇到矛盾,因为会顾此失彼。
比如汽车配全景天窗,能增加开扬感,特别是现在的汽车窗线越来越高,顶部开扬感越来越重要。但新能源车普遍流行的无天幕全景天窗在夏天集体遭难,日光浴贼难受。
是厂家不懂吗?还是厂家又开始打算教育消费者了?
也不全是。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太厚,导致地板很高挤压到头部空间。而有天幕的车型,天幕比车顶会高出3-5cm,纵向空间就被拉出来了。
当然,如今天幕不抗热不是无解的。比如蔚来EC7全景天幕采用"透而不晒"倒是一个新思路——采用第三代柔性电致变色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做大面积曲面调光的EC技术。
总结
毫无疑问,汽车座舱设计正处于变革期,虽然面临诸多质疑和挑战,但历史经验和技术发展趋势表明,座舱设计的确将迎来技术爆炸期。
但汽车座舱大变革的前提,是车企必须要关注的使用安全、便利和舒适三大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设计和技术突破,才能打破内饰设计僵化的局面,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驾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