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绝对真实,而且对研发降本极具参价值的案例,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印象仍然非常深刻!
一款中控产品上有一个和电脑连接的串口(实际产品物理方式用的是并口,但会有一根专用特殊控制线和电脑串口相连,这里的并口实际只是一个多功能接口形式),而串口后面就是232协议的电平转换芯片。
那时还不是用什么mx232这种我们现在用的非常多的串口电平转换芯片,收和发都是用的那种多通道的单独电平转换芯片,比如:
MC1488DR(只能TTL/CMOS 逻辑电平转换为 RS-232)
MC1489DR(只能RS-232 电平转换回 TTL/CMOS )
重点来了, 当时这台中控早期的功能只是通过电脑来控制它(比如做些设备切换),而它本身并不会发送相关数据给电脑,所以相当于它只需要和电脑通信接收电脑发的指令即可,并不用给电脑发数据,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mc1488实际在产品上一直没有起到作用,但是要命的是,BOM上一直有这个芯片,而且一直有采购并焊接,虽然没有影响,但是这完全就是在极大浪费啊。就这样这产品一直生产了10多年。
直到2015年,有一天采购回来的芯片,检验发现是超过2年期限,按道理超期芯片是不接收,就这样,采购为此联系供应商处理确认,最后还是说没有货。
就在为此闹心时折腾了好多天,后面才偶然研究了解了一下电路,这个芯片实际在产品上一直没有用到功能,焊上去完全就是一个表面工程。
想想看,这产品虽然每次生产不多,500台,但也生产了十多年了,浪费了多少芯片成本啊,加上为了采购这个芯片的采购管理成本、来料检验成本等等一系列。这个损失不小了。
当年为什么研发会把这个没用的电路放上去,现在没有人能解释,只有一种猜想,因为串口收发一般是一起配套使用,当时研发设计原理图的时候 ,可能就也怕搞错,不去区分了,直接原理图上就预留了,然后pcb上也预留,但是在BOM阶段却没有把这个器件芯片删除,结果导致后面一路忘记了,一直这么量产生产到今天 ,我个人感觉 大概应该就是这个过程。
所以研发源头的一个不小心,带来多大的浪费?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成本设计的问题:
不明白当时为什么没有用类似 MX232的芯片,可以TTL/CMOS转232电平相互转换,而且里面有内置了电荷泵,可以产生所需的 ±12V 电源电压,因此不需要外部负电源。如果用1488和1489就要外部接±12V电源 ,其实很麻烦,设计成本也高了,而且只用一个通道,其它通道也浪费。
是不是因为这个产品是90年代末期设计的,那时还没怎么流行mx232?或者太贵了。我只能这样猜了!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你可能还会喜欢以下文章:
把生产逼疯的VCUT拼板设计案例
一个低端电子消费品设计思维引发关于工程师能力的一点反向思考
贴片过程中发现焊盘封装不对,RD解释当时设计是这个原因
堆料暴改散热!这台HDMI分屏器感觉热设计没做好,太烫了,拆开加装散热片和风扇
浅聊关于芯片表面打标那些事——激光打标和油墨打标
企业经历的四条降本之路,最后一条才是终极降本道路!
阿昆聊关于PCB的更改导致焊接治具变动带来的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