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9月27日,国内上演了一场世界级的惊天“大和解”:微信和淘宝居然“联姻”了!
关于腾讯和阿里这两座中国互联网企业里的大山之间的争锋,或许能写满两大本书。但今年经过多方努力,淘宝终于接入了微信支付。
据说淘宝后续还会接入京东物流,京东也将接受支付宝付款,平台之间的壁垒相信在不久后会陆续打破。万物互通的时代,或许真的要到来了!
但这样方便用户的好事,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忧虑——
这场惊天和解虽然打破了电商平台间的垄断,是规避大企业自有链条的好办法,但也同时展示出了巨头之间不得不“握手言和”的原因。
面对下沉市场的冲击,即便是主打高端和服务的京东也得有样学样,搞起了百亿补贴;而淘宝、拼多多等等,也默契地不再公布双十一大促期间的成交额……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价格战的尽头或许都是“和解”?
而从电商延展到汽车行业,近两年的这场降价“卷王”之争,已经有无数汽车品牌、经销商门店乃至基层从业人员叫苦连天。
甚至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都已经提交紧急报告,试图拯救汽车市场即将到来的困局,呼吁“和解”:
这是否意味着,车圈这场价格战也即将落幕?等等党是否会失败?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今天,我们就从价格战的成本分析聊起,看看究竟是谁在买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01. 新车降价,车企亏本赚吆喝?
2023年1月6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开启了新一轮的“价格屠杀”。
Model 3降价3.6万元,新的起售价仅22.99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降幅更是达到4.8万元,一度杀进了30.99万元的价格区间。
降价后的特斯拉,单店的日订单一度突破150台,销售加班到晚上10点都忙不过来,甚至那些围观“割韭菜”看热闹的用户,看着看着自己也下订了一台!
作为曾经的新能源销量一哥,特斯拉再次亮起了刀锋,一举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打乱。
而官方给出的降价理由,是“独一无二的成本控制”和“成本定价策略”。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或许可以从2023年的财报中一窥真相。
2023年,特斯拉交出了一份全球销量181万台的优异成绩,Model Y更是在2023年超越丰田卡罗拉,勇夺全球乘用车销冠,创下了里程碑式的新记录。
但与此同时,特斯拉的毛利却创下了四年来新低,从最高33%一路下跌到2023年末的18%。到了2024年的二季度,特斯拉扣除积分收入后的整车毛利率甚至只剩13.86%。
说到这,就不得不吐槽一下隔壁某个“试图通过涨价来维持利润率、但销量大幅下滑又不得不重启价格战”的品牌了。详情请戳:一台车狂降50万!高调涨价的宝马,被谁坑惨了?
话说回特斯拉,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它确实是让了利的,但薄利多销的目的却并不单纯。
首先,是特斯拉直营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不需要经销商分担库存压力,所以最理想的情况下就是生产多少新车就卖出多少,从而避免囤积产生巨额的停放费用。
2023年,特斯拉全球生产了约185万辆电动汽车,却只交付了约181万辆。也就是说,特斯拉大举让利、掀起价格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覆盖掉急剧扩张的产能,简称“清库存”。
目前,特斯拉在全球的五大超级工厂的年总产能已经超过两百万台,加上正在筹建的墨西哥超级工厂的预计产能,还有进一步攀升的空间。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发现了,似乎销量和售价反过来,被工厂的产能给绑架了!
对于特斯拉来说,收益最大化的方案一定是先跑满工厂产能,然后结合自身的销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实时调整终端售价。这也是特斯拉近年来价格涨涨跌跌的根本原因。
就在去年,有美国网友粗略计算过各品牌投资至今的单车销售利润。
其中特斯拉单车净利润超过7000美元,比亚迪是1300美元,蔚来和FF都是天价亏损中,美国的两大初创企业RIVIAN和LUCID更是亏得令人发指。
这个估算被马斯克评价为“有趣”,虽然非官方、不科学,但看得出特斯拉卖车的“亏损”显然并不简单。
这就要提到第二个重要理由了,那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
02. 强悍供应链背后的利与弊
2024年初,苦锂贵久矣的天下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月度定价权。
“OEMs对供应链的压价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一个刚刚谈好的价格,领导不满意,可以马上来一次招标,再次把价格大幅下砍,要么做,要么出局。”
03. 工业产品的尽头,是回归价值本身
故事的答案,或许没有理想中那么美好。
在供应链的利润压缩中,有坚守本心的企业就必然会有企业以次充好、为保成本而减配。
很多纵横于二手车、修车市场的车主们会发现,给老车买个新生产的原厂配件但质量却是减配的,又或者遇到原本的零部件供应商早已被拖垮、只能寻找其他替代。
这样的恶性循环从整车厂传递到一级供应商,再逐层向上传递,会动摇整个行业,但也会重塑整个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
而故事的结局,或许就藏在一类2023年开遍了大街小巷的新生意中,那就是——零食折扣店。
全国超过700家门店的好特卖,超过400家的嗨特购,甚至回到十八线老家都能遇到好便宜、真实惠等等杂牌零食折扣店。
这些门店,靠着9毛一瓶的矿泉水,1.2一瓶的可乐,还有大量临期但却打骨折的特价商品吸引了大量用户。
但最核心的本质,其实是工业时代的商品产能问题。
在工业时代,产品的产能是必须被市场消化掉的。消化不掉,就只能打折处理。这当中固然有消费降级的因素存在,更重要的还是工业产业链发展到后期,需求达到顶峰时,资本方就只有将牛奶倒入河中保价格和降价促销量这两个选择。
毕竟,最终能决定零食价格的,不是它有多么好吃,而是零食本身的价值。
视角切换回汽车行业,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显而易见地进入了存量市场。
这当中新能源汽车虽然仅占汽车总量的7.18%,还有着一个很高的“替换空间”,但依旧会受到整个汽车市场的影响。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再度下降,仅有5.0%,甚至比所有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还要低,2024年有所反弹,也止步于5.3%。
车企们忙着“一决生死”,要的就是用低价抢占更多的市场,拥有更多对上游的话语权,进而得到更低的“拿货价”。
而零部件企业、整个供应链也将在流血中蜕变,期待着有人能杀出一条“零食折扣店”一样的新路线。
待到那时,或许当真像某些“预言家”所说,中国只会剩下七家整车企业,各自身怀独门绝技,代表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又或许已经实现全民自动驾驶,没有人再需要购买不同品牌的汽车,所有车企都会转型成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服务商。
但无论如何,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都不会持续太久。
点击一下👇不错过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