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伊
这两天汽车圈热闹非常,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小米SU7 Ultra在纽北一骑绝尘的小新闻。
新闻虽小却引发了诸多争论。一是有人说小米SU7 Ultra用猛烈改装跑的纽伯格林,其实跟80多万买到手的量产版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儿?二是这80多万的售价让米粉们接受不能,倒让车圈老司机们倒吸一口凉气。
不管怎么说,雷军还是走了一条品牌向上兼容的路——当然,很多人说雷总走了一条让别的车企无路可走的道儿。
事实真是如此?
那你也太小看如今的中国车企了,人家完全没必要挤雷军那条路啊。就比如刚发布的雷神EM-i超级混动,无疑就是吉利自己闯出的一条新赛道,更是吉利成为全球大厂的重要转折点。
先扯开说几句。
毫无疑问,吉利集团旗下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最独特的路在走——性能交给了路特斯,设计smart可以有,安全有沃尔沃独步天下,就连年轻动感,领克和极氪也都自有一套。
吉利目前最想要的,无疑是回到那条过往民营车企第一的康庄大道。
可就目前看,比亚迪用混动暂时抢到了一个很好的身位,甚至已经开始蚕食全球市场。而以海外市场为最重要战略支点的奇瑞,则在这两天出口了第150万辆车。
所以,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吉利都面临挑战——如何快速抢到入门级、最跑量的市场的头部位置,重新遥遥领先。
技术路线是最合适的突破口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的新能源领域,混动车无疑是最重要的品类。
没有焦虑,续航超强,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相对更强的保障。因此,雷神EM-i超级混动成为吉利的技术与基数突破口,非常合适。
的确在此之前,吉利雷神的整体核心技术主要聚焦在EM-P之上,但EM-i并不是要替代EM-P。因为他们分工很明确,三挡结构的EM-P主打节能+性能,而单挡结构的EM-i主打极致节油。
虽然技术性能出色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但后者无疑更属于跑量——能以更经济的制造成本,实现大规模的汽车产品量产。
简单来说,也就是技术更新成本更低,让企业在价格制定过程中赢得更好的可操作空间。
在此之前,吉利一直没有p1p3单挡的插混路线,也没有适合中低端车型的独立纯电平台。而在主力车型上跑量的浩瀚平台,其实并不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有竞争力的市场售价。
现在,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
更重要的是,当吉利开始使用EM-i技术后,车辆性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提升。比如,这次EM-i使用的1.5L发动机和160kw电机,可以提供46.5%热效率。还有碳化硅升压模块,升压后亏电和满电的加速性能差3%左右。
是的,从去年末开始所有搞混动厂商都疯狂聚焦的热效率,吉利也终于卷出来了。而且从目前状态来看,雷神动力EM-i不仅是以比亚迪DM-i为主要目标,而且各项数据指标上是明显领先的。
财务出身的淦家阅彻底扭转了此前重金研发的HEV在市场认可与选购量上不足的问题。下一个等待他扫清的障碍,就是如何高效推动技术更好落地,以及制定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定价了。
全球市场才是最终目标
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吉利雷神动力EM-i。
没人会否认,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快速进入全球市场的赛道。
我一位澳大利亚的好基友就说过,家门口有一家比亚迪经销店,肉眼可见生意还不错。本地土澳都非常乐意购买这种中国来的,好看、便宜又节能,甚至还很科技的新能源车。
再看吉利。
其实吉利的整个出口产业链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以去年出口到欧洲市场的产品数量来看,上汽MG品牌第一、吉利品牌第二。
虽然两者销量的差距从明面上看不小,但也是情有可原——毕竟MG在欧洲市场本就有非常不错的品牌辨识度,而吉利在欧洲的品牌认知上,目前只能靠“豪华三剑客”路特斯、smart和沃尔沃来进行传播,群众基础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第二,就是吉利此前没有一款如雷神动力EM-i这般性能很高、还能把价格打下来的技术产品。
所以设计赶上了、产品品质赶上了,却总少一块关键拼图。如今,这些问题在李书福和淦家阅这儿已经不再是问题。“性能向上,价格向下”正式成为吉利一个重要且关键的硬实力。
一个更重要的解题思路在于——当全球领域汽车未来能源形式还存在非常激烈的争论,欧美甚至想对中国企业“闭关锁国”时,中国车企要用怎样的姿态,敲开(撬开)他们的大门。
很简单,更棒的技术、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价格。毕竟,欧美那块儿消费者的需求,往往与品牌战略、国家战略啥的没有什么强关联。
总结
吉利和雷神动力EM-i已经正式进入赛道,接下来整个新能源市场的看点似乎变得更丰富了。
更要紧的是,各大品牌的混动技术和混动车,又再次来到可以一争高下的新原点。吉利、比亚迪、奇瑞、上汽……谁能成为中国新能源车第一,乃至在“全球十大榜”上拥有一席之地——拭目以待吧。
总而言之,吉利的拼图已经完整,彻底有了拼力一争,且能取胜的实力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