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星链”,怎样打破盈利魔咒?

原创 星海情报局 2024-09-25 18:33

最近这段时间,中国在商业化卫星方面,干了一件大事。
         

 

9月6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三个轨道面,以一箭10星方式成功发射。至此,该星座凭借三个轨道面的30颗卫星,实现了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将正式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轨卫星通信服务。而背后为之奋斗的企业,名叫时空道宇。
         

 

         

 

这意味着什么?   
         

 

在局长看来,这意味着在商业化卫星这个领域,中国终于有了一家和马斯克的星链正面较量的民企。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中国版的民营“星链”。
         

 

这场商业化卫星的隐形赛跑,对中国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截至2024年初,中国在轨卫星总数已超过590颗,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然而,这些传统的非商业卫星,就像是“政府部门”,它们往往负责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通信、天气监测,导航之类的,这些项目都是固定的、服务范围比较有限。
         

 

但在即将到来的AI时代,这些有限而固定的卫星,就显得不够用了。
         

 

         

 

因为AI时代,或是智能化时代的一大趋势,必定是越来越多的AI智能体,进入到各种终端设备中,进入到更广阔的领域中(自动驾驶、智慧农业、港口等)。
         

 

   
举例来说,随着物联网(Io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将联网。未来,冰箱、洗衣机、空调、路灯甚至工厂设备都会成为智能终端,每个设备都需要与网络保持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因此,随着AI向物理世界的蔓延,我们不仅需要更快的通信速度,还需要全球实时覆盖的低延迟网络。
         

 

可问题是,现在太空中可供卫星通信频谱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现在LEO轨道(低地球轨道)能装下大概6万颗卫星,但美国人早就下手为强了,截止2022年,他们已经申报了50626颗卫星的轨道位置,差不多把“车位”都给占了。
         

 

         

 

现在呢,美国的低轨卫星产业占了全球的67%,已经发射了4600多颗卫星,基本上是市场的老大了。
         

 

而且,2019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改了游戏规则,现在你占了位置但不按时发射卫星,原有的轨道和频谱分配就作废。   
         

 

这意味着,倘若不抓紧时机,到了AI时代,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任何联网的智能设备,都得接入美国人的星链了!
         

 

这脖子掐起来,真叫一个难受。
         

 

盈利难题


既然商业化的星座网络,在智能时代的较量中如此重要,那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得咋样了?
         

 

截至2024年,中国在商业星座网络的建设上,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千帆”星座,该星座于2023年启动,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648颗卫星的区域覆盖,到2030年实现15,000颗低轨道卫星的全球覆盖。
         

 

目前,千帆星座的首批18颗卫星已成功发射,2024年计划总共发射108颗。
         

 

         

 

除了千帆,开头提到的时空道宇,也将卫星规划分成了三期。一期部署72颗卫星,目前也通过3次发射完成第一阶段一半卫星在轨部署。   
         

 

然而,发射数量的比拼之下,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却始终萦绕着所有卫星企业。
         

 

这就是商业化卫星盈利的难题。
         

 

以Starlink星座为例,总投资成本在200亿-300亿美元之间。业界人士也有做过拆解,实际投入很可能更高:单颗主力型号星链v2 mini卫星的造价约为50万美元,12000颗卫星,总体成本需要90亿美元
         

 

但烧了那么多钱之后,直到2023年,Starlink业务收入仅为42亿美元。
         

 

也就是说,即使强大如SpaceX,商业化卫星方面,赚起钱来也挺不容易的。
         

 

不过,相较于其他商业化航天企业而言,这已经是最好的表现了。Starlink之前的明星创业公司O3b、OneWeb都在星座建设过程中因耗费巨大,导致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先说O3b,它的目标,是用商业化卫星“搞定被互联网遗忘的30亿人”,当时他们的模式是中地轨道卫星,说实话,虽然技术牛逼,但成本高得吓人,一颗卫星光建造加发射就得4000万美元,搞到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卫星运营界的大哥ESE把O3b整个运营给接管了。   
         

 

直到现在,O3b的卫星,还是只能给电信、政府、企业这些大客户服务,才能勉强活下来。
         

 

再来看OneWeb,这家公司最风光的时候,拿到了超过30亿美元的融资,背后有软银、可口可乐等大佬撑腰。可问题是,它搞的那些卫星,每颗成本都不便宜,差不多得个60到100万美元。
         

 

算下来,光发射费用就要花掉大几亿美元。它还得继续烧钱,搞地面站、运营啥的,这一套下来,成本直接飙到100亿美元左右。
         

 

         

 

2020年疫情一来,投资人心里都紧张,钱断了,OneWeb也跟着凉了,被逼破产。后来是英国政府和印度Bharti企业接手,才救了它一命。
         

 

而Starlink就不一样了。人家SpaceX自己有火箭,能做到一箭60颗,截止2024年,Starlink已经发了超过6000颗卫星,而且每颗卫星的成本也摊薄到50万美元左右,这个成本在全球,没有任何企业可以超越。   
         

 


所以商业化卫星这事儿,就这么个逻辑:谁能持续地烧钱、谁就能活下去。没钱撑到最后,就是给别人接盘的命。
         

 

要想持续性地烧钱,最关键的,就是要将成本降下来。
         

 

而在商业化卫星这方面,降本最明显的,就是可重复发射的火箭技术。
         

 

降本的功夫


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发射技术,到底能让火箭发射的成本降低到什么地步?
         

 

按照SpaceX的2022年的报价,猎鹰9号火箭的一次性使用不回收的发射标准价格是6700万美元,而复用的火箭发射价格是5000万美元(可复用火箭的载荷略低)。而根据业内人士的计算,通过多次复用,SpaceX复用的火箭成本仅在2000万美元左右。   
         

 

这样的成本优势,让其他国家的运载火箭望尘莫及。
         

 

国外主流运载火箭发射服务价格汇总表
数据来源: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如果按单位质量来算,SpaceX官网信息显示,“猎鹰9号”火箭单次发射成本已降至3000美元/千克,而全球商业航天的平均发射成本还在1万美元到2万美元/千克。
         

 

按马斯克的设想,未来“星舰”入役后,更将实现一天发射3次,发射成本进一步压缩至200美元/千克。
         

 

那SpaceX为啥能做到火箭重复用?那套垂直降落回收技术是核心。
         

 

具体说啊,SpaceX搞的这套复用技术,例如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它们的一级火箭可以在发射完卫星后再返回地球,稳稳地站在个海上平台上,而且它不光是火箭本体能复用,连火箭整流罩,也就是保护卫星的那大盖子,都能回收再用。   
         

 

         

 

这垂直降落回收技术,真要实现起来,难点其实挺多的,但其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当属火箭发动机,特别是具备深度变推能力、多次点火能力的可回收液体发动机。
         

 

这也是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展的核心痛点所在。
         

 

为啥发动机那么重要?
         

 

因为火箭快要落地了,发动机的推力还要进行精确的调节和大范围的变化,才有可能精确控制火箭落地,打个比方,你开车要刹车吧,这火箭发动机就好比车的刹车系统,在“刹车”过程中,力会产生变化,往往是先大后小然后柔和松开,这个叫推力深度调节。
         

 

   
         

 

既然垂直降落回收这么重要,那在这方面,中国目前有能和SpaceX过两招的企业吗?
         

 

别说,还真有。
         

 

就在今年的9月11日,深蓝航天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简称: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工位,圆满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这也是我国民营火箭首次完成10公里级的VTVL试验。
         

 

   
         

 

早在2022年5月,深蓝航天就已经成功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成为继SpaceX之后全球第二家完成回收试验的企业。
         

 

例如国内的星河动力,也正在研发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预计今年年底首发。
         

 

         

 

   
这款火箭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5吨,每公斤发射成本不到2万元人民币,未来还有望降到1万元以下。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国内航天企业,都在一起发力搞可重复使用火箭,让航天发射降本降本再降本。
         

 

盈利的本事


虽然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方面,中国的航天企业都挺努力的,但讲真,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都还没有实现入轨可回收。
         

 

这意味着,发射试验还得继续做,钱还得继续烧。
         

 

而商业化航天烧钱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融资。
         

 

在融资方面,SpaceX自2015年以来,每年平均融资超过十亿美元,随着估值的增长,融资额持续上升。截至2022年底,SpaceX进行了46轮商业融资,累计金额超130亿美元。
         

 

         

 

   
相较之下,中国同行们的“燃料”,就没那么充足了。
         

 

自2014年中国开放私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以来,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如深蓝航天、星河动力等,累计融资额为18.5亿美元,仅仅是SpaceX的六分之一左右。
         

 

既然“燃料”没那么多,商业航天这把火要持续烧下去,中国的企业,就只好想办法搞一些自己造血的本事了。
         

 

在这方面,与在全球各地广泛布局,实行“广撒网”策略的星链不同,中国的商业化卫星,走的是一条更有差异化,也更有针对性的路子。
         

 

例如开头提到的时空道宇,其发射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主攻的就是在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场景,提供低延迟、高可靠的网络连接。
         

 

         

 

毕竟,虽然现在的GPS导航系统已经覆盖全球,但对自动驾驶来说,但它们的数据更新不够快,精度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够高。
         

 

   
现有卫星系统的数据更新速率,一般为1Hz到10Hz(每秒1到10次更新),而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在复杂场景中每秒更新几十次甚至更多,以应对实时的动态环境。
         

 

此外,GPS等现有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通常可以提供米级的定位精度,但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时,这种精度是不够的。自动驾驶需要精度达到厘米甚至毫米级别,才能在复杂交通场景中进行精确控制。
         

 

         

 

为了保证每辆无人驾驶汽车,能在各种情况,各种区域(包括沙漠、山地、高速公路等)下无缝运行,就需要大量的低轨卫星,来提供实时的高精度导航和数据传输。
         

 

在主攻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情况下,吉利未来出行星座还将为智能交通,全球物流和运输网络提供帮助。
         

 

这招棋妙就妙在,随着中国智能汽车的“出海”,卫星网络在全球铺开,尤其是在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中国的星座网络可以成为这些车企的“护航者”。
         

 

   
         

 

你去非洲、南美这些地方搞智驾,那些地儿的网络还真不一定靠得住。但中国的卫星系统能填补这个空白,提供全天候、全球覆盖的网络服务,让中国的智能汽车在海外市场如虎添翼,商业化之路更顺风顺水。
         

 

而这点,也是国内商业化卫星区别于星链的另一大策略——其区域化的竞争。
         

 

田忌赛马


从星链目前的布局来看,截至2024年4月8日,其已开通服务的国家/区域达到89个。用户总数达到了300万。按照所属大洲分布,依次为欧洲36个、北美洲19个,非洲10个、大洋洲10个、南美洲7个、亚洲7个。
         

 

但是吧,其中的主要用户,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其中美国占了60%,欧洲则是18%。


所以,一个有些讽刺的现象就出现了:虽然马斯克曾发过宏愿,要让地球的任何位置都能上网,但现实是,星链铺开了那么久,原本网络落后的地区,大都还是很难上网。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某些亚非拉国家,星链时常会遇到一种尴尬的情况,那就是:用得起的人不需要,真正需要的人又用不起。
         

 

具体来说,星链的服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宜,用户终端要500-600美元,每月的费用也得100美元左右。
         

 

   
星链不同终端版本
         

 

就拿马来西亚来说,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地形复杂,有山有海,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很大。大城市像吉隆坡这些地方,网络早就相当发达了,5G基站也在建设中,地面网络足够用了,谁还花大价钱装星链啊?但乡村和岛屿地区呢,网络就成了大问题,地面光纤铺设不现实,这就给星链提供了机会。
         

 

可问题在哪儿呢?消费能力。马来西亚的农村地区,大家收入没那么高,很多农民、工人的年收入往往只有几千美元。
         

 

这种情况下,星链的终端费和月费,就让当地人觉得十分“肉疼”。
         

 

   
         

 

所以,在这些亚非拉国家啊,搞商业化卫星服务,就不能盲目地追求“用户数量”这条路。相较之下,聚焦在专用领域里垂直深耕,反而是一种实际的,能盈利的路子。
         

 

举例来说,在中东的阿曼这样的地方,石油和天然气设施随时需要远程监控、数据传输,这就是个高价值的应用场景。
         

 

今年6月的时候,咱中国的一个卫星企业,就与阿曼合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困难的地区,提供了通信服务。
         

 

再比如,咱说智慧港口和智慧农业,像马来西亚这种国家,港口多、农业资源丰富,可地形复杂,岛屿多、山也多,传统的光纤和基站建设难度很大。
         

 

这时候,卫星网络就成了完美补充。2023年,时空道宇就和马来西亚的电信运营商Altel合作,加速了智慧港口和智慧农业的解决方案落地,通过卫星把那些传统网络覆盖不到的地方给补上了。   
         

 

         

 

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SpaceX不太重视,或覆盖不到的市场、领域,进行精准打击、垂直深耕,从而造就了一种区域化的优势
         

 

久而久之,靠着这种“田忌赛马”的方式,中国的卫星企业,就在国际市场上,一点点地分走了马斯克的蛋糕。
         

 

结语 


商业航天,归根结底是一门生意,它的核心目标仍然是盈利。火箭发射和卫星部署固然重要,但如何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回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长远来看,中国在商业化航天方面的潜在优势,主要有二:
         

 

一是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另一个则是国际合作的灵活性。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目前国内的一些卫星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向汽车制造产业学习,用汽车制造中较为成熟的自动化装配技术及批量化制造管理模式,形成智能柔性脉动式生产线。
         

 

例如浙江台州湾新区的一家卫星工厂,工厂可年产500颗卫星,这妥妥地将高大上的科研品,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品。
         

 

         

 

而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跟很多周边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
         

 

相较于马斯克,中国更知道这些老弟的痛点和需求在哪,从而能凭借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合作模式,能通过商业卫星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网络覆盖。
         

 

有鉴于此,只要稳扎稳打,且具备足够的时间、资本和耐心,未来一旦商业卫星市场全面爆发,中国完全有潜力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虎嗅/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新闻/ 
喜马拉雅/雪球/ 腾讯新闻/凤凰新闻

星海情报局 关注国产替代和中国品牌出海,每年写100个中国品牌案例,见证中国产业崛起!
评论
  • 综述在当今科技驱动的时代,压力测量在众多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压力变送器作为将压力信号转换为标准电信号的关键设备,其技术发展与应用效能直接关系到各行业的生产安全、效率提升与创新突破。本文将深入阐述芯佰微电子为应对压力变送器的现状与痛点所推出的芯片解决方案。 一、现状与痛点分析压力变送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用于精确监测液体、气体及蒸汽等介质的压力。随着工业自动化的普及及对数据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压力变送器的技术也在不断进
    芯佰微电子 2024-12-30 13:51 34浏览
  •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硬件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智能音箱,到夜晚智能家居系统营造的温馨氛围,智能硬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智能硬件:科技融合的结晶智能硬件是将传感器、芯片、通信技术等多种科技元素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具备了感知、思考和交互能力的智能伙伴。以智能手表为例,它不仅能准确记录时间,还能实时监测心率、运动步数、睡眠质量等健康数据。内置的传感器就像敏锐的 “触角”,时刻感知着我们的
    Jeffreyzhang123 2024-12-30 14:29 53浏览
  • 在数字化时代,软件和操作系统(OS)犹如一对紧密协作的伙伴,共同构建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却又妙趣横生,深入理解这种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开发软件,以及推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操作系统:软件运行的基石操作系统,就像是计算机系统的大管家,它是计算机硬件与其他软件之间的桥梁。从底层的硬件资源管理,到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操作界面,操作系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硬件资源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职责之一。它负责分配和调度 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资
    Jeffreyzhang123 2024-12-30 15:04 73浏览
  •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路中的隔离需求日益增加。晶体管光耦作为一种非接触式信号传输器件,因其独特的隔离特性和可靠性,成为了现代电子设备和工业控制中不可或缺的元件。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晶体管光耦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核心特点。晶体管光耦的基本结构晶体管光耦,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敏晶体管。其物理结构简单却极具创新性:发光二极管(LED):电流通过时,LED会发出红外光。光敏晶体管:接收来自LED的红外光信号,从而引导电流在输出端导通。这种结构的最大特点在于输入与输出端
    晶台光耦 2024-12-30 16:15 76浏览
  • 在半导体设计的复杂世界里,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和 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虽然都服务于半导体设计流程,但在功能、性质和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深入了解半导体行业的运作至关重要。EDA:半导体设计的强大工具集EDA 是一系列软件工具的集合,旨在帮助工程师进行集成电路(IC)的设计、验证和制造。从最初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到复杂的芯片布局布线,再到最后的功能验证,
    Jeffreyzhang123 2024-12-30 14:26 70浏览
  • 2024年12月30日 调研咨询机构环洋市场咨询出版的《全球CPU渲染行业总体规模、主要厂商及IPO上市调研报告,2024-2030》主要调研全球CPU渲染总体规模、主要地区及国家的市场规模、主要企业规模和份额、主要细分市场规模、下游主要应用规模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统计维度包括收入、市场份额以及增速。同时也重点分析全球市场主要厂商(品牌)包括企业简介、总部、产地、CPU渲染产品介绍、规格/型号、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最新发展动态、优势与不足。历史数据为2019至2023年,预测数据为2024
    GIRtina 2024-12-30 16:36 94浏览
  • 从简单的照明工具到会说话的艺术品。认知总是不断地被刷新、升级。曾经,汽车内部的按键灯、内饰灯仿佛一盏盏小夜灯,那些光点,虽不起眼,却总能在黑夜中给予驾驶员和乘客陪伴和指引。但时代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包括车生活的追求也在升级。那些传统的光点,渐渐地,已经满足不了大众对驾驶体验的期待。让“上车”等于“回家”。至此,一场关于内饰照明的革命悄然兴起。1、从简单的照明工具到会说话的艺术品“内饰氛围灯的主要应用方向就是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艾迈斯欧司朗高级系统方案工程师钟文帅还因此总结了内饰氛围灯的四大发
    艾迈斯欧司朗 2024-12-30 15:55 91浏览
  • 近日,飞凌嵌入式为FET527N-C核心板适配了全新升级的Forlinx Desktop 22.04操作系统,为用户体验带来了诸多显著的提升——不仅能够享受到更加流畅、稳定的操作体验,还能充分利用Forlinx Desktop 22.04所提供的丰富功能与创新特性提升工作效率与应用兼容性。OK527N-C开发板运行Forlinx Desktop 22.041、系统与硬件双重赋能飞凌嵌入式FET527N-C核心板搭载全志T527N处理器,集成了8个ARM Cortex-A55高性能核,同时内置1个
    飞凌嵌入式 2024-12-30 14:00 40浏览
  • 在神秘而复杂的电子世界里,电子测试与测量技术宛如一把神奇的密钥,帮助我们解锁其中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推动电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电子测试与测量:独特的 “电子侦探”电子测试与测量技术,犹如一位敏锐的 “电子侦探”,深入电子系统的各个角落,探寻其中的真相。从微小的电子元件到庞大复杂的电子系统,它都能凭借一系列独特的工具和方法,对电子信号的各种参数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判断。想象一下,在一个复杂的电路板上,无数电子元件紧密协作,如同一个繁忙的城市。而电子测试与测量技术就
    Jeffreyzhang123 2024-12-30 14:54 70浏览
  • 一、API 安全:现代企业的必修课在现代技术生态中,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数据共享到跨平台集成,API 成为连接企业系统与外部服务的桥梁。然而,伴随云计算的普及与微服务架构的流行,API 的使用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也使得它逐步演变为企业信息安全中的“高危地带”。API 的核心功能是促进数据流转和应用集成,这既是它的优势,也使其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许多企业依赖 API 进行敏感数据的交互,包括用户信息、财务记录和企业业务数据等。一旦 API 出现漏洞或被不法分子利用,
    艾体宝IT 2024-12-30 11:49 46浏览
  • 在电子世界的广袤领域中,微控制器(MCU,Microcontroller Unit)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简单的智能家居设备到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MCU 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一同深入了解 MCU 的基础以及常用的编程手段。MCU 基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MCU 是一种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如闪存、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输入输出接口(I/O 接口)、定时器 / 计数器等多种功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它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子大脑,能够接收外部信号,进行
    Jeffreyzhang123 2024-12-30 15:40 85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