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
3500
字
阅读时间
10
分钟
(注: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笔者参加《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圆桌对话)
近日,欧洲氢能银行开始实施补贴计划,正在实质性限制中国生产的电解槽——氢能的关键设备,进入欧洲市场。光伏、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为代表出口“新三样”之后,电解槽最有可能加入其中,成为“新四样”。目前,中国电解槽的产量占据全球一半。然而,这个处在产业幼稚期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欧洲的围猎目标。而对于新三样,中国将面临着不得不前往欧洲腹地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局面。
图: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圆桌对话
从“挖”到“造”
新能源变革出现了两个最大的特征:第一个就是新能源进入“制造时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油、煤、气,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而新能源是“造出来的”。水电、风电、光伏、动力电池、氢能等,都要依靠大装备的制造来实现。拥有制造风机的能力,就有用不完的风能。掌握了制造能力,就掌握了新能源大门的钥匙。这对于富煤、贫、油少气的中国传统能源体系,有着非凡的意义。
第二个就是能源需求的“用户平权时代”。也就是用户端可以通过群体的力量,改变能源产业的进程。比如在光伏的普及中,日本的屋顶光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光伏的发展由一个4×100米的四国接力赛所完成。美国有了基础创新,日本提供屋顶场景应用,德国的补贴政策刺激市场,第四棒则由中国通过大规模制造完成当今光伏的高速。同样,在消费者喜欢电动汽车的时候,一下就把弱小的动力电池产业推进到跟汽油一个赛道。2018年的续航里程是300公里,而现在已经是600公里起步。电池能量密度也在6年内几乎翻了一倍。
一个是供给端的“从挖到造”,一个是需求端的“用户平权”。两大变革性因素实现历史性会师,开创了新能源激流勇进的时代。新能源的高速发展,完全超过欧美设计者初期的想象力。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脱颖而出。
供应链为王
既然新能源是“造”出来的,而且需要大规模的制造,那么就进入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力象限。
目前,中国光伏产能占据80%的市场份额,动力电池达到63%,而风机也占据60%的市场份额。这些成绩都是在一个加速的时间通道实现的。
30年前,中国没有风机产业,当前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彼时还没有诞生。
20年前,没有成熟的光伏产业。2005年尽管无锡尚德已经上市,但是原料和市场的两头都在外,依然高度依赖海外。而当前Top5的光伏巨头,彼时几乎都没有正式进军这个行业。
10年前,动力电池也不是引人注目的产业。宁德时代在2011年才刚刚成立,2015年的出货量超过比亚迪。彼时还是日本松下、韩国三星SDI、韩国LG化学的时代。
为什么中国的优势,会在一个压缩的时空得以实现?因为新能源是一个“供应链为王”的行业。大规模制造的行业发展,一看装备,二看材料。在过去20年,中国的新能源装备取得了难以令人置信的成功。从技术自主的角度来看,光伏是一个中国制造透心热的行业。无论是光伏装备,还是逆变器等关键部件,或者是晶硅材料,光伏已经是一个摆脱一切手铐脚链、自由跳舞的行业。而在这个领域,半导体装备第一的美国应用材料和台积电,都曾经想要进入,最后却都被挤了出去。
新能源的天平,一下倾斜到中国这一边。
中国大出海
既然新能源是“制造”出来,就跟钢铁、水泥没有什么两样,产能可以急剧放大。欧美在大力推动绿色未来的时候,忽然发现绿色技术不在自己的手里,于是引发恐慌。遏制是必然的。
美国对中国制造,举起了贸易关税的大棒。在2018年之后,前往美国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在东南亚大规模地建立工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许多光伏新工厂拔地而起,中国开始实现“曲线出口”的策略。
但是这样的战略期只经过5年,美国就开始对东南亚出口的产能,同样课以关税。这里大量的产能基地,突然变得失去价值。中国光伏不得不“再次出海”,龙头企业如隆基、天合等,开始直接加大在美国工厂的投资。很多工厂,已经成为“流浪工厂”,四处寻找落脚之地。
欧洲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于是中国企业开始出海去欧洲。奇瑞去西班牙建立工厂,比亚迪则选择欧洲的第五大汽车制造国——土耳其。动力电池也掀起了浩荡的欧洲热。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选择匈牙利,这也使得后者直接成为全球第四大动力电池生产国。当这些产能陆续释放的时候,匈牙利将成为中国之外的第二大电池国。
企业出海更大的驱动逻辑在于,留在国内就是留在红海里,利润稀薄。2024年上半年,71家光伏上市公司合计营收5300亿,同比下降20%;净利润43亿,同比下降95%。如果从全年来看,光伏先锋企业的万亿产值,却只贡献了百亿的利润。整个产业靠着1%的微利润活着,这能是一个健康的行业吗?光伏正在迎来向第四代钙钛矿的转型前夜,巨大的投入必不可少。A4纸一样薄的利润,很难支撑这样一个巨大的跳跃。
同样,在锂电池装备上市公司的21家中,有13家出现负增长。
如果分析这些企业的营收结构,就会发现凡是海外收入占比高的企业,都建立了一个良性的财务模型。锂电池装备有5家净利润超过平均利润,基本都是在海外有布局的企业。像出海急先锋的无锡先导智能,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20%。中国新能源企业,事实上已经从主场作战,进入客场作战。
新能源变革,中国制造企业出海是主旋律。尽管从客观上来看是被动,但是在主观上中国企业可以更加主动,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再设计。中国企业大出海,不是好大喜功的“大”,而是大航海的“大”。中国企业需要用全球视野察看全球形态,用全球格局重新分配产能。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焦点,不再是中国供应链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力分配的主题。
中欧竞合
中国创新驱动的铁三角,向来是中国、欧洲和美国。美国和欧洲,是中国制造向上突破的最重要的两个全球化空间。
然而,美国方向出现了重重的路障。美国的双拳战略很清晰:一方面通过贸易关税,像羽毛球选手吊球一样,将中国的工厂吊向不同的国家。在移动的过程中,中国厂家不得不在海外建立更多的工厂,然而全球市场却没有显著增加。这是一个自我消耗的过程。另一方面美国采用出口管制的方式,使得美国技术很难流向中国。与此同时,美国通过联盟作战的方式,采用友邦制造的供应链策略。供应链被按照价值观进行分组。美国希望利用价值围栏,把高级供应链圈起来。
从这个意义来看,欧洲对于中国突破美国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封堵,则是至关重要。而现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由于低廉的能源来源被切断,加上劳动力成本,显得疲弱不堪。
虚弱的欧洲需要中国,成长的中国需要欧洲。然而,欧洲对中国制造有着复杂的态度,又爱又恨。在新能源领域,欧洲需要中国制造,但是欧洲也迫切需要就业。“中国超级制造、压倒性出口”的新能源全球化模式,已经走不通了。
爱恨交加,对外表现出一个纠结的欧洲。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税,正在进入最后的裁决阶段。这其中分歧的声音,也非常嘹亮。德国反对征税,而法国则是主要的支持者。二者的立场在于利益的分配。德国汽车在中国依然获利颇丰,而法国雪铁龙、雷诺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如果征税得以通过,那么德国大众在中国制造的ID.3电动汽车,在回到欧洲销售的时候,将不得不跟着一起交税。
当下,地缘政治空间越发收缩,令跨国企业家难以呼吸。中欧的战略合作,对大部分跨国公司而言意义重大。对中国来说,中欧合作的战略价值,远远大于竞争。然而,这需要一个共赢规则的设计。由于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的领先和制造的优势,双赢机制(Win-Win)正在变成国内产能赢一次,国外出口再赢一次。这种双赢变成“赢两次”的模式,正是欧洲所大力抵制的。共赢规则的设计,还是取决于中国全球化思维的转变。而这并非中国企业所熟悉的。
在全球版图建立新能源“分蛋糕”的机制,是中国企业和整个行业都需要面对的一次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小记:产品向前冲、标准影无踪
中国已经确立了当下新能源技术在全球的领先优势。然而,对于未来的竞争力,却缺乏建树。
中国一家工厂的动力电池,居然有50多种型号。一方面造成产线的大量浪费,一类型号往往只对应一种生产线。另一方面也造成供应链的多样化。上游装备因为不同的型号而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这些制造商也没有时间提高共性基础零部件的能力。而这些电池型号的定义者,依然来自欧美车厂。为什么技术落后者,可以指挥产品领先的企业?中国电动汽车在印尼有80%的市场份额,但是充电桩、充电枪依然采用欧洲标准。中国国标其实比欧标更加成熟,但是也被中国厂家所舍弃。中国的风机要进入欧洲市场,必须要进入丹麦技术大学(DTU)进行雷击试验的认证。漫长的等待期,让中国风机也在折损市场能量。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处于一个“有领先技术能力,却没有行业话语权”的位置。如何保护国家优势产业的未来竞争力,这对中国建立的新能源格局而言,是一个急需破局的命题。
(全文完)
图书推荐阅读:
《供应链攻防战》读懂中国制造
《质量简史》浓缩百年质量观
《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告别微信曲线
《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还原创奇
《工业软件简史》六十载进化风云
《智能制造术语解读》制造强国
《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深入剖析
《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实践常州模式
相关阅读:
林雪萍 | 大出海 日本情报如何支撑海外商业帝国
林雪萍|从日本看中国企业大出海之道
林雪萍 | 我在匈牙利看中国企业大出海
林雪萍 | 我在德国看中国企业大出海
林雪萍 | 我在越南看中国企业大出海
林雪萍 | 我在泰国看中国企业大出海
林雪萍 | 冰激凌大出海 赤道上卖出第一名
林雪萍 | 大出海 中国在这个赛道上意外地强势领先
林雪萍 | 做聪明的船长 中国制造大出海
林雪萍 | 亚洲4.0 中国制造再出海
《对话》| 林雪萍 中国外贸“新三样”与新制造
《对话》| 林雪萍 隐形冠军 看见中国制造脊梁
《对话》| 林雪萍 出发!去欧洲:中国出海新发现
作者简介
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供应链攻防战》作者
往期专辑推荐 | ||
供应链 | 灰度创新 | 工业软件 |
全球制造战略 | 美国制造创新 | 工业互联网 |
工业新概念 | 企业战略 | 先进制造 |
数字工厂转型 | 纺织 | 工业4.0 |
智能制造 | 数字人才教育 | 国际展会 |
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并分享
为方便查看,可应用公众号置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