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观点,必须得承认,“低空经济”不是一个强需求驱动下的产业。“刚需”、“需求驱动”是我们投资圈一直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投资逻辑,几乎所有的科技领域,在发轫之初期,都很难判断其需求的真实性。“低空经济”也不例外,我们有一百个理由来否定需求的真实性,就像当年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一样,但五年十年后会如何,这个我相信没有特别高明的预言家能给出准确答案。“低空经济”,特别是eVTOL,确实不是一个需求驱动下的产物,这个用反证法既可以证明,如果需求强烈,国内通航、小型内燃直升机,可能也不会像现在的产业格局。“低空经济”目前的驱动力有且只有两个,一个是政策驱动,俗话说的政治正确,地方政府在这个大逻辑下,基本不会缺席这个产业;另一个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性能优势,eVTOL的电推进模式,如果能带来成本优势,会大大推动载人载物的应用普及。
第二个观点,“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路径,我觉得也得澄清一下,并不是像大家一开始想象的那样,漫天嗡嗡乱飞的无人机,这个十年二十年内都不用想。最先落地的肯定是固定航线的模式,虽然会限制低空经济产业的规模,但对于这个特殊产业的发展初期,也不失为是一种保护吧。所以商业路径上,应该是遵循这个线条,早期验证→固定航线固定场景→高端公务→纯电大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需要个慢慢过渡的过程。技术路径上,也会遵循由难到易的逻辑,比如,构型上,固定翼→复合翼→倾转旋翼→倾转涵道→更多创新型高效率构型;能源供给上,液态电池→固态电池→氢能电池等……科技突破会持续不断给这个产业赋能,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第三个观点,既然叫“低空经济”,在低空空域开展的经济行为,首先是要讲求经济性,那在我们有限的想象中所罗列的应用场景,哪些更具有经济性?我觉得载物可能是个伪命题,特别是用中大型的eVTOL来载物,约等于不经济。但不是说低空物流没有需求,可能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还是会延续低慢小无人机物流配送的逻辑,像美团外卖等等,而且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eVTOL要“先物后人”的发展路径,可能从经济角度讲,并不具有可行性。当然了,长航程的无人航空物流,可能是另外一个商业逻辑。
第四个观点,我们虽然有了全球排名靠前的eVTOL公司,也有了全球首个拿到适航“三证”的eVTOL公司,也有了示范性的场景应用……但我们在商业模式的突破上,其实是跟随状态,特别是,如果这种商业模式涉及到政策突破问题。而低空经济,因为涉及到空域,政策属性尤为明显。做突破政策的事情,我们历来不擅长,所以真正的行业爆发,可能还需要国外的同行给我们打个样,等joby、archer、lilium等拿到了适航证,开始在国外“冒险式”商业落地了,可能我们国内才会更加安心地吃螃蟹。
第五个观点,大部分人都喜欢拿eVTOL产业和比较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作对比,两个行业如此相似,连eVTOL的别称都被叫做“飞行汽车”……昨天饭局我们还开玩笑说,投汽车的基金可以投eVTOL,因为这是飞行汽车;投机器人的基金也可以投eVTOL,因为这是飞行机器人;投AI的基金也可以投eVTOL,因为这是飞行的人工智能……但这个两个行业真的有很大的差异点,一个天上飞的,遵循航空级,主导产业的是那些航空产业链企业;一个地上跑的,主导产业基础的是那些传统汽车产业链企业……而且下游的应用也完全不同,eVTOL相当一段时间走的会是运营路线,而电动汽车主要市场是toC……另外还有林林总总的差异,我们在周末的直播会一一拆解分析,欢迎大家文末预约。
第六个观点,大家一直关注的空域问题,是政策问题,基础空域分类方法已经落地,最新的空域管理条例也在征求意见,300米以下完全开放,3000米以下有条件开放,对于低空来说已经足够了。而如果按照固定航线的思路来看待,空域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哪怕是通航时代,各个地方政府在申请航路上,也不是铁板一块。
第七个观点,我之前在群里开玩笑说,没准儿低空运营要比自动驾驶汽车运营,商业落地节奏会更快一些,结果遭到了很多汽车产业专家的冷嘲热讽。当然了,我所说的低空运营,肯定不是漫天飞小飞机的场景,是指的固定航线、特定场景下的应用,这个场景下的复杂度,要远远低于满大街乱窜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