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的沧桑往事

原创 鲜枣课堂 2024-10-28 17:42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2000-2007:功能机时代的早期探索


  • “和欣系统(科泰世纪


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的起步时间,其实并不算晚。


二十多年前,国内就有企业曾经尝试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其中有一家公司,叫做北京科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2000年5月,一个名叫陈榕的中年人从美国回到北京,准备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陈榕


陈榕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公派到美国攻读研究生。1987年,他获得了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硕士学位。1992年,加入美国微软研究院,参与操作系统、IE浏览器等产品的开发。


陈榕回国后,和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专门研发网络操作系统(取名为Elastos)的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刚才提到的科泰世纪(陈榕担任首席科学家)。


基于陈榕的技术背景,科泰世纪的早期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2002年2月,陈榕还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同样是2002年,在上海市某领导的邀请下,科泰世纪整体搬迁到上海,变成了上海科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搬到上海后,基于当时的手机浪潮,科泰世纪的战略方向转向了手机市场,开始重点研发手机操作系统,并将其命名为——“和欣”。


2004年,他们与大唐签署合作协议,基于TD-SCDMA技术进行全面合作。三年后,也就是2007年,科泰世纪终于联合北京的一家手机厂商,共同打造了第一款完整的TD-SCDMA手机产品,搭载了“和欣”系统。


根据资料显示,在多年的时间里,陈榕和他的团队编写了包括启动程序、操作系统内核、图形系统、文件系统、浏览器、数据库等在内的上千万行代码。


当他们去相关部门申报软件著作权的时候,遭到了工作人员的质疑。工作人员将他们的申报材料扔了回来,说:“中国没有任何单位的软件写过这么多,肯定不是你们自己做的。”


不管他们的软著后来有没有申请成功,都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2007年1月,iPhone发布了。这一年的年底,安卓(Android)也诞生了。智能机全面崛起,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到来。


陈榕和科泰世纪的“和欣”操作系统,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后来,他们将精力放回到Elastos网络操作系统上,没有再继续研发手机操作系统项目。


  • Hopen OS系统(凯思昊鹏


除了科泰之外,在本世纪初,国内还推出过一个当时比较知名的手机系统——Hopen OS。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微软公司面向全球发布了一个名叫“维纳斯(Venus)”的计划。他们打算基于嵌入式Windows CE操作系统进行精简,做一个简版系统(维纳斯系统),然后搭载在一些机顶盒和VCD机上,实现上网功能。


微软试图进军家电市场的野心,引起了国内产业界的注意。


为了和微软进行对抗,中国科学院软件工程研制中心也发起了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计划,并将其命名为“女娲计划”。


他们所开发的操作系统,叫做Hopen OS,主要面向手持PC、机顶盒、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终端、数字电视等产品。


当时,软件工程研制中心采取的是市场化的运作方式。1998年12月,他们发起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名叫北京凯思昊鹏软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主导Hopen OS的开发。


仅仅一年后,1999年9月3日,这家公司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发布会,高调宣布与摩托罗拉半导体共同成立战略联盟,并表示Hopen OS已经实现了在摩托罗拉PowerPC 860处理器上的移植。



2000年6月,联想公司推出天玑810掌上电脑(PDA),率先采用了Hopen OS,成为国内首款搭载自主移动操作系统的产品。


天玑810掌上电脑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2001年7月,联想公司又推出了天玑911掌上电脑,仍然采用了Hopen OS系统。



2001年11月26日,凯思昊鹏专门发布了“女娲Hopen SDK天玑911测试版”系统,开放了天玑911适配第三方应用的可能性。换言之,第三方公司可以针对这个系统,开发应用并安装在天玑911上。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PDA产品市场逐渐转冷,手机开始普及。凯思昊鹏也进行了战略调整,放弃PDA市场,专攻手机市场。


凯思昊鹏的合作伙伴,仍然是联想。2003年8月,联通推出了商务手机G800。这是第一款搭载了Hopen OS的手机



后来,陆续也有包括NEC、东信、CECT、海尔等在内的手机厂商,推出了搭载Hopen OS的手机产品。但这些产品并没有形成什么影响力。



Hopen OS当时的主要问题还是扩展性差,不支持原生APP的安装扩展,功能局限,因此不被用户喜爱。


2005年,产业界和用户逐渐对Hopen OS失去了耐心,Hopen OS开始淡出历史舞台。根据资料显示,Hopen OS的最后一次大版本更新,是2007年。


除了“和欣”和“Hopen OS”之外,那一时期国内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还包括科银京成的Delta(道系统)、波导的Doeasy(多易随系统)等。


由于没有强大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的支持,加上与运营商的合作还不够紧密,这些操作系统都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2007-2018:针对安卓的定制开发


刚才已经提到,2007年,在iPhone和安卓的带动下,手机全面进入了智能机时代


苹果iPhone是一个封闭的生态。而安卓,则是一个开源系统。


安卓是在Linux内核基础上构建的一个操作系统。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 开源代码(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 安卓产权代码(一些非开源组件,由谷歌或其他第三方供应商提供)

· 谷歌生态系统(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


开源部分就不用说了,大家共同参与且共享。产权代码,谷歌只占一部分。GMS,是真正由谷歌掌控的。


GMS是谷歌专门为安卓构建的一系列应用和服务,也就是Google服务框架、Google账号、Google Play应用商店、Google安全认证等一系列服务的基础。有了它,才能安装Search、Gmail、Talk、Maps、YouTube等App应用。这些App应用,在国外非常普遍。



谷歌退出中国后,国内的手机基本上都不再预装GMS框架了,也无法使用谷歌的一些服务。(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方式进行安装和使用。)


国外手机基本上都安装了GMS。国内手机在国外卖,也可以安装GMS,前提是需要得到谷歌的授权。

回到2008年。当时,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开始陆续加入安卓阵营,开发搭载开源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在使用安卓的同时,他们也逐步开始研究针对安卓的二次开发。

就像当时有些厂商喜欢将基于Linux开发的桌面操作系统叫做国产操作系统一样,也有厂商将基于安卓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叫做国产手机操作系统。


  • OMS系统(中国移动)


2008年,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首款国产手机操作系统”——OMS(Open Mobile System)。


OMS号称是与安卓并驾齐驱的自主系统。但事实上,它就是基于安卓源代码开发的,本质上就是一款安卓系统,只是做了一点修改,然后加上了移动自己的App应用(例如139邮箱、移动梦网、飞信等)。


中国移动当时有很多的合约机、定制机。开发OMS,主要是想借助这些手机发展属于自己的生态,就像苹果生态一样。


2009年第三季度,首批搭载OMS系统的中国移动定制机——联想OPhone,正式发布。后来,包括多普达、摩托罗拉、飞利浦等品牌的一些机型,也搭载了这个系统。



OMS发布之后,因为界面丑陋、系统卡顿、使用体验差,遭到了用户的批评。很多用户购买了OPhone之后,都会选择第一时间刷机,改回安卓系统。


OMS的SDK对开发人员也不太友好,很多软件开发商都不愿意针对OMS进行开发。于是,几年后,这个系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 TIOS系统(中国联通)


除了中国移动之外,中国联通当时也开发了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


2008年,中国联通组织深圳全智达、科泰世纪、数据所、中电通信、中兴通信、天宇通信、鹏智科技、英华达等国内企业,开始了3G移动智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平台(UniPlus平台)的自主研发工作,并准备推出基于这个平台的UPhone手机。


2009年,UPhone计划被列为列入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由时任董事长常小兵亲自挂帅。


2011年2月28日,中国联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沃Phone(也就是UPhone)及“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TIOS(Trust Internet Operating System


当时,天语、英华达、摩托罗拉、三星、华为、中兴、TCL、HTC等国内外一线手机厂商,都展示了沃Phone终端产品。



在发布当时,中国联通某领导特别强调说:“沃Phone TIOS与安卓没有任何关系,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可控”,“沃Phone TIOS基于Linux内核,自主研发了包括GUI、安全组件、应用框架、SDK等核心业务功能和基础应用。”(事实上,怎么说呢,TIOS和安卓算是表兄弟吧。


沃Phone的使用体验,比中国移动的OMS要好一些。但是,沃Phone和OMS一样,不兼容安卓。而安卓当时已经是主流,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不兼容,就导致很多App在沃Phone上都没法用。


最终,沃Phone也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2014年,沃Phone的研发企业深圳全智达被同洲电子收购。沃Phone成为同洲电子旗下的手机、智能盒子、Pad等终端的移动系统平台,并更名为960 OS。


  • YunOS(阿里云)


运营商开始行动之后,带动了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巨头的跟进。互联网巨头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里云。


2011年7月,阿里云正式推出了基于Linux开发的YunOS。同时,他们还联手天宇朗通,发布了首款搭载YunOS的智能手机。



尽管阿里云当时声称YunOS并不是基于安卓,但事后还是有开发者发现,YunOS和安卓极为相似,模块和架构几乎一模一样。网上甚至有人爆料,表示YunOS只是重写了虚拟机并更换了一些服务,其他的都没变。



YunOS出现后,遭到了谷歌公司的重点打压


谷歌提出的理由是:YunOS明明是在安卓系统上进行修改的,却不承认。而且YunOS并不完全兼容安卓,可能破坏安卓的软件生态。还有一点,就是YunOS的软件商店里,有许多的盗版应用,损害了安卓开发者的权益。


2012年9月13日,阿里云原定与宏碁联合推出搭载YunOS的A800新手机。结果,在谷歌的施压下,发布会开始前一小时,宏碁被迫取消了合作。


阿里云在当时的官方声明中表示:“如果(宏碁)在新产品上搭载YunOS系统,谷歌公司将会解除与其安卓产品的合作和相关技术授权。”


随后,谷歌将YunOS定义为“非兼容版安卓系统”这意味着,YunOS彻底失去了兼容安卓应用的可能性。而且,谷歌向手机厂商们发出警告:谁用了YunOS,谁就会被踢出Android联盟。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手机厂商都放弃了和YunOS的合作。愿意搭载YunOS的,只剩下魅族,以及小辣椒、朵唯、纽曼、鼎智、迅锐、水世界等小厂商或山寨厂商。魅族之所以用YunOS,主要是因为阿里是它的股东。


2015年,根据某市场调研公司的报告数据,国内智能机市场中,Android份额预计为81.36%,iOS预计为11.00%,YunOS预计为7.10% 。基于这个数据,阿里在YunOS 5发布会上表示:“YunOS已成为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再后来,随着魅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败退,以及小品牌手机和山寨机的逐步淘汰,YunOS的市场份额一路下滑。


2017年9月27日,阿里巴巴整合原YunOS移动端业务,发布了面向汽车、IoT终端、IoT芯片和工业领域的物联网操作系统——AliOS。YunOS这个名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和YunOS有相似命运的,还有百度云OS(2012年6月发布,2015年3月关停,存活3年)和腾讯TOS(2015年3月公测,2017年6月关停,存活2年)。这些项目的失败,基本上也都是因为投入资源不足,以及缺乏生态支持。



  • 手机厂商定制系统


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的努力,陆续宣告失败。

当时,几乎所有的大一点的手机厂商,都开始基于Android源代码,进行二次开发,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安卓已有的生态(第三方App普遍兼容),也降低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厂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系统的打磨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我们所熟知的小米、魅族、vivo、OPPO等手机厂商,基本都是基于Android的深度定制,纷纷推出了MIUI、Flyme、EMUI、ColorOS等操作系统,如下图所示:


对了,当时还有个操作系统值得提一下,那就是COS。

201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与上海联彤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发布了一款号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COS(China Operating System,COS)。

网上有人爆料,声称COS是HTC首席设计师以2000万元卖给中科院的Sense 6.0系统。

这个系统和Sense确实相似度极高,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被网友戏称为“Copy other system(复制其它的系统)”。后来,这个系统慢慢也没动静了。

类似的还有2014年12月7日元心科技发布的元心系统SyberOS。据一些网友透露,是从诺基亚购买了全套源代码的MeeGo系统修改得来的。

总之,当时手机操作系统的整个格局较为混乱。推出的第三方系统很多,真真假假,鱼龙混杂,基本上都声称是国产自主操作系统,但真正能做长久的,几乎没有。手机厂商自研系统,仍是主要的实现方式。



 2019-现在:从深度定制到完全自研


到了2019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逐渐明朗。大量的中小品牌被淘汰,只剩下几家大的品牌,例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


激烈的竞争,迫使手机厂商想尽办法提升手机性能和体验,以获取用户和市场的认可。


他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手机只是拿着别人的芯片,搭配别人的系统,自己就难以摆脱“组装厂的命运。而且,想要让手机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就必须全面介入到手机的底层,深度参与核心的开发。


于是,这些厂商,纷纷启动了自己的手机芯片以及操作系统的开发项目。这种做法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但是手机厂商们却跃跃欲试。


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华为的麒麟和鸿蒙项目,小米的澎湃项目,OPPO的马里亚纳项目,vivo的V系列芯片项目等。


  • 鸿蒙系统


我们重点说说这几年很火的鸿蒙吧。


鸿蒙和其它项目不太一样。众所周知,它其实是被“逼出来”的项目。


华为早期使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也是基于安卓的定制化系统,叫做EMUI。2012年,华为首次推出Emotion UI,即EMUI 1.0。


后来,华为手机业务高速成长,不仅在国内手机厂商中脱颖而出,甚至开始对苹果形成威胁。就在这时,美国开始制裁了。


2019年5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总统令,禁止使用“敌对国家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及服务,并授权美国商务部具体执行。同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执行总统令的具体措施,将华为加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


在手机领域,华为不仅SoC芯片等供应链受到全面打压,手机操作系统也受到限制。华为手机无法获得谷歌官方的安卓更新,并且也不能再预装谷歌的GMS以及App。这极大地打击了华为的手机业务(尤其是海外市场),销量直线下滑


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变化(资料来自IDC、晚点LatePost)


不过好在华为也提前做了一些准备。芯片就不说了,在操作系统方面,有传言称,2012年华为推出EMUI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规划完全自研的操作系统。在内核架构、编译器、文件系统等方面,华为都进行了技术布局,也储备了相关人才。


制裁发生后,华为提出了“鸿蒙”这个后备方案。


2018年8月左右,华为在国内提交了“华为鸿蒙”的商标申请。2019年5月24日,商标申请获得了批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提交了申请。


2019年6月,华为余承东公开表示:“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华为自研操作系统即将面世”这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不久后,2019年8月9日,在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鸿蒙操作系统1.0版本正式发布,英文名叫HarmonyOS 1.0。这算是鸿蒙的首次公开亮相。



鸿蒙亮相之后,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疑问——“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换皮’?”


当时,很多媒体和专业用户都进行了各种分析,结论都倾向于认为鸿蒙是“安卓换皮”。


不过,面对质疑,华为保持了沉默,没有做任何回应和辩解。


现在回想看来,华为采取的策略是非常明智的。他们的路线,简单来说,就是三步:绑定、共存、替代。


早期的时候,鸿蒙是模仿和依附于安卓的。通过对安卓的全面兼容,确保自己能够使用安卓的生态。换句话说,安卓上能用的,在鸿蒙上也能用。


如果你一上来就搞一个完全自研、独立生态的操作系统,哪个开发者会给你开发App应用?


接下来,华为开始发力建设生态。其实,华为手机和相关数码产品的发货量,在制裁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出货量大,赢得了用户认可。


作为开发者,关注的就是用户数量。有了数量,人家就愿意参与进来。


为了降低生态企业加入鸿蒙生态链的难度,华为还专门开发了大量的“转化”工具。有的工具,可以让开发者很简单地基于自己的安卓应用,很快做出鸿蒙应用。也有的工具,反过来,让开发者开发了鸿蒙应用之后,很快地生成安卓应用。


就这样不断日积月累,到了2023年,鸿蒙的生态就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水平。这时,与安卓进行切割,推出纯血鸿蒙的时机,就成熟了。


2023年9月,华为宣布HarmonyOS NEXT即将发布,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不再兼容安卓,只能使用鸿蒙专用App。


2024年10月22日,华为宣布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正式发布。在很多媒体新闻上,将其称为“我国首个实现全栈自研的操作系统”、“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


根据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目前鸿蒙已经拥有1.1亿+的代码行、675万注册开发者和10亿+鸿蒙生态设备。已经上架的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超过15000个。


如今的鸿蒙,不仅服务于华为的手机业务市场,更是一个跨领域的操作系统平台。汽车、音箱、耳机、手表、手环、平板、大屏、AR/VR等设备,都是鸿蒙的应用对象。鸿蒙甚至推出了面向PC的计划。


不得不承认,华为在操作系统自研上,达到了国内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国内的自主研发企业来说,鸿蒙的成功,也能够激发大家的信心。


华为鸿蒙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说是完全成功还为时尚早。操作系统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当前全球政治环境下,能不能获得全球生态的认可,能不能进一步挑战安卓和iOS的地位,将是鸿蒙所要面对的难题。



最后的话


好啦,以上就是关于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的历史回顾。


总的来说,国产手机操作系统面临的局面,和国产桌面/服务器操作系统非常类似。经过前期的不断摸索,也经历了各种乱象,目前,操作系统整体已经开始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虽然目前市场份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但产品本身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生态意识,也已经深入人心。


操作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体验和生态。尤其是生态,非短期所能解决。如果大家齐心协力,经过日积月累,我们一定能做出世界领先的完全国产操作系统。


就到这里吧,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参考文献:
1、“屡败屡战,国产操作系统的血泪悲歌!”,价值线财经;
2、“中国操作系统变迁史,鸿蒙之前的尸骨”,谭丽平,盒饭财经;
3、“告别 Windows、Android,国产操作系统合力破局”,马超,CSDN;
4、“首个国产自研操作系统,与它在手机上曾经的辉煌”,三易生活;
5、“通信历史连载400-中国联通之自主操作系统'沃Phone'的那些事”,时游,知乎;
6、“彻底摆脱安卓!真 · 国产手机自研系统上线”,科技狐;
7、“国产操作系统的现状”,Mrtn,知乎;
8、“比鸿蒙还早的国产手机系统!马云巨资打造,为什么已经销声匿迹?”,北桥科技;
9、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部分企业官网。


鲜枣课堂 学通信,学5G,就上鲜枣课堂!
评论
  • 2024年是很平淡的一年,能保住饭碗就是万幸了,公司业绩不好,跳槽又不敢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板对我们这些员工还是很好的,碍于人情也不能在公司困难时去雪上加霜。在工作其间遇到的大问题没有,小问题还是有不少,这里就举一两个来说一下。第一个就是,先看下下面的这个封装,你能猜出它的引脚间距是多少吗?这种排线座比较常规的是0.6mm间距(即排线是0.3mm间距)的,而这个规格也是我们用得最多的,所以我们按惯性思维来看的话,就会认为这个座子就是0.6mm间距的,这样往往就不会去细看规格书了,所以这次的运气
    wuliangu 2025-01-21 00:15 812浏览
  • 嘿,咱来聊聊RISC-V MCU技术哈。 这RISC-V MCU技术呢,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一个叫RISC-V的指令集架构做出的微控制器技术。RISC-V这个啊,2010年的时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弄出来的,目的就是想搞个新的、开放的指令集架构,能跟上现代计算的需要。到了2015年,专门成立了个RISC-V基金会,让这个架构更标准,也更好地推广开了。这几年啊,这个RISC-V的生态系统发展得可快了,好多公司和机构都加入了RISC-V International,还推出了不少RISC-V
    丙丁先生 2025-01-21 12:10 1229浏览
  • 随着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AI数据中心的网络带宽需求大幅提升,推动了高速光模块的发展。光模块作为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系统中的关键器件,主要用于提供高速和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服务。 光模块提升带宽的方法有两种:1)提高每个通道的比特速率,如直接提升波特率,或者保持波特率不变,使用复杂的调制解调方式(如PAM4);2)增加通道数,如提升并行光纤数量,或采用波分复用(CWDM、LWDM)。按照传输模式,光模块可分为并行和波分两种类型,其中并行方案主要应用在中短距传输场景中成本
    hycsystembella 2025-01-25 17:24 473浏览
  • 书接上回:【2022年终总结】阳光总在风雨后,启航2023-面包板社区  https://mbb.eet-china.com/blog/468701-438244.html 总结2019,松山湖有个欧洲小镇-面包板社区  https://mbb.eet-china.com/blog/468701-413397.html        2025年该是总结下2024年的喜怒哀乐,有个好的开始,才能更好的面对2025年即将
    liweicheng 2025-01-24 23:18 350浏览
  • 故障现象 一辆2007款日产天籁车,搭载VQ23发动机(气缸编号如图1所示,点火顺序为1-2-3-4-5-6),累计行驶里程约为21万km。车主反映,该车起步加速时偶尔抖动,且行驶中加速无力。 图1 VQ23发动机的气缸编号 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发动机怠速运转平稳,但只要换挡起步,稍微踩下一点加速踏板,就能感觉到车身明显抖动。用故障检测仪检测,发动机控制模块(ECM)无故障代码存储,且无失火数据流。用虹科Pico汽车示波器测量气缸1点火信号(COP点火信号)和曲轴位置传感器信
    虹科Pico汽车示波器 2025-01-23 10:46 323浏览
  •     IPC-2581是基于ODB++标准、结合PCB行业特点而指定的PCB加工文件规范。    IPC-2581旨在替代CAM350格式,成为PCB加工行业的新的工业规范。    有一些免费软件,可以查看(不可修改)IPC-2581数据文件。这些软件典型用途是工艺校核。    1. Vu2581        出品:Downstream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1-22 11:12 465浏览
  • 数字隔离芯片是一种实现电气隔离功能的集成电路,在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光伏储能与电力通信等领域的电气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令高、低压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提高低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还可确保高、低压系统之间的安全交互,使系统稳定工作,并避免操作者遭受来自高压系统的电击伤害。典型数字隔离芯片的简化原理图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隔离芯片历经多年发展,其应用范围已十分广泛,凡涉及到在高、低压系统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的场景中基本都需要应用到此种芯片。那么,电气工程师在进行电路设计时到底该如何评估选择一
    华普微HOPERF 2025-01-20 16:50 187浏览
  • 高速先生成员--黄刚这不马上就要过年了嘛,高速先生就不打算给大家上难度了,整一篇简单但很实用的文章给大伙瞧瞧好了。相信这个标题一出来,尤其对于PCB设计工程师来说,心就立马凉了半截。他们辛辛苦苦进行PCB的过孔设计,高速先生居然说设计多大的过孔他们不关心!另外估计这时候就跳出很多“挑刺”的粉丝了哈,因为翻看很多以往的文章,高速先生都表达了过孔孔径对高速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哦!咋滴,今天居然说孔径不关心了?别,别急哈,听高速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娓娓道来。首先还是要对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设计表示肯定,毕竟像我
    一博科技 2025-01-21 16:17 241浏览
  • 飞凌嵌入式基于瑞芯微RK3562系列处理器打造的FET3562J-C全国产核心板,是一款专为工业自动化及消费类电子设备设计的产品,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自上市以来得到了各行业客户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启动并测试RK3562J处理器的MCU,通过实际操作步骤,帮助各位工程师朋友更好地了解这款芯片。1、RK3562J处理器概述RK3562J处理器采用了4*Cortex-A53@1.8GHz+Cortex-M0@200MHz架构。其中,4个Cortex-A53核心作为主要核心,负责处理复杂
    飞凌嵌入式 2025-01-24 11:21 293浏览
  •  万万没想到!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来了。1月17日,乐聚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再次吹响了人形机器人疯狂进厂打工的号角。无独有尔,银河通用机器人作为一家成立不到两年时间的创业公司,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推出革命性的第一代产品Galbot G1,这是一款轮式、双臂、身体可折叠的人形机器人,得到了美团战投、经纬创投、IDG资本等众多投资方的认可。作为一家成立仅仅只有两年多时间的企业,智元机器人也把机器人从梦想带进了现实。2024年8月1
    刘旷 2025-01-21 11:15 995浏览
  • 项目展示①正面、反面②左侧、右侧项目源码:https://mbb.eet-china.com/download/316656.html前言为什么想到要做这个小玩意呢,作为一个死宅,懒得看手机,但又想要抬头就能看见时间和天气信息,于是就做个这么个小东西,放在示波器上面正好(示波器外壳有个小槽,刚好可以卡住)功能主要有,获取国家气象局的天气信息,还有实时的温湿度,主控采用ESP32,所以后续还可以开放更多奇奇怪怪的功能,比如油价信息、股票信息之类的,反正能联网可操作性就大多了原理图、PCB、面板设计
    小恶魔owo 2025-01-25 22:09 615浏览
  • 前篇文章中『服务器散热效能不佳有解吗?』提到气冷式的服务器其散热效能对于系统稳定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说明了百佳泰对于散热效能能提供的协助与服务。本篇将为您延伸说明我们如何进行评估,同时也会举例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改善后的数据。AI服务器的散热架构三大重点:GPU导风罩:尝试不同的GPU导风罩架构,用以集中服务器进风量,加强对GPU的降温效果。GPU托盘:改动GPU托盘架构,验证出风面积大小对GPU散热的影想程度。CPU导风罩:尝试封闭CPU导风罩间隙,集中风流,验证CPU降温效果。
    百佳泰测试实验室 2025-01-24 16:58 189浏览
  • 不让汽车专美于前,近年来哈雷(Harley-Davidson)和本田(Honda)等大型重型机车大厂的旗下车款皆已陆续配备车载娱乐系统与语音助理,在路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机车车主开始使用安全帽麦克风,在骑车时透过蓝牙连线执行语音搜寻地点导航、音乐播放控制或免持拨打接听电话等各种「机车语音助理」功能。客户背景与面临的挑战以本次分享的客户个案为例,该客户是一个跨国车用语音软件供货商,过往是与车厂合作开发前装车机为主,且有着多年的「汽车语音助理」产品经验。由于客户这次是首度跨足「机车语音助理」产品,因
    百佳泰测试实验室 2025-01-24 17:00 194浏览
  • 临近春节,各方社交及应酬也变得多起来了,甚至一月份就排满了各式约见。有的是关系好的专业朋友的周末“恳谈会”,基本是关于2025年经济预判的话题,以及如何稳定工作等话题;但更多的预约是来自几个客户老板及副总裁们的见面,他们为今年的经济预判与企业发展焦虑而来。在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今年的聊天有个很有意思的“点”,挺多人尤其关心我到底是怎么成长成现在的多领域风格的,还能掌握一些经济趋势的分析能力,到底学过哪些专业、在企业管过哪些具体事情?单单就这个一个月内,我就重复了数次“为什么”,再辅以我上次写的:《
    牛言喵语 2025-01-22 17:10 494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