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动荡的间断平衡期,我们需要从预测和规划未来转向构建一个能够让我们适应未来任何事情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敏捷的未来是什么?历史往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并在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本文通过介绍敏捷发展的历史,揭示了敏捷文化的深层内涵——拥有敏捷思维,做敏捷人。在历史的肩膀上,对敏捷的未来进行展望。2000年春天,肯特·贝克在俄勒冈州的罗格河度假村(Rogue River Lodge)组织了一次由XP支持者和一些像我这样的“局外人”参加的聚会,与会者表达了对各种“轻型”方法论的支持,但没有任何正式的行动。在交谈过程中,没人真正喜欢“轻型”(Light)这个代号,但它却暂时保留了下来。2001年2月11日—13日,在犹他州瓦萨奇山脉小棉林峡谷山顶附近的雪鸟度假村,极限编程、Scrum、DSDM、自适应软件开发、水晶方法、特性驱动开发、实效编程(pragmatic programming)的代表,以及其他一些认为有必要替代文档驱动、里程碑式软件开发流程的智识之士召开了本次会议。2001年的会议产生了一个标志性的结果,即由所有与会者共同签署的“敏捷宣言”。我们称自己为敏捷联盟。“敏捷宣言”包括4项主要价值声明和12条原则,所有12条原则都可以在http://agilemanifesto.org/principles.html上找到,这里不详细展开。会议结束后,我们中的一些人争先恐后地出版有关敏捷主题的新书。就在这样的交锋当中,所有17位与会者都通过了“敏捷宣言”的最终价值声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群反传统的技术人员发起了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基本信念是“个体和互动”是成功的关键。敏捷宣言会议反映了这一信念,因为它并不是从一个具有既定预期成果的正式议程中产生的,而是来自一个促进创新和惊喜的合作和自组织的环境。这可能是许多组织还没有迈出的从行敏捷事(“doing” agile)到做敏捷人(“being” agile)之间的一步,尤其对中高层管理者来说。在“敏捷宣言”发布后的几年里,成立了多个组织来推广敏捷方法、方法论和思维模式,包括敏捷联盟(Agile Alliance)、敏捷大会(Agile Conference)、敏捷项目领导力网络(Agile Project Leadership Network,APLN)、Scrum联盟(Scrum Alliance)和Scrum.org。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介绍敏捷联盟。敏捷联盟于2001年底正式成立,当时只有不到50名成员和7350美元的“巨额”预算。但自成立以来,规模一直在增长。截至2021年,联盟已拥有超过8500名成员,逾7万订阅用户,运营预算超过400万美元。自2001年以来,敏捷联盟一直在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信息和灵感,帮助他们探索、应用和扩展“敏捷宣言”提出的价值观、原则和实践。如今,跨国敏捷联盟提供学习资料(书籍、研究、博客、聚会),支持本地活动和团体,举办大型会议,这是联盟的基石。除了来自7个国家的10名成员组成的多元化志愿者委员会(2022年)外,联盟现在还有一名理事和其他正式员工。敏捷联盟保留着常务理事已经超过15年了,菲尔·布洛克(Phil Brock)在2020年辞职前已任职13年。一段段往日的时光止不住地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试图将这些回忆融入时代的背景之中。为未来做准备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扩展敏捷思维,而不仅仅是敏捷方法和方法论。要改变个人和组织的思维模式,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和照本宣科的答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敏捷是否已经走到尽头?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吗?”我的回答是:“这取决于你对敏捷的定义”以及“变化无时不在”。事实上,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敏捷开发的未来:①现有的敏捷方法过时了吗?②敏捷方法论过时了吗?③敏捷思维过时了吗?敏捷从结构化时代的方法演变而来,是因为业务问题和技术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要求速度和灵活。敏捷开发是否过时的问题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评估。鉴于技术和软件开发平台的进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相对简单。有些敏捷方法仍然适用,有些则不再适用。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一些独立的方法不断产生和消亡,可能都不会被认定为敏捷方法。方法论既要应对业务问题,也要应对技术创新。有人会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论,将现有的敏捷方法和反应技术进步的新方法结合起来。当回顾软件开发的演变和革命时,我们要记住,方法、方法论和思维模式的演化都是为了解决每个时代的问题,而这些演化既受到当时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受到当时技术的制约。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个问题,“敏捷思维过时了吗?”也可以表述为“灵活过时了吗?”在本书内容跨越的这六十年时间里,世界、技术、商业、文化、音乐的变化速度什么时候放缓了?在我看来,变化一直在螺旋上升,这种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我不敢说永远需要敏捷、适应性思维模式,但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想要敏捷起来的组织和个人可以从这段历史中得出一个结论:目标应该是灵活,而不是敏捷。灵活是一种思维模式,而敏捷是一种方法。如果不能区分这一点,企业就只能采用规定性的敏捷方法论,而拥抱灵活的领导者则最有可能在未来蓬勃发展。回顾敏捷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思维模式是第一位的,而方法和方法论还在其次。本文使用历史的眼光展望未来,将敏捷的未来划分为三个问题并分别回答,得出的结论依旧是:方法与方法论总会更新迭代,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敏捷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依旧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碍于篇幅,本文对敏捷的历史和敏捷组织的发展脉络并未做全面的梳理介绍,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敏捷发展的细节,推荐您阅读由吉姆·海史密斯先生撰写、覃宇、姚琪林和王瑞鹏老师翻译的《从蛮荒到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启示录》。本书通过作者的个人叙事,结合个人经历和行业历史,对敏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洞见,对读者理解当今软件开发的形势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作者简介:吉姆·海史密斯(Jim Highsmith),“敏捷宣言”的共同作者、敏捷联盟(Agile Alliance)的创始成员、敏捷领导力网络(Agile Leadership Network)的联合创始人和首任主席,以及项目领导者互助宣言(Declaration of Interdependence)的共同作者。其著作包括《EDGE:价值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敏捷性思维:构建快速更迭时代的适应性领导力》《自适应软件开发》等,荣获著名的Jolt大奖,还是2005年国际史蒂文斯奖的获得者。
译者简介:
本文摘编于《从蛮荒到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启示录》,经出版方授权发布,转载请保留文章来源。
推荐理由:世界著名敏捷大师、敏捷宣言签署者Jim Highsmith的真知灼见,Martin Fowler作序,多位重量级专家一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