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并购虽然历来是一个资本市场“爹不疼娘不爱”的小众领域,但是从数据上看,每年大概有5000左右的上市公司收并购案例,这个规模,从数量上看可以媲美一级市场了。
2)监管对并购的态度,一直起起落落,时而鼓励,时而限制。鼓励的原因,在于希望通过并购解决市场的问题;限制的原因,在于大规模并购后往往伴随着一堆烂摊子。比如2018年大范围的商誉暴雷,也是囫囵吞枣大搞并购的后果。
3)本次监管鼓励并购的出发点——既要又要还要:既要保股价,通过并购实现存量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而且并购还能刺激股价;又要解决存量资产资本化路径的问题,给一级市场一个聊胜于无的退出途径;还要不对市场造成“抽血”效应,防止IPO一开闸就大跌。商量来商量去,只能鼓励并购了。
4)为什么一级市场也强调对赌?二级并购也要求业绩承诺?究其原因,并不是大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偷懒,而是我们目前的商业社会还处在一个低信任度的状态,只能依赖一些比较粗暴地保障手段。
5)大部分情况下,并购是买方市场,由上市公司主导(上市公司为了摆脱困境有病乱投医除外),所以做并购业务,得从上市公司着手,要善于发掘上市公司并购的迹象,去发掘那些有并购意愿、有并购理念、有并购经验的上市公司。
6)业绩承诺和对赌,是很多并购纠纷的根源,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大规模并购浪潮后的烂摊子(这个之前的文章有写过)。从目前案例看,对赌的规则是清晰的,但后果是不合理的。大部分业绩承诺都偏高,高预期带来高风险,如果将来出现大规模业绩对赌暴雷,也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7)对赌这个事情,特别是上市公司业绩承诺对赌,在法庭上也是个掰扯不清的问题,被并购资产的控股权都给上市公司了,难道作为控股股东,不应该也承担起做大业绩的责任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义务都放在创始团队身上?
8)在并购重组的业务中,最大的障碍在于心态,买方和卖方都有错觉,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个觉得自己家大业大不愁娶,一个觉得自己黄花大闺女不愁嫁。总而言之,一个交易要达成,双方都要合理管理预期。
9)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关键是价格。特别对于作为财务投资人的股东而言,必须得面对前几年资产泡沫价格高估的残酷现实,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含泪也得填上去。并购退出,能获得一个保底收益率,已经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了。
10)并购撮合是一个很难做的生意,很少有人能够一根扁担两头挑。这个业务的大发展,需要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各个环节的中介服务机构通力合作。而且促成交易的从来都不是信息本身,功夫都要花在过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