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注意!注意!非战斗人员敬请撤离!
雷军的“一生之敌”董大姐来了,她又带着劲爆的造车步伐走来了!
10月11日,格力电器成立了“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并启用总裁助理钟成堡作为法人。
大家伙都戏言,董大姐这是造车梦不息,要同雷军死磕到底啊!
毕竟,格力跨界造手机如今声名不显,以核心团队解散草草收场;反而包括空调在内,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成功已经有目共睹。
再看造车赛场,小米SU7的大卖,更反衬出格力造车多年的“挫败”。
如今董大姐再战造车圈,与雷军N次成为“同行”,又究竟会鹿死谁手呢?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几年前,我们就曾关注过董明珠为造车与银隆的分分合合,而今银隆三角债进展如何?能够为格力增添几分胜算?
最关键的是,格力死磕汽车路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件事,还要从10年前的一场赌局说起。
01. 世界是个大“赌桌”
2013年12月12日,在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董明珠与雷军立下了一场天价豪赌。
双方就商业模式进行激烈争辩后,雷军表示:如果小米营业额5年内能超过格力,那董明珠要输给自己一块钱。
董大姐是谁,哪能惯着军儿?开口就是:“如果超过,愿赔10亿”!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小米格力“五年之约”。
在这场赌约的第二个年头,格力手机品牌正式发布;而在三个月之后,小米空调也悍然面世,向格力发起反攻。
难道,董大姐真的只是为了跟雷军争赌桌上的这口气吗?
怎么可能,能做到这个位置的大佬哪里还有“脾气”,只有利益。二人激烈的争锋不外乎一个原因,那就是未来要争抢同一块蛋糕——智能生态圈。
时间拨转到2015年。当时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当下的新能源汽车。
除了三星、苹果、LG这些老牌厂商,“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都在用更高的性价比淘汰功能机,再加上360、乐视这些互联网玩家,局面好不热闹。
当时的小米,也凭借着“供应链和服务”异军突起的新销售形式,让新的智能家居生态理念在传统制造业的软肋上疯狂蹦迪。
感受到危机的格力,也自然想要向新的领域发起冲击。
在格力的理念里,制造、工厂、技术才是根基,智能化的“点缀”只是锦上添花。
于是,手机品牌发布后仅2个月,格力就搓出了第一代产品,而且完全不按照手机圈的套路玩:什么发布会、预热、明星代言?统统没有!
2015年6月,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正式宣布格力手机开卖,售价1699元,数量有限。 预估早期投放量在10万部以下; 还曾放出豪言:格力手机供不应求,销售5000万部没问题,未来卖1亿部都不成问题。
似乎唯一的目标,就是证明格力不仅不会输掉赌约,还会在小米最擅长的领域击溃对方。
那么,这部售价1699元的“董小姐”,究竟表现如何?
5英寸的屏幕,高通骁龙410芯片,1G运行内存+8G机身容量,屏幕分辨率仅有1280*720。要知道隔壁配置大差不差的红米Note,已经被雷布斯打到了799元!
可以说这部手机最大的、绝对无法超越之处,除了从2米高的高度摔下来竟然不会坏之外,就是手机开屏后董小姐的“人生寄语”了。
以至于后来格力官宣造车的时候,有好事的网友甚至P了一张开机屏幕的谍照:
结果如何,相信大家用膝盖也能想到。事后的格力也总结过折戟的经验,在一年后推出了足以对标苹果的二代产品——
4+64G内存、高通骁龙820处理器、2K清晰度的6寸屏,可以说是完美配置,也让雷军和小米几乎无法企及。
如果还是1699元、哪怕是2字头的售价,那么今天的手机圈很可能还有格力的一席之地。
但可惜的是,格力手机并没能将价格打下来,而是用3599元的售价彻底封死了自己的退路。2019年上市的第三代,也依然陷在“高价格低价值”的怪圈。
最终,只能落得核心团队逐步解散,格力手机不再进行售卖的田地。
虽然我们得承认,董明珠当时那句:“苹果也没多大突破,为啥格力就不可以卖这么贵?格力要走高端,而不是跟小米一样低端!”的思路并没有错。
但错就错在,对格力品牌价值以及市场风向的错估。
尽管五年后,小米以微弱的市值差距输掉了这场赌约,而董大姐也并没有讨要这笔“赌债”。但从第六年开始的很长时间里,雷军的小米都做到了对老牌王者的超越。
未来只是迟到,输赢也并非终点。
这或许已经为新与旧、传统制造与智能化服务企业的争论划出了标准答案,但董明珠与格力,并未轻易认输。
因为智能生态圈的搭建过程中,手机,或许不是最后一环。
02. 赌桌之下,还有一张王炸
2016年的董明珠,曾在一次股东大会上开启炮轰模式:“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2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们去看看哪个企业给这么多?”
“格力从1%利润都没有甚至亏损的企业做到今天,达到13%的利润,是靠你们来吗?”
这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极为反常的举动:究竟是什么,才将董明珠逼到如此地步?
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造成董明珠发飙的原因,正是她提议募资收购银隆新能源的提案没有通过。但背后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董明珠看见了格力的“衰落”。
自1991年格力在开始引入外国技术和设备,从组装空调向生产空调转型并狠抓质量,到1996年上市,并且积极收购上下游企业、发展零售业务,再到2005年实现全球家用空调销量第一的目标……
格力经过了国企混改等一系列风浪,每一步都看到了下一次市场的契机,抓住了质量、零售、核心技术三大关键点才能逆势崛起。
正所谓大丈夫相时而动,这一点,曾一人扛起集团80%销量的董明珠是再清楚不过的。
那么,属于格力的下一个机遇究竟在哪里?
格力空调已经在业内做到龙头,接下来重要的其实是挑准未来辐射市场最广的赛道。
而格力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失败,也让董明珠吸取到了足够的经验。小米通过手机智能化逐步渗透到家电市场的成功,或许能让董明珠意识到制造本身并非所向披靡,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等,都是重要手段。
所以董明珠直到2021年,都不肯放弃手机业务,还称格力必须要有自己的“智能家电”平台。
甚至有网传格力的安装工人、员工都必须使用格力手机才能接单、打卡。
而在当时唯一能够媲美智能手机、“反杀小米”的唯一机会,就只有一个——踩中新能源造车的风口,入场造车。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清楚了,董明珠结识了珠海银隆的魏银仓,自此坚信银隆所持有的钛酸锂动力电池技术就是未来。
毕竟这是个除了能量密度低之外,各项指标都优于同类的技术。
董明珠坚信自己赌对了,押中了除了比亚迪磷酸铁锂、三元锂、蔚来换电模式之外的另一个契机。
关于银隆和董明珠的纠葛,大家可以围观社长另外两篇文章:《做尽恶人的格力董小姐,为何倾家荡产 贷款也要造车?》《“反杀”6人!董明珠耗光一生积蓄入局造车,到底赢了吗?》。
尽管格力遭受过“格力钛资产负债率超过90%、为何要作价41.38亿元受让股份”的质疑。但如今的银隆,已经被格力电器绝对控股,也在2021年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
而具备新能源整车业务的新公司,核心产品为电池、城市环卫车、客车等新能源商用车,还凭借政策红利,在2022年取得了业绩增长。
而此时,格力在空调界的旧王地位果然如董明珠曾经担忧的那样有所动摇。
去年,虽然格力在空调领域依然市占率第一,但美的系的市占率紧随其后,差距已经非常微小;从集团营收角度来看,也和美的/海尔拉开了差距。
旧王依旧骄傲,但新场景开拓的局限仍在,格力钛也并未如愿成为那张“王炸”。
那么,董明珠如今,又该如何续写格力的辉煌?
03. “一切为了孩子”
纵观造手机与造车的两次失败,很多人都能发现董明珠在工作上的雷厉风行堪称霸气,这何尝不是一种专制、霸道的“父权思维”。
但换一种角度来看,董明珠是真的将格力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2016年股东大会上,格力这艘大船的方向并没有按照她的设定路线走,她便暗讽股东们谈吐蝇头小利、不顾大局,最后甚至咬牙自己带领王健林等大佬,私人追投银隆汽车。
也是在这场会上,她说自己在格力几十年,出差从没有选过公务舱、住过高档酒店,一心要为格力剩下每一分钱。
因为每一分钱,都将是格力记录在册的利润。
她看到了未来的风口在手机、在新能源汽车。她没看错、也没有错,但她是否选错了合作对象,没人说得准。
但在董明珠的口中,她没有错,她也不会错。
就是这样一位专横霸道的“大家长”,曾经也是格力电器大小股东们唯一信任的人。
正因为大家的信任和选票,董明珠才得以在当年提拔成格力集团董事长的前提下,依旧兼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大权在握。
所以,她更不能眼看着格力错过“一遇风云便化龙”的机会,她才急着要让格力抢跑在发令枪之前。
但跑得最快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2019年,格力还曾与威马汽车携手合作,但随着威马破产宣告结束。
而2021年才宣布造车的小米,能站在“抢跑”者的肩头,拿着足够的资金储备、利用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抓住所有抢的到手的人才技术工厂,成功逆袭。
而固守于格力本身具备的制造业“底气”、格力钛的技术研发,未必就是跑得最快的方法。
格力也只有意识到自己要站在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肩头上发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摘果子,未来或许才真正值得期待。
而这一切对于格力来说,其实也并不难。
2021年,格力集团和董明珠最大的舆论热点,应该就是“接班人”孟羽童了。
浙大出身、擅长民族舞、热爱直播的孟羽童在职场类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中得到董明珠青眼,从小小实习生一跃成为“董秘”,一度被称为接班人培养。
热点、流量、关注度都有了,而孟羽童当时的主职工作是什么?
没错,直播带货。
格力还为之量身打造了“明珠羽童精选”账号,而这一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顺应格力在电商方面发力而进行的革新。
虽然关于孟羽童争议颇多,但这件事本身依然可以看出,董明珠对于格力并非是“老古董”式陈旧教条型的控制,而是基于她对市场的观察。
所以说,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认知的改变,一次适当的“放手”。
比如在小米的家居生态已经基本成型,让格力开放平台,暂时加入华为、OPPO、苹果等品牌的阵容。
利用好家电安装、售后服务圈子的优势,开展汽车领域的服务也未尝不可。
格力依旧大有可为,但最关键的是,还需要有一部分人学会“不止为我好,还为我鼓掌”的成全。
接受更大的未来。
点击一下👇不错过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