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交互设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产品或服务的界面设计,更是关于如何通过这些界面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本文将探讨交互设计的深层含义、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
01 什么是交互设计?
所谓交互设计,是指在人与产品、服务或系统之间创建一系列对话。这种对话几乎不为人察觉,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比如一个人手握刀叉切牛排的方式或者每隔几分钟就切换计算机屏幕窗口以查看Facebook 信息墙更新的方式)中。构造这种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对话形式难度很大,因为对话是随着第四个维度(即时间维度)而逐渐推进的。由于自然对话既是消极反应式的(reactionary)又是积极期待式的(anticipatory) ,因此要针对行为进行设计,就需要理解自然对话易变和流动(fluidity)的特性。评估交互设计常用的量化方法是追踪人与界面交互过程的可用性。然而,在关乎对话的一系列特征中,可用性(usability)只是其一。取得商业成功的产品、服务或系统,除了具备可用性之外,通常都还具备其他优秀品质。所有这些品质共同造就了或者久经考验,或者无价,或者打动人心的产品、服务或系统。02 我们对“设计什么”的选择
One Laptop Per
Child 项目的创始人 Nicholas Negroponte对科技文化抱有乐观态度,他在其著作Being Digital的结语中这样写:“比特(bit)不能吃,不能拿来填肚子充饥。计算机也没有道德观念,无法用来解决诸如生死权利之类的复杂问题。尽管如此,走向数字化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借以保持乐观的理由。数字时代就像大自然的力量一样,我们既无法拒斥,也无法阻止。数字时代具备四个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品质:分散化(decentralizing,去中心化)、全球化(globalizing)、和谐化(harmonizing)以及力量赋予(empowering)。”这种将科技看作积极力量的观点是振奋人心的,甚至也许是准确的。然而,此观点仍然把数字化当成关于未来的讨论的核心议题,而没有将人作为探索连接性(connectivity)的重点。事实上“数字时代”能带来力量,也只有在将力量赋予人才说得通,而所谓的力量赋予其实还没有实现。在复杂产品开发中进行的“对话”仍然局限于对可用性的讨论,就好像“易学易用”能赋予人力量似的,其实不然。互联网并没有缓解关乎宗教和政治的全球紧张局势,反而可能使审查制度变本加厉,并提供了散布仇恨言论的新途径。手机并没有因为具有同理心而对我们的文化有所助益,反而可以肯定的是导致了更多的交通事故。正如Negroponte 所说:互联网显然也没有解决饥饿的问题。科技能为人类做什么?如何理解其潜力和愿景?只有从另一个微妙而明确的角度--人类想要设计做什么--来思考,我们才能得出答案。人类可能想要甚至需要设计来处理那些困扰着文化和经济的复杂而艰难的问题。《交互设计沉思录》作者John Maeda 是一位在设计与数字化之间建立联系的先锋,他在MIT Media Lab 创立了 Simplicity Consortium,其愿景宣言本身就透露出对设计的一种富有诗意的看法:MIT Media Lab于2004年1月启动了一项重点关注Simplicity(简单性)原则的重要研究项目。该项目的宗旨远远超过了减少按钮、净化屏幕空间,以及给界面瘦身以适应掌上设备等事宜:而是针对现今科技复杂性带来的威胁和信息过剩导致的绝望等问题,重新检视克服它们的方式和方法。项目的精髓在于创造一个“少即是多”的未来。尽管总会有一部分人热衷于科技,对研究电子设备的复杂性和功能性乐此不疲,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渴望 DVD 播放器的操作直观易懂,渴望在线报纸能以易读的形式快捷地提供我们想看的内容,渴望手机的使用指南不要超过100页。我们都梦想着拥有能给我们带来欢乐而不是欠缺感的设备。
然而,要在科技中探寻简单性,就需要深入理解人类的欲求和需求,彻底抛弃“科技为了进步而进步”的目的论观点。Interface Culture 的作者 Steven Johnson 对科技普及过程缺乏真挚、深厚之情感品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每天都被不断地提醒着,数字革命会改变一切,但是当我们深人探索究竟是什么会改变的时候,只能找到诸如从海滩发传真’之类乏味的空想。”要想真正揭示和发掘数字化交互的潜力,必须承认人类交互的丰富性,充分运用技术实现的多种表达方式。作者简介:乔恩·科尔科(Jon Kolko),交互设计领域的思想领袖,他的理想是通过设计和设计教育来改变社会。他对交互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涉及众多领域,如消费类电子产品、移动、互联网、供应链管理、需求规划、客户关系管理……为推动交互设计这门学科的发展与演进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摘编于《交互设计沉思录(原书第2版·典藏版)》,经出版方授权发布,转载请保留文章来源。
推荐理由:交互设计领域的扛鼎之作,交互设计领域思想领袖多年经验结晶。完美地将当代设计理论和研究成果融入交互设计实践中,将对交互设计的阐释和分析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整个领域带来了极具号召力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